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走向专业化的校长培训

时间:2015/5/28
高校教授擅长理论,资深校长擅长实践,但他们很难建立课程开发联盟……培训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式培训。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颁布是对我国校长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提供了规范性依据。笔者结合自己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谈谈对学习校长专业标准的认识和思考。
校长培训的现状分析
校长培训已从当初单纯知识补偿性课程转向实践应用性课程与知识拓展类课程,课程与教育改革实践已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训重点从学科课程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从知识学习转向岗位能力提高,从静态素质培养转向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动态支持;培训层次从单一走向分层,形成了校长培训层次化序列,也促进了校长培训模式的多样化。校长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改革发展和校长专业成长的需求。但从建设一流基础教育、建设高素质校长队伍的角度看,目前校长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问题是:
培训目标随意。由于缺乏校长专业标准,校长培训目标的设置主要依据培训机构对校长专业素养的理解和培训需求调研。由于培训机构的价值取向不是统一、稳定的,因此,培训目标存在多种价值取向:有办学价值取向的,其培训目标关注参训校长教育理念、管理理念,重视教育哲学的学习和受训者办学思想的提炼;有知识取向的,其培训目标是掌握相关理论,重视传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知识为主;有技术取向的,其培训目标着重新技术、新方法,关注参训者技能的学习;有能力取向的,其培训目标重在能力提升,培训关注学校管理实践,重视提升岗位能力。不同的培训价值取向,形成了相应的培训目标,满足了参训校长部分培训需求,但窄化了培训目标,影响了校长综合素养的提升。《专业标准》的颁布有助于克服培训目标的随意性,校长培训必须做到依规培训和按需培训相结合,体现共性的要求和个性化的需求,从而为校长的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校长岗位知识系统研究不足。由于以往的校长培训没有《专业标准》,因而也没有构建与校长专业标准相应的知识系统,没有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校长培训课程在总体上缺乏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设计,缺乏基于校长成长和学校发展足够的背景分析和对学科关键问题的梳理,缺乏基于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许多课程虽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交叉重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培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大,针对分层次校长培训的课程比较匮乏。
校长岗位经验系统梳理不够。学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学问,校长需要在实践中累积管理智慧,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感悟教育发展规律,丰富管理策略,提升管理能力。校长培训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虽然我们有许多的管理经验介绍,但对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体上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在把这些教育改革经验转化为校长培训资源方面还是比较欠缺。
校长培训专家系统建设缺位。我们现在有高校的校长培训中心的专家,有校长成长导师,有各区县的知名校长,可以为校长提供很好的成长支持系统。但知名校长、专家还没有建立针对校长成长需求的支持联盟,高校的专家从自己的学术兴趣出发,往往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没有很好地回应教育实践的挑战。资深校长的实践经验缺乏理性分析、总结提炼不够,影响了对校长专业支持的效果。
改进校长培训的若干思考
正确把握《专业标准》的内涵。《专业标准》是在对校长队伍成长进行大规模调研和优秀校长成长个案研究,结合现实发展的趋势和国际上校长专业素养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对校长专业素养的认识与要求,具有科学性、指标性、导向性、规范性价值,是进行校长培训相关工作的依据,因此必须深入地学习《专业标准》,深刻领会《专业标准》的含义。校长培训要以《专业标准》为依据,设计培训方案,确定培训目标,开发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模式,评价培训成效,改进并优化培训过程。要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把《专业标准》真正融入校长培训工作,要以确实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为着力点,发挥培训对校长的促进作用。
加强基于《专业标准》的培训研究。《专业标准》是校长专业队伍建设的新规范。有效地落实《专业标准》的规范,必须强化相关研究,校长培训更应该在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资源开发、培训模式选择、培训绩效评价等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梳理分析相应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如在培训目标上,《专业标准》对校长专业素养的要求是全面而基础性的,所以,培训方案的设计既要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参训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还要处理好基础性素养要求与参训校长个性化需求和卓越发展的关系。《专业标准》的6项专业职责要求是全面的专业基本要求,培训设计时要全面把握,在培训实施时尽管是分项组织学习,但六项职责同属学校管理活动,相互间是密切联系的,分项职责与学校整体管理关系需要正确把握。同时每项专业职责又由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和专业能力与行为3个方面构成,从培训的视角看,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相应的培训,认识层面可以从理论学习等途径取得,能力提升主要通过实践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凝练规则,固化专业行为,这需要对不同培训的组织方式进行恰当的组合,这一切都需要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对基于《专业标准》的校长培训认识,吸收以往校长培训的成功经验,克服以往校长培训的弊端,探索出依照《专业标准》的校长培训新途径、新模式,从而使校长培训工作更专业、更有成效。
注重基于《专业标准》的课程开发。《专业标准》为校长培训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方向与框架性依据,有助于克服校长培训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提高校长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校长培训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优质的培训课程,而优质的培训课程开发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校长培训课程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要帮助校长提高理性思维的水平,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审视复杂的教育现象。同时从教育管理的本质特点看,学校管理是一门经验性学科,需要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反思、感悟,又需要以丰富的管理实践为基础,而这两者很难在课程的开发者身上同时具有,往往高校教授擅长理论,资深校长擅长实践,而高校教授与资深校长很难建立课程开发联盟,因而目前校长培训课程开发并不理想,需要有关机构整合上述两方面的力量,做好培训课程的开发工作,尤其是基于《专业标准》的课程开发,构建丰富多样、体系化、系统化的校长培训课程,满足校长培训的需求,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
探索基于《专业标准》的培训新模式。《专业标准》把能力提升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凸显了校长实际岗位能力的重要性。从培训的视角看,意味着在培训的过程中,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要探索有助于校长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模式,因而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式培训,要更多地与校长岗位实践相结合,要关注校长的岗位实践行为,并对岗位实践行为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以改进校长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岗位专业能力。这样的培训模式必然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要求校长培训的重心要下移,要深入关注学校管理的现实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提升参训校长专业能力的目标,需要探索适应提升岗位能力的培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