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建设学校新文化的关键

时间:2015/5/22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不只是现行的学校文化,还有社会文化和直接影响教育系统的教育文化。而学校文化只是整个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它受制于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不变革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现行学校文化的变革就相当艰难。

我们今天提出建设“学校新文化”,更多的是从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和“能量”的角度出发。因为,一个校长不可能超出学校范围去直接变革整个教育文化,更不可能直接去变革社会文化。但是,我们认为,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学校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变革了学校文化就变革了教育文化的基础,整个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加拿大著名教育管理学者迈克尔·富兰强调,在这个教育系统中,校长处于关键的环节。他指出,校长的一项重要的道德使命,就是“改变学校大环境,把新的元素引入其中,以便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校长应该“把改革作到校外去”,以影响教育行政的决策。辉县市教育局局长牛松民也曾提出一个观点:“没有专家型局长,就没有专家型校长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没有专家型校长,专家型局长的思想很难进入到学校。”

从教育改革实践角度看,中小学校长的确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大有作为。外省的例子有江苏省的洋思中学和山东的杜浪口中学,我省的例子有开封市的求实中学。像这样的学校如能不断产生,就会影响到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也同样会影响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决策。由此看来,变革学校文化,是校长指责范围内的事情,是校长的一项“道德使命”。

学校新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因为近年来,使用“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人多了,于是便有了学校文化泛滥之嫌。比如,从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断的延伸泛化,什么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智育文化、德育文化、务实文化、创新文化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对学校新文化的内涵不能清楚界定,任其随意泛滥,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和实际中的肤浅庸俗,最终会使学校新文化建设这一命题显得毫无意义,成为又一次的“概念游戏”。

就学校文化的基本成分看,它有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因素。有专家认为,物质文化是表层的,组织制度文化是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是核心的。我同意这样的价值判定。

同样有专家指出,文化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专家们的责任是:“告诉人们(指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学生等等)。你不应该这样生活,而应该那样生活。”如果他果真那样生活了,就实现了学校文化变革的目的。我非常赞同这位专家关于学校文化变革的观点。

但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搞清楚:1。在学校文化的四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一个因素?2。能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不清楚,则学校新文化建设也会泛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端,争吵不休,有人要改“校长文化”,有人要改“德育文化”,有人又更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文化”……当热闹了一个时期之后,学校文化的“底色”却没有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形神如故。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

学校文化变革的关键是变什么?我的回答是变革学校管理,即变革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因为管理制度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学校新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重塑教育的生产关系,以解放教育生产力。教育生产关系就是教育管理制度。只有改变了现行学校管理制度,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的热情,才能产生出学校新文化。

我认为,在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教育变革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而1949年以来最成功的一次“重塑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变革,就是邓小平领导下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两项变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而且速度还不算太慢),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变革。

当前,可以称得上学校新文化样板学校的,一个是我省的求实中学,一个是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而这两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崭新的学校文化,最根本原因是在张建平校长和崔其升校长的独特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起了各自的全新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教育时报·管理周刊》也把我所在的辉县市城内初中称为学校新文化的“范本”。我本人认为我们在建设学校新文化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过,我们学校教师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教育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的确很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正在取代职业倦怠心理。我们的经验只不过是构建起了一种以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以发展教师为目标,充分保障教师的专业权利,由教师主导并领导教育和教学的学校内部体制和机制。正是这种体制和机制,奠定了我们学校的底色,打造出了学校的个性品质。

根据以上分析,我坚定地相信:学校新文化是重塑教育生产关系、解放教育生产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基本动力。而建设学校新文化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

在此,我愿再一次把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对中国国情说的 段话奉献给读者:“管理体制将决定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的特质,而这些机构的特质将塑造未来社会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