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时间:2016/7/8
但是在检查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够。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国家课程的弊端(专家编写,统一要求,无法尊重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实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民主化。它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不能只将它看成是整套教材或者编教材,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包含了校本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可以是教学情景、案例、社会活动、课程板块、知识单元等等。总之,凡是在国家地方课程没有涉及到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都可以作为用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比如济水一中的“学习策略研究”就是很好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单一。很多学校只是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定义在课程的编写上,而且大多是关于当地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当然这些乡土教材也是校本课程重要形式之一,但它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种。校本课程还有许多可以开发的类型。如方式上有课程的选择、国家课程的改编、课程的新编等;从资源上讲有校内资源(如学校文化、教师特长、学生兴趣)、校外资源(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网络资源等。
3、校本课程只编不用。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很多学校多年来就一本“校本教材”,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到“课程”带给他们的精神上的满足。我们提倡“课程校本化”而反对“校本课程化”的目的就在于“校本课程”不只是写在课程表上的“课程”而是强调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得到了体验和发展。
4、不付合学校的特点,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课程资源都适合开发、利用。它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二是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适合学校发展;二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适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创建相结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学校的“特色”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道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广阔空间。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特长相结合。一个有个性特长的教师使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可能。学校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一大批教师在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有突出的特长,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的中小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这既需要教师自身进行开发,也需要学校领导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开发。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设置,让所谓的“优生”、“差生”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使“因村施教”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绘画爱好、音乐爱好、文学爱好、养殖爱好……都可以做为课程开发的资源。
4、让学校的硬件设施要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为其服务。
5、重视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是现代社会对课程体系变革的迫切要求。
6、校本课程要具有多样性,可变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附: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第一阶段,情境分析。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既要分析学校环境,又要分析周边资源;既要分析教师特点,又要分析学生需求。只有在进行具体情境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学校需要开发而又能够开发的独特学习领域,或各种活动,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而言。
第二阶段,确定目标。在情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与本校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实施、评价就有了依据。具体课程开发,要为支撑和实现学校总体目标服务,如总体目标定位在发展学生艺术个性特长,下设的课程可能是美术系列课程,剪贴画,手工、泥塑、卡通人物……或音乐系列课程,竖笛、口风琴、舞蹈……
第三阶段,组织与实施。首先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方案,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引导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开发立项,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学校要审议、统筹,审议通过后有开发能力的教师要撰写出《校本课程纲要》,纲要中应有学科具体目标,课程结构,实施步骤,评价及保障措施;也可以形成具体的文本材料。学生可以自愿选课,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准许开课。
第四阶段,课程评价。评价具体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以及改进建议等。评价过程中主要侧重考察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