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结构,教师做什么?
时间:2016/7/13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以讲为主、信息单向传递的灌输式教学结构,培养的人才高分低能、技能单一,缺乏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从大处讲制约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进化,从小处讲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引导着教师、学校过多地关注应试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和关注,进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在克服传统教学结构弊端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对学习的本质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对改什么、为什么改没有真正理解,因而在落实到怎么改上,只是简单地盲目模仿或者想当然地求异求新,出现了叶公好龙、邯郸学步等舍本求末、机械模仿的现象,使改革偏离甚至背离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学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的改革行为。那么,面对教学结构改革,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一、弄清教学本质
任何变革,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和指导。当前,在教学理论上,存在着“钟(建构主义理论)王(客观主义知识观)之争”。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知识是暂时性的、主观的、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不存在普遍、永恒的知识,任何知识都具有个体性、社会性、情境性和相对性(主观性)。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应由他们自己来主动建构,以自身的经验为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不依赖认识者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知识是普遍的,客观世界存在着永恒不变的本质,知识即是这种事物本质的反映,它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发现事物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质;知识是中立的,不受学习者的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教学应以传授——接受为主要方式。
那么,我们的教学结构改革,应该以什么理论为支撑和指导呢?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这两个理论,都有其合理性、适用性,也都有其局限性,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将二者“中庸”。
中庸,即居中平庸,意为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其实质即为矛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在认识教育的本质时,我们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对象,科学地把握其本质特征,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是学习广义的知识,包括狭义的知识与技能、方法等,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可以传授的、显性的明言知识,另一类是难以用语言描述和传授的、需要通过体验和探索才能获得的、隐性的默会知识。
根据前述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识知识与教学的本质:第一,对于明言知识,可以用客观主义知识观的视角去看待,主要以“传授——接受”式教学为主;对于默会知识,则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探究、体验,自主或合作建构”。第二,在“传授——接受”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自行感悟与自主构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者结点上,也要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二、反思教学实践
明确改革目标。改革的目的是改掉错误、革除弊端。作为教师,要在真正明确学习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深入地反思调研,真正找出、找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要改掉什么样的错误、革除哪些弊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实施改革。
树立反思意识。对于教师,教学反思是与教学实践全程相随的一种意识,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自觉与习惯,渗透、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侧面,帮助和促进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正不足、优化思维与行为。
掌握反思方法。教师反思的方法很多,按照范围来看,有宏观整体与微观点例之分;按照主体来看,有个体与群体之分……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点面上也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如写教后记、课后再备课、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同课异构研讨、观课议课活动收集反馈意见、调研学生与家长、阶段成效分析等,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行为、资源与环境、动态与静态、历史与未来等。
积极反思实践。将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结构改革的实践中,找准突破口,从点上切入,以实在的教学反思形式为承载载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形成真正有效的结果或成果,再连接成线、成面、成体。
研读典型经验。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观摩、深度调研等多种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去进行分析与研究改革名校、名师。在学习先进、典型经验的同时,还要有意倾听对这些先进典型反面的、否定的声音,使自己“兼听则明”,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先进经验。
形成改革方案。通过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查找问题、探究成因,找到更优化的策略,形成自己改革的整体思路,制订出动态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与行为,指导改革的实施。
三、优化教学结构
1.构建教学结构基本框架。
第一,构建学科教学结构基本框架。一是教师个体,或者与同事一起,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学校和教师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形成出学科组的几种基本课堂结构,再通过教学实践,选择、整合、优化,形成学科教学结构基本框架;二是每位教师进行梳理,提炼出各自现行的教学结构基本框架,再与同伴合作研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整合、优化,构建学科教学结构基本框架。
第二,构建教师个体教学结构变式。各教师在学科教学结构基本框架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并通过实践探索,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课型的教学结构变式。
2.动态优化教学结构。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实施策略与行为,动态优化教学结构。每学期,每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结构,至少查找、提炼出一个典型问题,通过自身的反思与实践探索,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使教学结构不断优化。通过量的积累,适时突破临界点,使教学结构发生质变,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要注意及时整理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及时推广应用。
3.优化教学技能。
通过专家引领、自主提升、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学技能。既包括自主学习(预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等学习活动的指导、组织、管理、评价等新课改要求的技能,也包括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深加工与包装呈现、启发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讲解与传授等传统技能。
四、关注学生发展
教学结构改革的根本是关注学生,着眼学生未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阳光的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优良的习惯,为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全程渗透,影响和促进学生形成阳光心态。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通过活动感受、过程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
2.落实措施,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专著研读、实践研究、经验提炼等方式,整理出适合各年段学生的通识性与学科性的学习方法,以校本教材的形式呈现。开设校本课程,通过集中学习与训练、日常教学活动渗透、评价激励、反馈调校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构建机制,引导和训育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整理出通识性、学科性的习惯要求,编写《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训练手册》,分散与集中教育、训练相结合,并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训练;构建小组学习与管理联动机制,有效落实学习习惯养成的管理与评价;有效开发家长和社会资源,积极促进家校协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训练与督促检查。
4.着眼未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能力。
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方面着眼,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再包装、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改进着手,整体设计与细节落实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能力。
人的心灵是一扇由内向外打开的门,除了自己,他人无法强行打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结构改革对于民族振兴、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这是教育、教师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进而真正自我觉醒,真正悦纳改革,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地去了解、去接触、去尝试教学结构改革,通过实践去探索、变革、创新、优化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