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核心是重建学校管理文化

时间:2015/5/22

“学校新文化”,其根本就“新”在了管理文化之上。这是“新文化”的核心,足以改变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

重建学校管理文化,其主要目标,就是建设一种“以师为本”的文化。因为,在我看来,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以及生活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一切。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学校管理改革列为目标,这必然导致课改的艰难异常。今年,我省的高中新一年级也启动了课程改革,从着眼着力的重点看,也仍然没有把学校管理的改革列为目标,由此,可以断言,高中课改的推进将更加艰难。如果课改只在教师培训上作文章,而不是首先在教育行政领导和校长这两个层面的“当家人”身上下力气,那么,我要说,所投入的一切,基本上等于缘木求鱼。我的这个结论,是从初中、小学的课改实践中得出的。

现在有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既认为教师素质低下是课改的主要障碍,更新教育思想是课改的关键环节。我对这一观念始终不能苟同。因为教师素质低下是长期以“工具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学校管理的结果,在现行学校管理文化背景下,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极其艰难的。至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我认为,一则,在我国中小学以及教育行政系统,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中,基本上没有教育思想,所以也就无“更新”可谈。这是由两个阶段造成的。第一个阶段中,政治环境不允许有个人的教育思想。在第二个阶段中,整个教育的功利化又不必要有个人的教育思想。况且,在现行学校管理背景下,个人的教育思想产生极难,即使产生了,不但是无用之物,而且还会徒增麻烦和苦恼。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坚持认为,学校新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塑学校管理文化。

重塑学校管理文化的根本,是确立一种以教师为本位的崭新的学校管理文化。

以教师为本位的学校新文化包函两层内容,一是作为学校的“当家人”的校长,要创建一种符合“现代学校”性质要求的新的学校体制和机制。二是,让教师享有充分的专业权利,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甚至主导力量。

重塑学校管理文化,是突破教育改革瓶颈的关键,是创建学校特色和品牌的重点工程。在这一工程中,每一个校长都有很大的空间任其智慧和能力尽情发挥,都可以大有作为。

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办学实践,认为在重塑学校管理文化上有五个方面的最重要的工作。

(一)、把教师发展放在第一位。

用不着担心重视了教师的发展就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我二十四年的校长生涯中,从未见如此一例。因为我们强调的教师发展,一为其综合教育素养的发展,二为其教学专业能力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必然地增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而且无论是综合素养还是专业能力的发展,都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都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也不应把教师发展的目的异化。因为教师发展,虽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更是其职业生活、生命质量的需要。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发展之中,教师才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尊严,才能不断提升其精神追求境界,才能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成长和发展,是教师精神生活的动力和职业幸福的源泉。而是否关注教师的发展,考量着校长的职业道德。因此,作为校长,要把教师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道德使命。

(二)、把学校改造成教师的“专业共同体”。

这一命题,强调的是学校组织文化——即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和基础。没有这一变革,所谓“学校新文化”就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

作为校长,要深刻地认识:专业共同体的实质,就是“学习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择要举例则有:年级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学科共同体、科研课题共同体……“共同体“的实质”是:突出专业性,尊重专业权威、道德权威和教育规律,用时髦语即是管理的“重心下移”和组织的“扁平化”。

只要建成了“教师专业共同体”,也就建成了“团队精神”。而要建成“教师专业共同体”,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限制行政思维、行政权力和科层权威,使“学校”恢复其原始的属性。

“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的实质,是建构起了学校运行的新规范、新秩序,而其标志则是形成了教师的“自组织文化”。这种“自组织文化”有七个特征:“行政自动、规范自建、专业自主、行为自律、愿景自定、权威自生、生活自创”。

(三)、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

相比于组织文化变革,这里强调的是“制度文化”的变革。我国的学校管理,真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少学校的成文制度基本上都可以成为“制度大全”。我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管理,而是要否定在这种“健全的制度管理”的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思想:控制以及必然导致的功利主义。

制度管理保证的是“底线”。而我国现在多数学校的管理却超越了“底线”,达到了事无巨细、无所不包的地步。这种管理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人的自由的丧失和人格的萎缩。我把这种管理称之为“管理主义”。我国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之所以步履蹒跚,管理主义实为罪魁祸首。我们要建设新的管理文化,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使教师“自组织文化”取代“管理主义”,以及形成教师的“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如此,方可期待培植起教师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文化。

(四)、实施“项目管理”,由教师领导教育教学。

相对于组织、制度文化变革,“项目管理”属于方法和技术。“项目管理”的要领是哪一个教师(包括学校领导)有哪方面的专长,就负责这一“项目”的领导工作。这是突出专业权威的具体体现,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叫作“赋权”。在我则认为是“教师治校”,其根源可追溯到当年蔡元培在北大施行的“教授委员会制”。

实施“项目管理”,校长的“道德使命”则是创造环境、搭建平台。“项目管理”的根本效益,不仅在于“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更在于构建了“校长的替身”,为学校的发展培养了继往开来的领导人才。从课程改革角度讲,是在打造校本课程的人力资源和文化基础。

 (五)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只有在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的王国的时候,学校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学校,只有学校的精神生活丰富,教师才会有职业的幸福感。最近,我的头脑中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命题:学校的品位取决于教师在学校的生活的质量。当前,多数学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太差,主要表现是,精神生活不仅贫乏、单调,而且质量低劣。我们应该明白,教师来学校,不仅仅是来工作的,而且是来享受生活的,而他们所需要的主要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越丰富,质量越高,他们的敬业精神就越强,智慧就越发达,其教育的水平就越高。

学校的精神生活,包括教育教学本身(关键是教育和教学具有研究的性质,具有创造性),同时,也包括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等等。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学校新文化建设是个大课题,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方法途径。我对于学校新文化建设的论述,完全站在校长的立场上,关注的是校长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以及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生活质量、生存状态。我的观点是,只有这两个方面具有新的内涵,才能说具有了学校新文化。我的观点全是我二十余年办学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讨的结论,是真正的“一己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