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群这样炼成
时间:2015/5/27
朱照满说的“母鸡”是指名师,其中不少是基础教育最高荣誉职称的特级教师。他希望通过母鸡孵化小鸡的方式,为温州学校的教师发展助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今年浙江省第11批特级教师评选中,温州独得39人,超过全省总数的1/7,为温州历届获评省特级教师人数最多的一批。39人中有19位名师工作站主持人、导师和14位学员,共33人,占总数的85%。这是一种独有的“温州现象”,吸引了上海、福建、山东、江西、湖南等地和本省的同行慕名前来考察学习。
孵化基地:名师培育新名师
温州市名师办主任张新强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向记者解释了培养特级教师的“奥秘”。“特级教师就像宝剑的‘淬炼’,一方面要有好的‘材质’,另一方面,‘宝剑’锻造和磨砺的时间与火候也是不可或缺的。”他说,在培养特级教师方面,具有温州特色的名师培养机制功不可没,特别是其中的名师工作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2009年以来,温州建立了4批共220个名师工作室,这220个名师工作室共招收学员2000多名。每个工作室每年活动不少于8次,由主持人和导师带领学员量身定做研修计划,在为期两年的培养期进行读书学习、专题研究、课堂研讨、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活动。
温州将名师工作室作为精英教师梯队培育的新模式,让第一层次的名师带好一个团队,带出更多的名师。名师工作室招收的学员都是市、县级学科骨干称号以上的带头人和优秀教师。它已成为名师培育新名师的“孵化基地”。
名师工作室是温州教师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这样大的投入,这么切实的政策扶持,我们确实很受鼓舞。”一位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说,“如果能以一个团队的力量,以一种深入的方式,一起来探讨教育、研究教育,必定会将教师队伍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有名师的引领,有“同学”间的互动和交流,有丰富有效的活动引领,名师和特级教师的成长自然有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今年评选的温州39位特级教师中,来自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就占了14名,超过了1/3。
工作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
为改变薄弱学校和民办学校优秀师资匮乏的局面,实现教育均衡特别是师资均衡,温州还面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民办学校设立了2批共50个名师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设2个名师工作室,共100个名师工作室),在学校管理、教研组建设、校本研究、自主作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名师工作站的站长大多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这样安排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导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引领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名师所在学校的优质资源,帮助设站学校,形成对口支援格局。
每个工作站的两个工作室面向设站学校的两个教研组,既以校为本,落地生根接地气;又仰望星空,有名师高度和视野。两个工作室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给学校其他教研组乃至全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样本,促进全校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工作站在农村薄弱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设立,促进了优质师资均衡分配,调动了教师、学校和区域的积极性,为培养区域内有潜质的骨干教师创造了条件。
“名师把优秀师资和管理理念都带到了服务学校,不仅改变了教师,对服务学校的校长也有很大改变,中层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张新强说,苍南树人中学、瓯海潘桥中学等一批薄弱学校在建立名师工作站后发展迅速,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名师甚至特级教师陆续出现,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
搭建平台:发挥名师辐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温州市教育局还借鉴央视“百家讲坛”的经验,举办名师大讲堂。从2007年下半年大讲堂创立开始,至2012年已“讲”完100期。温州所有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都轮流到这个“讲堂”来“讲课”,将自己最优秀的成果、最精彩的教学展现出来。
大讲堂的内容均可在“温州教育影院”下载观看,同时教育局还向山区学校赠送录像光盘。一线教师通过网络观摩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和“名师”进行互动交流,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为推进全市“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项目,自2013年起,“名师大讲堂”更名为“名师大学堂”,将课堂教学研讨整合进来,组成“营养套餐”,“名师大讲堂”成为温州名师与普通教师互动交流的桥梁。活动得到了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尤其在组织网上直播收看方面,每期全市收视点达数十个,甚至连偏僻山区也能保证。
不仅如此,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优秀资源的共享和名师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水平,温州教育局在2010年建立了“温州名师网”。网站为每个名师工作室提供一个网上园地,主要栏目有读书橱窗、办学思想(观课评课、教育艺术)、课题论文、专家视野、互动交流等,让名师工作室“晒”网,充分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并免费提供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论文案例等内容的下载。
网站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与名师交流的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学习,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向名师工作室提问,请它们解答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开通仅仅一年,温州名师网总访问量已近300万人次。“我们的一些名师工作室的点击率非常高。”朱照满一边自豪地说,一边把自己带的笔记本电脑拿到记者面前。他打开温州名师网的页面,记者看到,页面点击量近2000万次,其中点击量最高的名师工作室已达37万多。
成长路径:从名师走向教育家
职业学校通常很少有特级教师。温州华侨中学周岚是今年评上的一位德育特级教师,也是浙江省中职德育的第一个特级教师,她是由自己的名师工作室评出来的。
成为特级教师后,周岚的名师工作室在全省中职德育方面更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尽管工作室的工作已经很繁重,但周岚仍然坚持自己带班,在常态教学中寻找自己的职业幸福感。“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情,和学生共同成长。”周岚目前还自修了心理咨询课程,因为“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作为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要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大家在看着你,要成为榜样教师。”温州二中数学特级教师徐丹阳对记者说,当她的第一期名师工作室结束时,许多学员不想毕业,恋恋不舍,希望在她身边多待些时间,因为她“让学员学会在行走中进步”。徐丹阳不仅向薄弱学校开放名师工作室,还亲自带领学员送教上门。“我们走进温州的山山水水,特别是贫困地区,锤炼自己。”
和职业学校一样,对民办学校来说,特级教师也常常是“可望不可及”的,然而如今在温州,民办学校已经有6名特级教师,来自苍南潜龙学校的特级教师林志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之前是温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导师,如今已经成为在德育方面颇有影响的名师。他告诉记者,自己近年来的快速成长和名师工作室是分不开的。虽然做校长是很多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但他表示,目前他还想继续做老师。“这样接地气,自己也还需要成长。”
此外,林志超也主张教师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有了家庭的幸福,工作才更有动力。”
在温州,像这样从名师工作室里成长出来的特级教师还有许多。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为造就一批名师和特级教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名师和特级教师的成长,进一步引领着温州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
当然,教无止境。名师和特级教师并不是教师职业的顶峰,更不是教育艺术的终结。
温州教育局对此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名师和特级教师只代表过去,要引导他们树立更高的标准,努力走向教育家。”朱照满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