浅议德育的实施策略
时间:2015/5/14
(一)、德育应该别忘了传统
传统道德是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包括理论形态的道德思想、原则规范,以及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道德心理等综合体,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习理特征、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构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道德。儒家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忠、孝、信、义”的人伦规范和“慈、智、勇、刚、扑、庄”等的行为,墨家提出的“兼相爱”的道德准则,等等,都是为中华民族设计的理想人格。此外,我国古代的先哲们还留下了许多关于道德的名句和事迹。名句如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孟子的“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仁爱孝悌”等等。事迹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等。概括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天下为公”、“见利忘义”、“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二十个方面。可以说,我国传统道德博大而精深。
我们德育应该别忘了这些传统,道德教育要寻求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支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集全主义教育、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育、孝敬父母、尊敬师友等结合起来。
(二)、学习国外先进德育理念,加强道德伦理教育研究。
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德育理念。美国、日本等国教育发展历史较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形成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这些经验及作法不少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制度的不同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和吸收这些共有的文明成果。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作法,更好的开展当今的德育工作。
例如,西方一些国家都很重视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高校的德育目标,西方高校的德育内容既注重“一般性”,如注重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公德教育,又讲“政治性”,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既讲理论传授,更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讲本国的传统,关注本国问题,也开始注意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注重保持德育内容中核心价值观念的稳定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德育理念的同时,要加强道德伦量教育研究,整理道德伦理教育的遗产,开展多角度的比较研究,有针对性地建立分层次地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的研究,设置德育类情报资料中心,开展广泛的德育研究与学术交流,使德育工作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出更科学且更切合实际的德育理论和方法。
(三)、构建德育体系,优化德育课程,实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我们要把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学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统筹规划,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来整体构建新的德育体系。依据这一体系,学校在课程结构上,应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也有相应变化。德育课程历来存在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使显性课程吸收更多的文化成就,使其具有更大的文化陶冶能力。同时,发展隐性课程的作用,如创造美好的环境、整洁文明的教室;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开展各种友谊的集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美的人格。我们要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德育课程,对现有的德育类教材、教法做深入细致的调整和多种形式的实验,减少假大空的说教和做法,改变德育简单化、表面化的现象,精选古今中外德育经典,以生动活泼、激动人心的内容敲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门,将真善美的信念与道德理论思想伴其走完人生之路。
我们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各学科都应安排一些介绍外国政治,经济、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课程,把德育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这要求我们:1、充分挖掘教材,占领课堂阵地。2、研究学生思想,寻找最佳结合点。3、讲究方法技巧,追求寓教于乐。我们要通过科学知识传授、学科双基训练、学科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等途径渗透德育。
(四)、优化德育管理,加大德育投入。
德育问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这个问题,不仅是物质上的投入,更是行动和精神上的投入。我们要将德育视为全社会关注的、关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德育教育要与法制建设、惩治腐败、移风易俗、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德育环境与良好氛围,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德育的合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五)、重高网络德育。
网络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内容,随着我国全面走向国际化,国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更加能够通过网络等形式向我国传播。网络信息对我国人民的影响已表现地特别突出,我们更加应该重视网络德育。
重视网络德育就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信息和网络,强化科技意识,紧跟时代步代,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网,利用网络技术,拓展网络教育空间,积极培养人们的网络自主精神和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等等。通以上途径和方法,构筑起网络上的道德精神家园。
(六)、实现德育现代化。
道德教育现代化,是指用先进的道德教育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人,使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的设施等方面逐步达到先进水平。实现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培养具有现代化观念、立电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实现德育现代化,要实现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手段等的现代化,实现德育观念的现代化要把握“以德治国”、“三个面向”、“三个代表”等的精神实质,树立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相适应现代道德观;要实现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吸呐新的德育内容,形成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实现道德教育方法矣手段的现代化,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采用多角度教育方法、心量咨询等实现德育方法的现代化,要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入德育教育领域,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德育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勇于创新,扎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