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当校长,应矢志不渝于其“道”

时间:2016/7/8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庄子)

“遵道”办学,是办好学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作为校长,如真有“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向,就的确应该像韩愈先生要求的“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在事关学校兴盛发展的最根本之道上下最大的工夫。

决定学校兴衰的根本之“道”是什么?

(一)“全体教师的教育信念的一致性。”什么是“全体教师教育信念的一致性”?就是教师们在办学的核心理念认识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学校办学思路和理想目标的共识,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景”。

彼得·圣吉说:“一个缺少全体员工衷心向往的愿景的组织,毕竟难成大器。”可见“共同愿景”的重要性。因此,校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教师们“不断地理清并加深个人的愿望”,进而构建起一个“鼓舞人心”、使全体员工具有“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作品”那样的态度,“全身心投入”而“不断创造和超越”于其中的“共同的愿景”。

“共同愿景”是统率一切办学思想行为的目标和纲领。它是由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组成的总的目标、理想和宗旨,体现了学校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能否构建规划出这样一个愿景,就成为一个校长的成熟与否和水平高低的第一个标志。可以说,凡是能把事业做大做强的校长,都具有规划构建“共同愿景”的能力;反之亦然。

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景”,校长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帮助教师们“理清”学校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德、智、体、美以及个人所要实现的愿景。德育的目标、主要内容、基本途径方法是什么?智育的目标、主要条件和方法是什么?所要达到的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每一个教师必须如宏图悬挂眼前,历历在目,了然于心。

第二、帮助教师们“理清”每一个阶段所要实现的“愿景”是什么。每个学期、每个学年,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怎么样评价总结工作等等,都事先确定,好使人人锁定目标,努力向前。

第三、经常做一些检查审视、矫枉归正的工作。校长确立的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未必为学校其他领导者能完全理解;即使其他领导在理性上理解和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必能保证其行为都符合学校办学思想、思路、目标和原则、精神。实际上,校长的办学思想虽然先进正确但却不能成为学校的教育实践的例子不在少数。因而,校长应该经常关注学校其他领导的办学行为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与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目标一致。如有悖离矛盾之处,就要随时引导纠正,以保证其始终不离轨道。

(二)把“人”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实质是“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目标。因此,学校应该是最讲“人道主义”的地方。培养“人情、人性、人权思想”是学校教育须臾不可忘记和悖离的“宏旨大道”。因此,学校中所实行的一切教育,都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旨。我们必须彻底肃清头脑中残存的“工具主义”和“目中无人”的教育思想的遗毒。

要实施“人道主义”的教育,学校管理必须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而学校管理又决定着教师队伍的实质。如果学校把教师当作“创造政绩”的工具,那么教师就必然实施“目中无人”的教育;反之亦然。

实施“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是校长的“人本主义”人格的体现。张文质教授说:“只有学校善待教师,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实施‘教师第一’的理念,教师才可能真正的善待学生。”现在,不少人都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而“善待教师”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因素。

要实施“教师第一”理念,首先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化管理理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的兴趣,“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学校有“普及推广”的危险。在不少学校中,“合作”不足,而“竞争”有余。教师因“过度竞争”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职业倦怠”正在成为中国教师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正是学校领导人不研究学校教育之“道”,不遵学校管理之“道”所产生的可怕后果。

还是张文质教授说得好:“在竞争剧烈的环境中必然人人自危,彼此充满敌意。在竞争剧烈的环境中真正的合作,惺惺相惜是不可能的。”[4]一方面在高喊“和谐校园”,一方面又不把教师的生命看作什么;一方面在“推进”课程改革,一方面又要束缚住教师的心灵和思想,待到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严重时,又祭起“心理治疗”的大旗,如果说这不是“掩耳盗铃”,起码说也是“隔靴搔痒”和“南辕北辙”。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得道”不“得道”的问题,而简直是“无道”了。

实施“教师第一”理念,需要确立新的“校长职能观”。为教师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

迈克尔·富兰认为:“变革大环境是一项首要任务”,并且他强调,这是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

笔者二十余载所秉持的校长职能观就是:创造利于教师学习、发展的人文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教师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我的经验证明了这一“校长职能观”的正确和有效。

(三)构建一种富有活力的内部机制。我国当前学校内部管理的重大思想“误区”是:不重视新体制的构建,而固守“思想政治工作”的陈旧观念,而根本的“制度误区”是把教育看作“行政工作”,而固守“科层制” 和“等级观念”。因此,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思想和制度的改革当直指这两大“误区”(本人向不引用“误区”一词,此所以亦然,只是为了省去论证的力气)。

彼得·圣吉说:“管理体制决定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会塑造未来社会的形貌。”“体制”意义如此之大,岂可轻视不顾!

关于学校“内部管理”的文稿,早已多到无以复加,难道还有什么话说?本人性喜把“复杂”的问题作“简单化”的看待,并且认为“简单”的,才是“美”的。况且老子不亦有云:万事万物,皆生于“一”吗?“一”即是最“简单”不过的了,于是才有化育“千万”的能力。这才叫“道”。

学校内部机制——是最可以化育滋生十、百、千万的“道”,的确具有其“简单”之特质。这个“道”就是“由教师来领导教育和教学”事业。

本人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意,而是坚持认为学校并非“官场”,教师绝非校长之“部属”,因此应确立教师的“专业人员”身份,应该明确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之“民主关系”。在学校,应突出“专业权威”,应尊重专业人员的“专业权利”。没有教师的“专业自主”,学校就没有“活”的教育,甚至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由教师来领导教育和教学,在我国,这话大有“离经叛道”的“狂妄”的嫌疑。但在“国际”上,这却是一个“普适性”的“理论”。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在《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中提出:“教师是一个领袖的集体。”而美国萨乔万尼在他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也提出了“教师人人是领导者”的命题。在我国,“项目管理”理论,正在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实践。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教师可以是某项目的管理者。

许多人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看作了很复杂的“领导艺术”。而本人仍认为,这实在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哪里够得上“领导艺术”的高格。“调动积极性”实质上只不过是每个人应有权利的归位罢了。

孔夫子不也有言曰:“必曰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为教师的“领导身份”正名,是构建学校内部有生机、有活力的运作机制的思想“灵魂”。

(四)营建一种“校长替身”的文化。王继华先生认为,教育领导成功的标志是:“文化育人代替知识育人。”我对这一观点持“完全赞成”态度。而作为一个校长,受王继华此观点的影响,我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学校管理的极致是“高于制度管理的文化管理”。

我不是理想主义者,不敢断言学校文化可以完全取代规章制度。但我坚决相信,文化管理才是学校管理的极致,是学校校长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在《中小学管理》06年第5期上提出了对制度迷信者的批评意见,其中蕴涵有对“文化管理”的肯定。

关于“学校文化”,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话题,本人无意掺乎其中。因此,仍依自家所秉持的“简单的才是美的”信念,对“学校文化”作“实用主义者”的简单化的解释,以俾校长同仁——哪怕只为自己——好借“文化”之力,“替代”自己的劳作。

学校文化是什么?它只不过是其力既大于制度,而且大于“校长”,能使全校员工产生智慧、产生品德、产生修养、产生创意因而“忘记”了规章制度的存在,忘记了校长的威力的那种弥久益新的如气如水、无象无形、无隅无声、至虚而又至实、至柔而又至刚、至弱而又至强的可感受却不可指认、不可言说的老子说的那个叫作“道”的东西。

这个“道”的的确确可以作为校长的“替身”。“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这些命题都是相对的“真理”。但是,如果一个校长办一所学校,三年五年之后,却使学校教师仍然感受到校长本人的权威,仍然对校长本人有“心理依赖”,尤其是当校长卸任之后学校就面目改变,那么这个校长的“优秀”是值得怀疑的。

所以,本人坚持认为,一个优秀的校长,其之所以“优秀”,只在于他能在三五年内就营建起一种能称之为“校长替身”的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一旦建起,学校教育就可靠规律“自然”运作,校长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可为”的境地。

校长之履任期中,当自始至终,以此为主务。

因此,校长要谨防自己的“责任病毒”,要严加限制“行政意识”、“行政权力”。严防“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慎用“心理权威”和“技术理性权威”。

校长为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就得具有卓越公司里的那样“训练有素”的员工、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

柯林斯对世界上那些能使所经营的从优秀走向卓越经15年以上不败的公司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拥有训练有素的员工时,你不必在公司设置等级制度。拥有训练有素的思想时,你不需要在公司设置层层科室。拥有训练有素的行动时,你不需要过多的控制”。

校长和教师,修炼成“有素养的人”,修炼出“有素养的思想”和“有素养的行动”,岂不是校长营建可作自己替身、可保学校长盛不衰的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