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关于教师个体生存方式的思考

时间:2016/7/8
一、教师个体生存状况
规范制度化的生活。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则要求教师"以身立教",做到"其身亡而其教存"。从古至今,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人们对教师的德性要求显然更为严格,但它注重对教师类生活的理性规范而缺乏对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其次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发展和法制观念的普及,规范的制度不仅统一了每个教师的职业志向和义务,而且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做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种规化的操作使教师可以象其它职业一样,在一套既定的制度规范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机械化的教学运动,使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各种规章制度的仆人。规范制度化的生活,虽然有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容易造成教师个人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逐渐消灭,丧失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重复模式化的生活。教师工作的周期性,长期性也就决定教师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工作轮回,重复而繁重的生活节律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惯性,久而久之,随着对教师工作的熟练容易形成教师职业倦怠。许多教师感到"周末休息"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他们不断将"考卷之山"从学校搬到家,又从家搬回学校。重复模式化的生活使教师逐渐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从而缺乏寻求更高的目的和意愿。
    多重压力下的生活。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身兼多种角色、集数种心理压力于一身。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可长年在繁重的辛劳的工作中能保持身心健康者却为数不多,带病工作似乎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过重的工作压力,过重的社会家庭期待值以及舆论的求全责备,再加上来自学生的压力,同行的竞争,学校的压力,家庭生活压力等等常常使中小学教师心理空间被扭曲。多重压力下的生活,使教师身心疲惫,何谈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狭隘孤独的生活。繁忙的工作使教师的生活空间局限于学校和教室,加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一定程度上的隔离,造成了教师"两点一线"式近乎单调的生活方法。生活空间的狭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教师缺少了一份应有的从容和闲情,再加上为了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满足各种达标要求,使很多教师埋头于教育教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教师之间互不合作,彼此孤立,有限的时间都花在各种培训和寻求实用知识技巧上,无法去感受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久而久之造成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工作投入不足,对违反课堂纪律没有耐心,课堂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外部原因
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就承担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重任,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它们的教育持有很高的期待,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压力:教师为教育而存在,教师栖寄于学校的教育现场,他们全部的生存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以及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达到一种理想化的一厢情愿,而没有对教师的生存境遇作出真诚的理解。
(二)教育内部因素
教育的最初形态只是在口耳相传的非常自然的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在现世更好的生活,然而当教育开始追求各种高远的外在目的(斯宾塞: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时,他本身就逐渐论为实现这些宏伟目的的工具,教师成为教育目的的代言人便是一种必然。教师为了切实履行代言人的职责,则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依据国家和课程专家的意图,将既实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努力保重这种传递过程的迅速和有效。工具性教育的评价必然是以"绩效"为根基的(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监控机制和动力机制,它将教师牢牢地控制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及种种规则制度之内,并以此不断地推动教师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而努力,这必然导致对结果的重视,而忽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生存体验等。在教育过程教师完全成为一种工具丧失对教学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权,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多依赖学生、家长、同事、校长的看法,而忽视教师的声音。为了迎合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问题、工作的压力、角色定位的模糊等,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
三、新课程改革倡导什么样的教师个体生存方式
随着人们对于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入以及对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并成为教师日常专业活动的一部分;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进一步拓展,社会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形成富有"个人特征"的知识结构;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作为教师个体,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去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致一种自由的人格,成为创造美好教学生活的真正主人;他每天经历的教学现场就是实现其独特的生存价值的生存居所,在与教师、家长的合作、交往中不断地找寻自己教学生活的真实意义,实现自我。
四、几点建议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开辟了新的教学专业生活,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个体生存方式,为防止走入过去那种高度规范制度化、重复模式化、多重压力下狭隘孤独的生活,特提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社会支持
政府要主动地指导媒体,宣传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舆论环境,要使教师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中工作生活舒心,全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应有的尊重。大力表彰教师的职业精神,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出发,在全社会弘扬教师精神,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确保教育的投入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从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人事制度,保证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基本稳定。我们教育改革要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把教师视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尊重教师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扩大教师教学的自由度和自由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成熟。
(二)组织支持
1、教师教育和培训应当为教师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合理环境,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克服以往培训中走过场、表面化、争功追利的现象,切实从教师需要出发,拓展和更新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制订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政策与制度。
2、建立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首先,校长要实行开放的民主管理,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公平、民主对待每位教师,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走向专业性评价,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第三,营造学习型学校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共同学习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第四,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制度,缓解教师工作压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第五,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三)个人努力
教师要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和树立正确的生存信念,新课程提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这需要教师努力克服外部各种有碍实践合理的教学生活方式的障碍,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塑自己的新角色。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教育学生和自身发展并不矛盾,教学过程并不是消融牺牲自己的过程,应坚信每天我们所亲历的教学现场就是我们主动发展的最佳场所,通过与学生、同事、家长、管理者的交流与合作,从中获得发展的灵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