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思考
时间:2016/7/5
一、何谓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故事、轶事等价值观念体系(精神文化);
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等行为规范体系(制度文化);
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校园景观、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环境文化)。
二、学校文化的层面
学校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中层和深层。
表层:能观察到的工作制度、人为事物和创造物,如校园的建设风格,管理状况、各种设施,活动模式,师生的穿戴、举止及校园的气氛等等。
中层:价值观,如校歌、校训,学校布置的警句格言,学校里的英雄人物,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师生关系等。
深层:作为行动基础的基本信念,即世界观。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她应该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命脉,起着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关注点是学校的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在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这种信念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支柱,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行动的指导原则。
许多名校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都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其文化是具本校特色的,别具一格的,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如:
晋江市养正中学:校名 “养正”取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儿童启蒙时,就实施以正确的教育,培养其正心,培养其正气;
上海格致中学:为百年老校,是晚清时期中外合办的第一所中外学校。校名“格致”取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意为:“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校名百年不变。该校至今保存有当年旧校门及清朝重臣李鸿章题匾:“格致书院”,有校史展馆。一进格致中学,就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名“格致”两字,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泉州师院校训:“善学如泉,正心至大”,不仅从学习、为人勉励学生,同时还蕴含着泉州师院今后要争创为泉州大学的奋斗目标;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当代,清华校训被理解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崇尚团队精神,兼有厚实的美德和宽阔的胸怀”。通过清华师生数十载努力实践,继而形成了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
四、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构想
1、建设以校名“松熹”为主题的独特的学校文化
我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古镇安海,安海因曾有南宋朱松、朱熹在安海讲学和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在安海读书而素有“海滨邹鲁”和“朱文郑武”之称,读书之风世代相袭。
我校校名“松熹中学”取自于纪念800多年前安海建镇时的首任镇监朱松及其子——曾在安海讲学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据《晋江史志》载:朱松(1098—1143),字乔年,号韦斋,婺源人。自幼聪敏,笃志办学,与李侗受业于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精研理学,“为文汪洋宏放,诗天然秀发”。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及第,授迪功郎。绍兴二年(1132年)夏,朱松经福建抚谕使胡世将的保荐,任石井(安海宋时称石井)镇监。公余广交学者,择民秀者开讲义理,在安海播下了理学的种子,后人称之为“泉州开讲理学第一人”。
朱熹(1130—1200),小名泷郎,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生于尤溪。绍兴二年,3岁的朱熹,与全家随父南下石井(今安海)上任。朱熹14岁丧父,15岁遵父遗嘱,迁居武夷山胡宪(字原仲)、刘勉之(字致中)五夫里,依父执刘子翚(字彦冲)生活,师事胡宪。朱熹对安海有着特殊感情,继承其父志,亦在安海石井书院讲学,并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规之一。朱熹专心儒学,集儒家之大成,后成为南宋著名理学家。
朱熹一生在全国多处游学,但与其父同在一个镇讲学实属罕见。故建设以“松熹”为主题的学校文化为安海独有,在目前全世界崇尚、研究中国儒学的今天,弘扬朱子文化之精华更显意义重大,传承朱子文化成为历史赋予松熹中学师生的文化使命。
2、建设以校名“松熹”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的总体构想:
主题标志:朱松、朱熹雕像
校 训:居敬、存养、省察、力行(取自朱熹治学理念精华)
主题文化:校本教材:《朱子文化对安海历史文化的影响》
文化延伸:硬笔书法字帖(摘录朱熹治学理念名句)
校刊《松风》
校歌《熹韵》
主题景观:敬松桥、崇熹亭
安海是“二朱过化”的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古镇,我校以纪念朱松、朱熹父子为校名,更赋予学校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朱子文化是我校师生的职责。愿每一个松熹中学师生,经过在“松熹”几年的工作、学习与熏陶,具有“松熹”特质,打上古镇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烙印。建设以“松熹”为主题的学校文化需要全体松熹师生共同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