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角色定义,要求校长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而且作为道德使命。
衡量一个校长优秀不优秀,固然有多个标准,但其中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领导下的教师成长发展情况如何。
当前,认识到教师发展重要性的校长越来越多。但是不少人在关于教师发展这个热点话题的认识上存在三个普遍性的问题:(1)教师发展意义上的“工具主义”思想;(2)教师发展概念上的狭隘定义;(3)教师发展效果不佳的困惑。概括起来,即“为何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三个问题。对这三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理论的普及和重视教师发展的学校日渐增多,不少校长都总结出了本校教师发展经验,其中,“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成为公认的规律。“经验”似丰富多彩,但实则大同小异;“规律”似人人认同,但效果却悬殊有别。从“学校新文化”的立场出发,结合自己二十几年的实践,在此我只想强调几个基本原则。
(一)、为什么要重视教师发展?我所持的理由是:教师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是说,在教师发展问题上,不能持“工具主义”的立场。教师发展本身就是目标,我甚至一直未改变“教师发展第一”的治校理念。因为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是改变工作性质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改善职场生存状态的需要、是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需要,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动力和职业幸福的源泉。本此原则,则教师发展方法多多,效果必然比较理想。
(二)、教师发展内容当丰富,目标当高远。如只持“专业发展”唯一目标,则很难激起教师发展热情。倘若把“专业发展”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方法、技能”上,则“发展”终必索然无味,而且终成额外负担。
我一直坚持“全面发展观”,且“发展”形式生动多样。“专业发展”当然是重要内容,但教师职业情感、职业精神、文化底蕴、气质品位、兴趣习惯、行为修养等等,都是发展的必需。诸多要素组成了发展的有机统一体。无此有机体,“专业”也发展不到哪里去。
我们确立了“十五字发展目标”:“重思想、有热情、会学习、善合作、敢开创。”希望教师达到“三层次六维度”标准:家长和学校维度,可信任的教师;学生和本人维度,有成就的教师;内涵和形象维度,有品位的教师。从目标、标准两个方面内容可以看出,我们所持的是“全面的教师发展观”。在“专业发展”上,我们向教师提出了五项具体目标:①使所有学生喜欢自己的课;②使所有学生会学习自己所教学科;③有效地提高了所教学科的成绩;④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关系;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幸福感。
只有内容有价值、目标清楚、标准具体,才可能激发起教师主动发展的持久的积极性,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发展了,但却为“调动”不起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发展效果不理想所困惑。因此不少校长总在“方式”、“方法”上寻找“对策”。其实,深层次原因基本上不在方式、方法上。从“学校文化”的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师不爱读书、学习、不追求发展进步,正是我们落后的管理文化的反映,这一普遍性问题,正应证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思想观点:“管理者所面临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是由成功的管理本身所造成的。”要想使教师们走上工作、学习与发展三维一体的道路,作为校长,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寻找“调动积极性的”方式和方法,而是要变革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创造教师学习、发展的环境条件。
根据24年的校长工作经验,我认为,教师的学习发展应有以下条件:①“校长”条件,校长自身应是最爱学习者和最会学习者;②经费条件,校长应该舍得在教师的成长、发展上投资(我每学期用于教师发展的经费一般都达总经费的四分之一);③组织、制度条件,学校应该改造成为以“教师共同体”为特征的“学习型组织”,学校各有关教师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不利于教师学习发展的内容和性质;④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条件,如果学校只以教师的教学“分数”、“升学人数”为价值取向,那么,教师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展的内在需求。
正确的思想、目标确立之后,条件往往是决定的因素。作为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领导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而要领导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教师的学习、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
最近,在总结办学治校的经验时,我又发现一个规律:学校的生命力取决于教师在学校的生存状态。教师在学校的生存状态表现为诸对儿矛盾,其中之一是:僵死的还是发展的。只要教师永远在发展之中,学校就一定有蓬勃的生机。所以,作为校长,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在培植学校生命力;在教师发展上下“本钱”,可以赚取最大“利润”。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经营者
把经营学校文化作为校长的角色、职能,是对校长的更高要求。因为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仅仅五、六年,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这一问题,还不足三年,而且只停留在“校园文化”层面。就中小学校长而言,对学校文化概念有深刻认识者,为数还不多。但是,“学校旧文化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阻力”正在渐渐显露。重建学校文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攻坚战。作为校长,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看待自己的角色,才能领导教育改革。
经营学校文化,是一个大课题,每一个校长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的途径,作出一篇大文章。我的关于校长的前三种角色职能以及后文要论述的管理文化变革的论述,都属于“经营文化”的范畴。在此,我只提出经营学校文化的三个原则。
(一)、清楚界定“学校文化”的质。因为从广义上讲,古今学校,无一不具文化,再加上有的专家的“新文化只能从旧文化中生长”等观点的影响,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校长,都可以说自己本就是在建设文化,都可以宣扬自己本就有好的文化。于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公理婆理吵闹不休了。
我们所说的“学校新文化”,新就新在它没有现行众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行政文化”和渐渐滋长起来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以及“军营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种古已有之、后被畸变、今天需要恢复正形的能够引导学校变革的真正的“教育文化”,是一种可以改变教师职业生命、培育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学校文化。
(二)、用“文化手段”去经营文化。就是说,不能用“行政”的手段、“运动”方式去建设文化。不能企图在现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建设起新的学校文化。也不能用“大跃进”的方式去建设文化。
所谓“文化手段”,其核心是改革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使学校组织自身具有培育新文化的功能。就是要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就是要通过不厌其烦的细碎的工作,以形成学校与教师(直至学生、家长)共享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就是逐步形成师生的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在学校的生活方式。
我之所以用“经营”而不用“塑造”或“建设”等用语,意在强调学校文化培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
(三)、经营文化,就是要经营学校的个性品质。有专家指出,学校“内涵发展”要义之一是由“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认为,经营学校的特性及个性品质,其根本意义不在于“竞争”,而在于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更适合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于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以及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陈小娅副部长所说的“这是一个产生教育家的时代”的论断才有实在的意义。
经营学校的个性品质,途径很多。比如,经营校长及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目标和愿景;经营校本课程;经营公共课程目标特殊的实现过程、方式;经营师生特殊的学校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等等。
经营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学校转型的过程和学校教育深层次变革的过程,更是校长和教师健康成长、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教育家的过程。可以断言,当大多数校长具有了经营学校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之时,就是中国基础教育发生真正变革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