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老师备课很精心。上课了,一切都是那样,按部就班。
大概过了二十分钟,进入了一个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在举了一个外貌描写的句子,并作了简要分析之后,让学生找出文中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句子并做点分析。学生在急速地寻找,学习很积极。我前面有位男生,叫余勇,找到了四个地方,身边的女生也找到了三个地方,可以说自主学习效果还不错。
过了一会儿,教师说:“找到了两个以上地方的同学,请举手。”全班仅有一个同学举手了,那就是余勇。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发现。于是,老师强行点了一位坐在中间的没有举手的一位女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当然不高。再看那位余勇同学,在那里耷拉着脑袋,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课程在平淡中继续。一会儿,老师在示范分析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之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找到其他的修辞手法,并做点点评。大约七、八分钟,该教师再点学生回答问题,也是先让学生举手,这回可好,那孤独的一棵树也倒下了。老师只好故伎重演,点同学回答问题了;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是被动的,看不见半点主动的激情;其中有位女生的回答比较有创意,可是老师也没有一点肯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循规蹈矩的,那就像一个平静的池塘,并没有激起学生半点思想激情的涟漪。我心里涌起了一种别样的感受:原来学生的兴趣就是这样被抹掉的。这可是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情和学生长处,没有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仅有的一点积极性都自行打磨掉了。
记得有句名言“人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我们老师没有那种发现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美,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呢?还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打开学生的领悟之源,学生的学习还能够积极而有效吗?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身为语文老师,要常常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件事攥在手里,常抓不懈。时时刻刻想方设法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上。
现在语文课堂有一种新的观念:“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为此,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语境。创设三五人一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动机规律,以动导趣;还要善于挖掘教育学规律,以行导成;更要善用运用语言学规律以境导趣。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突破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也就是对事物的兴趣。而我们讲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非只是说说笑笑,做游戏,而更要去启动学生的想象空间,去探索、使用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良法”。我们要善于博采众长,肯于革新创造。挖掘和利用各种内在规律,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并利用兴趣点,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创建有自己特色的教法体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