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角色定义,要求校长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而且作为道德使命。
权衡一个校长优良不优良,固然有多个标准,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其引导下的教师成长发展情形如何。
当前,认识到教师发展主要性的校长越来越多。但是不少人在关于教师发展这个热门话题的认识上存在三个广泛性的问题:(1)教师发展意义上的“工具主义”思想;(2)教师发展概念上的狭隘定义;(3)教师发展后果不佳的迷惑。概括起来,即“为何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三个问题。对这三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随着课程改造理论的普及和器重教师发展的学校日渐增多,不少校长都总结出了本校教师发展经验,其中,“个人反思、错误互助、专家引领”成为公认的规律。“经验”似丰盛多彩,但实则大同小异;“规律”似人人认同,但后果却悬殊有别。从“学校新文化”的态度动身,联合自己二十几年的实践,在此我只想强调几个基础原则。
(一)、为什么要看重教师发展?我所持的理由是:教师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是说,在教师发展问题上,不能持“工具主义”的态度。教师发展本身就是目标,我甚至一直未改变“教师发展第一”的治校理念。因为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是转变工作性质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改良职场生存状态的需要、是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需要,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动力和职业幸福的源泉。本此原则,则教师发展方法多多,效果必定比拟幻想。
(二)、教师发展内容当丰盛,目标当高远。如只持“专业发展”唯一目的,则很难激起教师发展热忱。倘若把“专业发展”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方式、技巧”上,则“发展”终必索然无味,而且终成额外累赘。
我一直保持“全面发展观”,且“发展”情势活泼多样。“专业发展”当然是重要内容,但教师职业感情、职业精神、文化底蕴、气质品位、兴致习惯、行动修养等等,都是发展的必须。诸多要素组成了发展的有机同一体。无此有机体,“专业”也发展不到哪里往。
我们确立了“十五字发展目标”:“重思想、有热忱、会学习、善合作、敢首创。”盼望教师到达“三层次六维度”尺度:家长和学校维度,可信赖的教师;学生和本人维度,有成绩的教师;内涵和形象维度,有品位的教师。从目的、尺度两个方面内容可以看出,我们所持的是“全面的教师发展观”。在“专业发展”上,我们向教师提出了五项具体目标:①使所有学生爱好自己的课;②使所有学生会学习自己所教学科;③有效地进步了所教学科的成就;④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关系;⑤师生在教学进程中具有幸福感。
只有内容有价值、目标明白、标准具体,才可能激发起教师自动发展的持久的积极性,才会收到幻想的效果。
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很器重教师的发展了,但却为“调动”不起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发展后果不幻想所迷惑。因此不少校长总在“方式”、“办法”上寻找“对策”。实在,深层次原因基础上不在方法、方式上。从“学校文化”的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师不爱读书、学习、不寻求发展提高,正是我们落伍的管理文化的反应,这一广泛性问题,正应证了管理巨匠彼得?德鲁克的一思想观点:“管理者所面临的真正主要的问题是由胜利的管理本身所造成的。”要想使教师们走上工作、学习与发展三维一体的途径,作为校长,最主要的工作不是寻找“调动积极性的”方式和办法,而是要变更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发明教师学习、发展的环境条件。
依据24年的校长工作经验,我以为,教师的学习发展应有以下条件:①“校长”条件,校长自身应是最爱学习者和最会学习者;②经费条件,校长应当舍得在教师的成长、发展上投资(我每学期用于教师发展的经费一般都达总经费的四分之一);③组织、制度条件,学校应当改革成为以“教师共同体”为特点的“学习型组织”,学校各有关教师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不利于教师学习发展的内容和性质;④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条件,假如学校只以教师的教学“分数”、“升学人数”为价值取向,那么,教师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展的内在需求。
准确的思想、目标确立之后,条件往往是决议的因素。作为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领导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而要领导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教师的学习、发展供给充分的条件。
最近,在总结办学治校的经验时,我又发明一个规律:学校的性命力取决于教师在学校的生存状况。教师在学校的生存状况表示为诸对儿抵触,其中之一是:僵逝世的还是发展的。只要教师永远在发展之中,学校就必定有蓬勃的活力。所以,作为校长,器重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在扶植学校生命力;在教师发展高低“本钱”,可以赚取最大“利润”。
四、校长是学校文化的经营者
把经营学校文化作为校长的角色、职能,是对校长的更高请求。由于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的研讨,仅仅五、六年,而国度教育行政部分关注这一问题,还不足三年,而且只停留在“校园文化”层面。就中小学校长而言,对学校文化概念有深入认识者,为数还未几。但是,“学校旧文化才是教育改造的基本阻力”正在渐渐显露。重建学校文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攻坚战。作为校长,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对待自己的角色,才干引导教育改革。
经营学校文化,是一个大课题,每一个校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上风,选择自己的道路,作出一篇大文章。我的关于校长的前三种角色职能以及后文要阐述的管理文化变革的阐述,都属于“经营文化”的范围。在此,我只提出经营学校文化的三个原则。
(一)、明白界定“学校文化”的质。因为从广义上讲,古今学校,无一不具文化,再加上有的专家的“新文化只能从旧文化中生长”等观点的影响,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校长,都可以说自己本就是在建设文化,都可以宣传自己本就有好的文化。于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公理婆理吵闹不休了。
我们所说的“学校新文化”,新就新在它没有现行众多学校中占主导位置的“行政文化”和渐渐滋生起来的“企业文化”、“贸易文化”以及“军营文化”的特点,它是一种古已有之、后被畸变、今天须要恢复正形的能够领导学校变更的真正的“教育文化”,是一种可以转变教师职业性命、培养出个性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的学校文化。
(二)、用“文化手腕”往经营文化。就是说,不能用“行政”的手腕、“活动”方法去建设文化。不能打算在现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形下建设起新的学校文化。也不能用“大跃进”的方式往建设文化。
所谓“文化手腕”,其核心是改造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使学校组织自身具有培养新文化的功效。就是要靠先进的教导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的领导,就是要通过不厌其烦的细碎的工作,以形成学校与教师(直至学生、家长)共享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就是逐步形成师生的新的思维方式、行动方法和在学校的生涯方式。
我之所以用“经营”而不用“塑造”或“建设”等用语,意在强调学校文化培养的“东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色。
(三)、经营文化,就是要经营学校的个性品德。有专家指出,学校“内涵发展”要义之一是由“同质发展转向特点发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特点”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以为,经营学校的特征及个性品德,其基本意义不在于“竞争”,而在于使我国的基本教育更合适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请求,在于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以及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陈小娅副部长所说的“这是一个发生教导家的时期”的论断才有实在的意义。
经营学校的个性品德,,道路很多。比如,经营校长及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目标和愿景;经营校本课程;经营公共课程目标特别的实现进程、方式;经营师生特别的学校生活方式和精力风貌等等。
经营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学校转型的进程和学校教育深层次变革的过程,更是校长和教师健康成长、成为学习者、研讨者和教育家的过程。可以断言,当大多数校长具有了经营学校文化的意识和才能之时,就是中国基础教育产生真正变革之日。
核心是重建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新文化”,其根本就“新”在了管理文化之上。这是“新文化”的核心,足以转变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
重建学校治理文化,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一种“以师为本”的文化。由于,在我看来,教师在学校的位置以及生涯的质量,决议了学校教导的一切。
任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从一开端,就没有把学校管理改革列为目标,这必定导致课改的艰苦异常。今年,我省的高中新一年级也启动了课程改革,从着眼着力的重点看,也仍然没有把学校管理的改革列为目标,由此,可以断言,高中课改的推动将更加艰巨。假如课改只在教师培训上作文章,而不是首先在教育行政领导和校长这两个层面的“当家人”身高低力量,那么,我要说,所投进的一切,根本上即是刻舟求剑。我的这个结论,是从初中、小学的课改实践中得出的。
现在有一种盘踞“统治”地位的观念,既认为教师素质低下是课改的主要障碍,更新教育思想是课改的要害环节。我对这一观念始终不能苟同。因为教师素质低下是长期以“工具主义”为哲学基本的学校管理的成果,在现行学校管理文化背景下,教师素质的进步是极其艰巨的。至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我认为,一则,在我国中小学以及教育行政体系,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中,根本上没有教育思想,所以也就无“更新”可谈。这是由两个阶段造成的。第一个阶段中,政治环境不容许有个人的教育思想。在第二个阶段中,全部教育的功利化又不必要有个人的教育思想。况且,在现行学校管理背景下,个人的教育思想发生极难,即使产生了,不但是无用之物,而且还会徒增麻烦和苦恼。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保持认为,学校新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塑学校管理文化。
重塑学校管理文化的基本,是确立一种以教师为本位的崭新的学校管理文化。
以教师为本位的学校新文化包函两层内容,一是作为学校的“当家人”的校长,要创立一种符合“现代学校”性质请求的新的学校体制和机制。二是,让教师享有充足的专业权力,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甚至主导力气。
重塑学校管理文化,是突破教育改革瓶颈的要害,是创立学校特点和品牌的重点工程。在这一工程中,每一个校长都有很大的空间任其智慧和才能纵情施展,都可以大有作为。
笔者依据自己的多年办学实践,以为在重塑学校管理文化上有五个方面的最重要的工作。
(一)、把教师发展放在第一位
用不着担忧看重了教师的发展就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我二十四年的校长生活中,从未见如此一例。因为我们强调的教师发展,一为其综合教育素养的发展,二为其教学专业能力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必然地加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力、效果和效益。而且无论是综合素养还是专业才能的发展,都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合,都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也不应把教师发展的目标异化。由于教师发展,固然也是进步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更是其职业生活、性命质量的须要。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发展之中,教师才干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尊严,能力不断晋升其精神寻求境界,能力在不断的胜利中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成长和发展,是教师精神生活的动力和职业幸福的源泉。而是否关注教师的发展,考量着校长的职业道德。因此,作为校长,要把教师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道德使命。
(二)、把学校改革成教师的“专业共同体”
这一命题,强调的是学校组织文化??即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和基础。没有这一变革,所谓“学校新文化”就只能是可看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
作为校长,要深入地认识:专业共同体的本质,就是“学习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学校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择要举例则有:年级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学科共同体、科研课题共同体……“共同体“的本质”是:突出专业性,尊敬专业威望、道德权威和教育规律,用时兴语即是管理的“重心下移”和组织的“扁平化”。
只要建成了“教师专业共同体”,也就建成了“团队精力”。而要建成“教师专业共同体”,就必需最大限度地限制行政思维、行政权利和科层威望,使“学校”恢复其原始的属性。
“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的实质,是建构起了学校运行的新规范、新秩序,而其标记则是形成了教师的“自组织文化”。这种“自组织文化”有七个特点:“行政主动、规范自建、专业自主、行动自律、愿景自定、权威自生、生活自创”。
(三)、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
相比于组织文化变更,这里强调的是“制度文化”的变革。我国的学校管理,真可谓到了至高无上的田地。不少学校的成文制度基础上都可以成为“制度大全”。我并不是要简略地否认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管理,而是要否认在这种“健全的制度管理”的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思想:把持以及必定导致的功利主义。
制度管理保证的是“底线”。而我国现在多数学校的管理却超出了“底线”,到达了事无巨细、无所不包的田地。这种管理导致的必然成果是人的工具化、人的自由的损失和人格的萎缩。我把这种管理称之为“管理主义”。我国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之所以步履蹒跚,管理主义实为罪魁罪魁。我们要建设新的管理文化,必需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使教师“自组织文化”代替“管理主义”,以及形成教师的“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如此,方可等待扶植起教师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文化。
(四)、实行“项目管理”,由教师引导教育教学
相对于组织、制度文化变革,“项目管理”属于办法和技巧。“项目管理”的要领是哪一个教师(包含学校领导)有哪方面的特长,就负责这一“项目”的领导工作。这是突出专业威望的具体体现,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叫作“赋权”。在我则认为是“教师治校”,其根源可追溯到当年蔡元培在北大施行的“教授委员会制”。
实行“项目管理”,校长的“道德使命”则是发明环境、搭建平台。“项目管理”的根本效益,不仅在于“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更在于构建了“校长的替人”,为学校的发展培育了承前启后的领导人才。从课程改革角度讲,是在打造校本课程的人力资源和文化基本。
(五)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只有在学校呈现了一个精神的王国的时候,学校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学校,只有学校的精神生活丰盛,教师才会有职业的幸福感。最近,我的脑筋中又发生了一个新的命题:学校的品位取决于教师在学校的生活的质量。当前,多数学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太差,重要表示是,精神生活不仅贫乏、单调,而且质量拙劣。我们应当清楚,教师来学校,不仅仅是来工作的,而且是来享受生活的,而他们所须要的重要是精神生活。精力生活越丰硕,质量越高,他们的敬业精神就越强,智慧就越发达,其教育的程度就越高。
学校的精神生活,包含教育教学本身(要害是教育和教学具有研讨的性质,具有发明性),同时,也包含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运动、体育运动等等。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学校新文化建设是个大课题,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奇特的懂得和方式道路。我对于学校新文化建设的阐述,完整站在校长的态度上,关注的是校长的治理思想和管理制度,以及教师在学校的位置、生涯质量、生存状况。我的观点是,只有这两个方面具有新的内涵,才干说具有了学校新文化。我的观点全是我二十余年办学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讨的结论,是真正的“一己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