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时间:2015/5/19
【内容摘要】“爱”在教育上是有很大感化力的,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爱和情感激励。现代教育应体现以“关心和爱护、同情和理解、尊重和信任、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用“爱” 构筑起师生间联系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
【关键词】关心和爱护   同情和理解    尊重和信任    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
教育,是师生间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师生感情的培养,保证了交流的双向性,保证了教育的顺利进行。“爱”在教育上是有很大感化力的,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老师的爱和宽容是激发、感召、唤醒学生进取心和上进心的一副“良药”。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爱和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作为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和爱护、同情和理解、尊重和信任、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并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而爱学生是班主任沟通学生思想、情感最有效的手段。
一、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倾注师爱。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关心不限于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与否,当然这些是很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未来。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学生的困难,尽力帮助,对待学生的忧思,热情化解,真切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这样必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情,人间的温暖,从而激发强烈的亲情感。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的关爱之心可以触动学生的心弦,只要多一些耐心,“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无论怎样的学生他都会愿意亲近你的。确实,老师的爱心可以换来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真心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心;老师的热心、诚心可以赢得孩子们的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体察细微,关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于个人情绪的偏爱,而是要真诚地爱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是与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是理智的,教师真诚地爱学生,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使学生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他们乐于与教师接近,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劝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的效果。这点对后进生尤为重要。我曾教过这样一位被老师们认为最不安分的学生,有一次,连续几天的早跑他都没有参加,可能是因为天气骤冷,惰性所致,我找到这位同学,问他几天不早跑是不是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那位同学的脸红了,支支吾吾地说脚趾有些红肿,我没有再深究,让他去看校医,并对他讲,如果有什么不方便可以找我。午餐后,那位同学主动找到我,向我承认对我撒了谎,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偷懒了。一次小小的关怀,改掉了这位同学懒于出操的坏习惯,爱产生了力量。
二、切实同情理解学生,宽容以待。
教育心理学表明,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给人以安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此,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坦诚相见中求理解,相互信任,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教师对那些学习落后而抬不起头的学生更要给予同情,对他们的心理更应予以理解。记得去年, 我班里转来了一位新生, 该生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平时在班内沉默寡言,与同学不合群,成绩很差,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该生平时手脚不干净,总喜欢拿同学的文具,直至有一天她竟然拿了同学的MP3,当我找她谈话时发现她大大的眼睛里放射出的目光是惊恐、祈求、羞愧……于是,我和她约定并替她撒了个谎,就对同学们说,MP3是她拣到的并还给了同学,接着我又跟他家长沟通,由她家长买了个MP3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我因势利导教育她:“记住,东西是有价的,品德是无价的!好好看护好这无价之宝——品德。只要你改正,老师帮你守着这秘密,不让同学知道。”后来,我没有在班里批评他,而且帮他守住了秘密。过后,她处处爱班级,常做好事。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缩小双方间的心理差距,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才能求得真诚的理解。
三、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因材施教。
尊重是指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信任则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都愿意向美好事物敞开,都愿意做一个“好人”。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既能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能焕发学生创造热情,激发其奋发向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必然要求我们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对于比较特殊的学生,主要是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因此,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问题和不足,首先我们不能顶真,斤斤计较,但也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对缺点就放弃批评,无原则地迁就,而应实事求是,予以恰当合理的评价,并提出纠正意见,督促其改正,其次,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自我,以此来博得人们的尊重,再次,既不压抑思考,又不放任自流,学生敢想敢为,勇于探索,是件好事,我们不应滥加压制,堵塞思路,甚至代替思考,应当因人而宜,予以正确的诱导、教诲,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用关爱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其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此外,班主任对学生应做到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热情期望具有模糊性,严格要求具有明确性,把两者渗透在工作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爱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老师要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智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把握爱的原则,是帮助他们进步的关键,老师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用无私的爱筑起现代化成功教育的“大厦”
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师生感情;师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 “关心和爱护、同情和理解、尊重和信任、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教师的爱和情感激励更是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德国有位教育家说过:“让我们为孩子生活”。原苏联一位教育家则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为了我们的事业,愿我们老师都能热爱学生,构筑起师生间联系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