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与智慧

时间:2014/1/6

课堂教学的“三声”“三问”“三实”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发挥出来?怎样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机制 ?这是我们教学校长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  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三问”

         教师“三问”:

    1、少提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这种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仅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检查,不要多提。那些一看就知道的事物,不必让学生去思考记忆。

     例 :我见过一份小学语文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

              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词(手)的意思:

             1、我们都是神枪手。

             2、这些书发给大家人手一册。

             3、他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

    我发现,一个年级学生的考试,这一题前两个“手”,大多学生都答对了,而“他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的“手”没有一名学生答对,多数学生是空着没有作答。我想,这个“手”不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手”吗?学生怎么连自己的手都不知道呢!后来一想,我们老师能写出这个“手”的答案吗?我问了许多老师,不查字典,几乎没有一个教师能准确说出这个“手”的定义。这个“手”的标准答案是“ 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我们要思考,学生需要掌握这样“一看就明白事物”的概念吗?这样的教学,实际是无效的。

     2、多提有多个答案的问题

     有多种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求学生不受标准答案限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其思维的质量更高。

    例:  学生用“上”字组词。当第一名学生说出“上车”之后,马上就出现了“上汽车”、“上火车”、“上飞机”等词语。教师问:“还有吗?”接着又出现了“上大汽车”、“上小汽车”、“上大轮船”、“上小轮船”等词语。最后还有学生抢着说“上喷汽式飞机”、“上宇宙飞船”等等。这时教师很高兴,以为学生思维活跃。这里不能说学生的知识面不宽,但是,学生说出的这些词语,只是“上”的同一意思,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框框里。学生实际上产生了思维定势障碍。教师应及时引导,除了“上去”意思的词,还有什么呢?如“上学”......

    3、精提没有答案的问题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必须知道某一具体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争论,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最后得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假设、想象、争论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升华的过程。

     例:一节思想品德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家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五个人,怎样分给大家吃?

       学生展开讨论,分别回答:

       平均切成五份,每人一份。

       切两份大的给爷爷奶奶吃,切一份最小的给自己吃,剩下切两份中等的,给爸爸妈妈吃。

       对切成两半,给爷爷奶奶吃,爸爸妈妈和我都不吃。

      切成四份,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吃,我不吃。

      还有学生说,再去买回4个苹果,每人吃一个苹果。

      这时,有一名学生说,不用买,我们全家五人每人都得到了一个苹果!

      老师和同学都很奇怪,这怎么可能呢?

      这名学生说:“ 家中只有一个苹果,我把这个苹果给爷爷吃,爷爷不肯吃,他想,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就把这个苹果送给奶奶;奶奶也不吃,把这个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不会吃这个苹果,我把它送给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可是,妈妈也不吃,她把这个苹果留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这样,我们家每个人都得到了这个苹果。”

     这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思维训练与育人因素的有机融合。

     学生“三问”:

     1、学生主动向教师发问

     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总担心讲掉了什么。讲完之后,再象征性的让学生提提不懂的问题。我们亟待改变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提出自己想弄懂问题的习惯。每一内容的学习,都要给学生向教师发问的机会,一旦学生发问次数和时间超过了教师提问的次数和时间,其学生学习的效度必定会更高。

     2、学生向学生发问

     教师有意把问题的解答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是群体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取长补短,全班同学讨论会产生“1加50大于100” 的学习高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生间发问讨论,甚至有意激发争论的氛围,这比教师单一传授的效果更好。   

    3、学生向自己发问

    课堂上,有机会提问,答问的学生是少数。学生能不能在没有机会发问、答问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思维训练呢? 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自己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高境界。我们要教给学生自己向自己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问” 的学习习惯,这必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产生对教师的误导。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这里面还有应试的原因);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倡立“三实”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