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是合作的基石,一个群体团结了,整个群体的智慧加在一齐,就没有干不了的事情,也没有攻不破的难关。我们整个年级组在强调个性、自我的同时,更强调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明确目标、加强合作、发挥三个“核心”作用。
1、积极发挥年级组的中心作用。
我是2004年开始做年级主任的,并且一开始就负责初三工作。说句实在话,当时感觉压力特别大。原因有两个:一是2004届毕业生我校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二是学校仍然处于一种不被社会和家长承认的状态。唯恐这一届毕业生考不好,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可喜的是我们年级组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老教师高有义、梁全喜、王学莲、王孝长等;中年教师崔文华、周新菊、刘玉英、郭振周等;年轻教师靳艳梅、马守玲、杨秀梅、周艳生、徐燕等。在我们年级组内,每个人都深知团队智慧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保持、创造一个舒适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提升年级组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氛围。
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在思想上互相帮助,业务上互相学习,工作上互相配合,人格上互相尊重,生活上互相关心,我们年级组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群体,做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04届以前平时的大综合训练,综合部分试题没做明确分工,所以大综合部分试题往往是由班主任负责,由于班主任对这一部分内容并不熟悉,所以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从04年开始这个工作由老教师梁全喜负责后,由他协调,完全由他们大综合科目的几个老师挑起了这个重担子,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加试,在梁老师的带领下,从早上6点钟到晚上9点,甚至10点。理化生老师们团结一心,把实验加试的所有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
高有义05--06年接的那个班。曾经纪律涣散。他接手后与学生的关系处理的很好,06年中招取得了考入重点高中12人的优异成绩。05年他并没有教初三,但他非常关注三年级的工作。每天下午5、6节也不回家,陪着我们三年级老师。记得04年冬季,为了解决上5、6节课老师的吃饭问题。我们在办公室做起了饭。他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动情地说:“你们真是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我们年级组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并始终坚持“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的原则。”才使得我们的工作在稳中求升。
2、发挥备课组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备课组在教学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教学成绩的好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备课组各位教师的导向。我们教研组的组长由一批优秀的教师周新菊、郭殿平、王玖玲、王学莲、刘雪梅来担任。他们肩负着自己教研组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重任。他们的责任心都很强,向来都是目标明确。集体备课时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备课人。在学科组内,发挥集体优势,取长补短。以备课组为核心,各备课组长既是年级本学科教学的把关人,又是学习年级管理的执行者,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全组教师实施集体备课,特别注重实效和特色。
在每个备课组内加强教学常规落实;加强备课组内的合作;要求各组加强听课交流;加强集体备课,要求每周一聚课程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落实集体化教案,个性化教学。
备课组长做得很有特色的一项工作就是协调任课老师。进行试题筛选、出卷。尤其是三年级复习阶段,八个老师共出一张试卷。八个人的经验、智慧凝聚到一块,做到送给学生的每一份试卷都是“精品”,试题精,复习效果就好。
我们的年级组整合了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促进了师生的健康成长。
3、积极发挥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当时的班主任崔文华、刘玉英、郭振周、王学勤等都有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创建和谐的班级团队,协调任课老师关系,抓好三个落实:落实班会,落实重点学生,落实经验交流。
班会中,我们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因此各班都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主任很注重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如崔文华与郭凌雁。他们都抢着做班主任工作。由于他们的团结协作,在05,06年的中招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班主任更注重引导任课老师改善师生关系。我们的任课老师琚金钰、范乃霞、马守玲、靳艳梅等连续送毕业班,他们和学生的关系处理的相当的好。就拿靳艳梅来说吧。06年三五班有一个学生叫任明杰。家庭贫困。到了冬天身上穿的还很单薄。靳艳梅老师就从家中拿来毛衣、毛裤等衣物给他穿。正是由于她对学生的关爱,06年这个班中招英语成绩110分以上的就有20多人。许多班主任挑老师的时候都把靳艳梅老师作为第一人选。
我们现在的班主任团队,更是团结一心,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现在各班搞得小组评价正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初二的师生联合检查更是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正在全面有效地开展。
最后,我想用昨天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的林州市接待办副主任李蕾讲述《红旗渠的故事》上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就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就可以超越自己,发挥人的潜能。这种精神就是一种群团精神,一种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