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课改管理的思考与策略

时间:2016/7/7
高水平的学校课程改革管理,是提升课改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引领教师与新课程同行,让学生在课改中健康、快乐、主动地发展,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一、二、三”管理模式和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使课程改革在我校得以稳步推进。
一、抓住“一个核心”: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如果不抓住课程改革的牛鼻子——课堂教学,不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为此,我们提出“重建课堂,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行动口号,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研究和改革,努力构建能满足学生需要、适应课改发展要求的新课堂。
1、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为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操作范式。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进行实境观察,注意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①对什么最感兴趣?②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③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据此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真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其次,注重备课的有效性。备课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对教学可能性的一种预设,同时也是教师调动经验、自我输理和资源储备的一个过程。在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注意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注重备教材,既把教材看作一个范本,努力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又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重在举一反三;侧重备资源,即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努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源头活水引进课堂,使教师真正做到变“如何教教材”为“如何用教材教”,力图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生者。第三,预案设计力求详略得当,即简化程序性设计,加强预设性设计,为教学中的互动生成作准备。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的估计,并设计相应的教学预案,以防“患”于未然。第四,“话题”(问题)设计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一方面,“话题”是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中介”。好的话题是促进对话、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它能引起学生的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和共同探求,因此话题必须要有探究性和思考价值。另一方面,话题还应具有开放性。话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发问”,其设计要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而决不仅仅是师生、生生进行一一对应(一个问题仅一个答案)、机械问答的拐棍,力求做到一个话题对于不同的对象应有独特的思考和个性化的答案。第五,在教师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倡导“三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对于我来说,到底怎样设计最有效?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为实施有效的教学作好充分准备。
    2、教学实施: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重建课堂”,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引领课程课改的重要话语,更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它要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创建生活的课堂。它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经常面临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学习,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让他们自觉感受学习的价值意义,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师要转变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是尊重选择,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二是尊重差异,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的经验作为鲜活的教学资源;三是倡导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适时为学生的自主生成和主动发展提供开放的时空。(3)建立探究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告诉”或“灌输”为主要特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彻底打破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把“以学定教”作为基本策略,积极倡导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教学评价:为学生主动地发展服务
    教学评价对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我们在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积极反思的基础上,制订了掘港小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教师的教学:①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②学生的真正收获(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③学生学习的轻松程度;④教学的效率(学生的收获与付出之比)。以上四个方面均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展状况为依据,从过去一味的注重结果转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发展,真正做到了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服务。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淡化评价的分等、甄别、选拔功能,力争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突出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坚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相信学生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我们要求教师学会用放大镜看优点,用万花镜看特点,用哈哈镜看缺点。我们积极倡导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开放地、全面地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努力激发其内在潜能。
二、坚持“两全策略”:全员参与,全面推进
    让教师与新课程同行,让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在课改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是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和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就确立了“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全面进入,学生人人受益”的基本思路,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一方面是指全体教师均要投身于课程改革,做到人人学习、个个实践、时时反思,力求在学习中转变教育观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反思中提高实施水平。首先,我们在健全课改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切实做到领导率先垂范,骨干典型引路。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力求做到“三个一”:每学期上一堂示范课,做一次课改专题讲座,组织指导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其次,引导教师开展好“三个三”活动。①开展“三学”活动,即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相关理论文章(或书籍)。②以“三个一”为抓手,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实践探索。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堂课改汇报课,写一篇课改专题研究文章,每月参加一次课改沙龙活动。③记好“三记”,观察笔记(含对学生的观察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教学后记和问题累记(记下课改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我们还通过“我与课程改革”征文演讲、“推进新课程优课比赛”等活动,充分激发教师的课改热情,引领广大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锻炼成长。
    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全体学生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分层提出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新,人人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收益者。
2、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是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各年级的所有学科的教学。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初期,我们就明确提出了“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用好新教材,用活老教材,全面进课改”的要求,并将起始年级作为课改的重点,积极创造出新的经验,以带动其它年级同步进入课改,从而使学校处处充满了浓郁的课改氛围。
三、落实“三项措施”:校本培训,课程建设,课题引领
1、校本培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革命。在这场变革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一个重新学习、更新观念的问题,都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因此,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新课程实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只有在生动具体的课改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自主反思,才能逐步将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最终转化为全新的教学行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坚持“全员培训”和“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原则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案例式培训”这一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将培训、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多层次开展培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实施“案例式培训”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案例分析式培训。即向教师呈现他们在教学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引导他们用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去分析、解读,从而揭示矛盾,引起思维碰撞;再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专家学者的理性透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认识能力和操作水平。二是观摩研讨式培训。在课改培训之前,我们组织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或向教师提供录象课,为进行案例式培训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说课、评课、议课”等途径,发现亮点,指出不足,研讨对策;引导教师围绕课例,在相互切磋技艺和反思教学实践中不断生成操作经验,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为了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建立健全了四项保障制度:第一是每周一课制度,即每周四至少有一位教师上一堂课改专题研究课,为案例式培训作准备。第二是周四下午的校本教研制度。利用星期四下午的业务学习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分析教材,说课、评议;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一周来的教学现状,研究相应对策;举行专题沙龙活动。第三是周末下午的全员培训制度。主要形式有:全体教师参与的课改通识培训;以学科组为单位的课例剖析;以课题组为单位的专题研究。第四是继续教育积分制,即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累计积分,并写进继续教育成绩册,作为期末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2、课程建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受到普遍重视。“校本课程”被列入课程规划,为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加强了“多元智能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为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开发“多元智能课程”。我们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不同学生的“智能”专长,并依据学生的智能专长开发了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英语、写作和科技等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积极地进行实践训练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其“需要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两年多来,学生发表优秀习作180多篇,40多幅书画作品在全国性比赛中获一等奖;学生排练的舞蹈、器乐合奏等节目在南通市艺术节现场展示,并获一等奖;两度代表如东参加市“智能杯•小巧手”比赛,均获一等奖。二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适宜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合作交流、自主实践和探索研究过程中感知、体验、感悟和提升,不断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重视,江苏教育出版社以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础,编写了一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用书,供全省小学生选用,为推进新课程作出了贡献。
3、课题引领
    李连宁司长指出,对新一轮课改,在思想上要明确这么一个观点:要把本次课改看成是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是教学改革的过程,更是一个科研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课改实验并不是进行机械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因此,光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的研究和创新。教师如能把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现实性的问题,通过课题的形式加以探索和研究,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并解决具体操作问题、形成理性认识和成果,就能使课改实验过程变成既出成果、又出理论、更出人才的过程。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来引领教师,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针对实践问题,提炼研究课题。引导教师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进行反思和探索,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面临或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逐步提炼成为科研课题,引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如,怎样从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从认知学习转向体验学习、从决定性学习转向交往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质疑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将这些问题提炼为“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
    第二,围绕中心课题,人人参与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Web环境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是我校的中心课题,我们以“构建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紧紧围绕中心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努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以课题研究提升课改,让教科研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同时,通过科学、系统的课改科研,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课程改革的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和受益者,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