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时间:2016/7/5
一、网络教研运行模式
对于网络教研我们开辟了三条途径,搭建了三个平台,促进全县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跨越时空界限进行交流与反思。
(一)校长论坛——搭建管理者交流的平台
由教研室初中组、小学组两位主任担任版主,根据阶段教学改革工作重点项目布置校长交流反思内容,可以是读书心得交流,可以是阶段工作总结,可以是工作思路汇报,可以是专题成果展示……
(二)主题论坛——搭建学科交流平台
分学科、分学段建立主题交流区,由教研员担任各学科论坛版主,各主题论坛又分设“问题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个小版块,由骨干教师和兼职教研员担任版主。“问题交流”旨在交流教学中的小问题,教师可以自由发贴提出问题,也可以自由跟贴,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同时各学科教研员要对自己听课调研及网络教研月报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每月公布一个主问题,要求同学科教师人人跟贴,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区旨在展示精品课的案例,要求每月要在网上提供一个优秀案例、优秀设计、优秀课件供大家学习、探讨,吸纳大家意见不断改进完善。
(三)“教育博客”——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博客”对于先进地方教师已不是新鲜的名词,但对于我们农村地区来说绝大多数教师还从未接触。我们把“教育博客”也称为“教师个人工作室”,要求将教育博客与传统教师常规有效整合,教师把自己的优秀反思、优秀教学设计、听课感受、读书心得等发表在博客上,一方面积累专业成长资料,反映自己专业成长轨迹,另一方面便于同事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交流。
对于网络教研的管理,我们采用“月报制”和分级管理办法。
“月报制”即以校为单位每月将学校网络教研情况进行汇总、逐级上报,月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最有价值的跟贴,主要对县上发布的主话题跟贴的质量进行评价,看每位教师参与的态度与思考问题的深度,每单位既要推荐本单位优秀跟帖还要推荐其他单位优秀跟帖;二是最值得推荐的优秀案例,包括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案例分析等,主要在于推荐优秀作品、积累校本资源、提供鉴赏平台;三是最想探讨交流的问题。各校提供本单位校本教研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县教研员对有关问题搜集整理,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每月主问题放在问题探讨区引导大家交流讨论。月报制每月25日前上传到县电教装备股和教研室,县上通过评选交流对当月网络教研情况进行通报,并公布下月网络教研主题。
分级管理指的是小学、中心校、县上形成三级教研管理机制,通过月报与通报反馈形式形成上下有效互动。例如对于博客,就采取以校为主的管理办法,要求教师人人在教育网建立、各校则建立博客圈,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的传统常规进行科学改良,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常规要求,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学校每月对每位教师博客进行评价、筛选优秀博文,上报中心校;中心校再次筛选优秀作品作为中心校优秀校本资源,同时上报县上;县上对各中心校上报资源进行展评,筛选优秀资源纳入县本资源库。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半年时间的探索运行,网络教研蹒跚起步,取得了初步成效。
1、解放了教师思想,点燃了教师激情
我县是传统的教育大县、教育强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我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与先进地区落下了步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相对封闭,中小学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学校信息化设施相对落后。为此,我们确立了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以应用促建工作方略,建立了网络教研管理机制,要求45岁以下教师人人在临猗教育网注册,每月必须参与网络教研,县上把学校参与网络教研情况纳入综合评估考核。启动初的硬性管理逼着学校去为网络教研创造环境和条件,逼着教师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逼着教师进入陌生而神秘的网络教研世界。而一旦进入全新的学习认知环境后,教师的思想认识立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享受网络教研带来的便捷和实惠,也开始享受网络教研带来的幸福和自豪。正如闫亚飞老师的博文《网络教研,精彩无限》中所说:“网络教研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磁场,把所有一线的老师吸引在一起,携手并肩,在学习和反思中,在探索和交流里,共同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品尝着收获的甜密……白天忙其他工作,晚上进行与网上调研,开始我们是满腹辛骚,抵制心理非常严重,总觉得是在加重教师的负担,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慢慢尝到甜头,变被动为主动,每一次听完课后,我们都在网上进行评论、交流……网络教研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咫尺天涯的成长在跨越时间的环境中启航,困惑与愉快的思想情感在理性中间光,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像闫亚飞老师一样许许多多的一线老师从一开始的抵触、不理解、被动从事网络教研工作到后来的接纳、理解、主动投入网络教研,从而使网各教研星火燎原之势,势不可挡。
2、拓展了校本教研的渠道,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
首先强化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从前教师参与传统教研无论写听课体会还是案例反思都存在应付抄袭现象,而现在自己所写的东西要在大众面前亮相,人人都有争强好胜维护尊严的心理,学习反思的态度和质量自然都有所增强。
其次拓展了交流空间。网络教研跨越时空界限,学校教研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学校的老师可以帮助解决,县教研室根据实际,每月在网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所有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解决了传统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费时费力费钱,参与人数受限,活动周期长的弊端。
再次提升了教研品位。网络教研活动解决偏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少、骨干教师缺、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每次教研活动,县上教研员和所有学校骨干教师都能参与讨论,每位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得到个体解答,从而使研活动真正解决问题,取得实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和品位。
3、促进了信息化建设,优化了资源库建设
网络教研应用作为推力,促使学校不得不在信息化建设上加大投入,实施网络教研半年来,全县已经有6所中小学建立了电子备课室,更多的学校开始筹划电子备课室建设和网络的升级改造工作。
三级网络教研管理机制通过优选、更新、不断丰富充实校本资源库建设。优秀课件、优秀反思、优秀案例、优秀课堂实录等本土化校本资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网络教研中,我们边探索、边实践、边改进,在跌跌撞撞中前行,期间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成为网络教研顺利高效运行的束缚、羁绊。
1、硬件建设不到位,成为制约网络教研发展的瓶颈
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用机比例达不到10:1,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没有专用电脑而 与学生共用网络教室;不少学校网速达不到要求,教师网上浏览资料、上传资料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在校没有良好条件上网,只能利用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在家里上网。
2、管理脱节,导致教研实效性不强
管理脱节,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网络教研管理层面,不能结合学校实际,创新网络教研常规管理要求,而是盲目落实县上的统一要求,这样往往只关注形式,不讲求效果,造成教师对网络教研的抵触和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县上对网络教研管理,由于教研员人数少、精力有限,在参与同步教研及跟进性评价上仍不能适应需求。
3、技术维护管理力量不足,影响网络教研健康运行
进行网络教研需要一定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进行维护与管理,而目前从县上到学校都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网络技术维护人员,电脑设备、网络运行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护,资源库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与科学管理。
四、今后工作的思考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教研工作的认识
转变观念要首先从校长抓起,通过专业培训和机制引领,要让广大中小学校长认识到网络教研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2、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网络教研创造优质的条件
通过实施项目到校、定向突破、经费调控、奖优罚劣等举措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两年内力争实现教师用机比县城学校要达到3:1,乡镇学校要达到6:1,学校要全部实现上网,网络带宽能满足网上办公教研需要。
3、进一步探索管理运行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网络教研管理机制
增强各校的自主性发挥,增强三级教研管理间的相互对接,增强专兼职职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的专业引领与辐射能力,在网络教研工作上实现简约、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