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质量则是学校的生命线。近年来,我校以构建有效课堂为重心,围绕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复习、考试等几个关键的环节,对“有效教学”展开探讨。
1、落实教学常规
我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水平存在差异,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老师们对教学常规的理解和态度也不同。一段时间里,教学常规的落实显得有点混乱,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因为教学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学成绩下滑太大引起所任教班学生大面积投诉的尴尬、被动局面。
事实告诉我们,教学的有效,是在把教学各个环节的常规工作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实现的。而要落实好教学常规,首先就要对其有一个科学、明确的指引与规范。然而,教学是允许、也是鼓励个性化的,有其灵活性。基于此,我们的重点不在于构建课堂模式,而在于研究课堂规范——该规范什么?如何进行规范?
我们通过开展“普听课”活动,通过组织科组长、教学骨干、新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研讨会、座谈会,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我们统一了“决战课堂”的教学思想,提出了“开发潜能、激活课堂、互动探究、师生共进”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中强化“三个意识”(学生意识、课堂意识、效率意识),落实“四精四点”要求:“四精”,即精心备课、精讲精练、精选习题、精心辅导;“四点”,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知识点、留有旁通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佛山三中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设有效课堂的指导意见》、《佛山三中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规定》、《佛山三中教案书写规范与检查的规定》、《佛山三中各学科作业指引及作业检查要求》。后来,我们又研究、完善了《学生评教方案》,每学期进行两次学生问卷。由于问卷的每个问题都是对教学常规的正向引导,所以,它对教学常规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明显的纠偏作用。
另外,我们对各年级各次考试的作用、时机进行了深入研究,统一了认识。我们根据考试的诊断性、检测性和评价性等不同功能,对考试的出题要求、考试时间和次数作了明确的规范。在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曾实施过高一高二“月考+期中、期末考”的考试组织模式。但这一模式有考试频率太高、影响教学进度的弊端;而传统的“期中考+期末考”模式,在实施新课程后,由于教材和课时等原因,又出来了不利于调节教学节奏等新问题。为了寻求最好的模式,经过调研与利弊权衡,我们取消传统的期中考,实施每7周一次段考的模式。这较好地解决了阶段复习、检测和教学进程与课时进度的问题。
2、推进有效课堂研究
学校工作的核心在教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在课堂。为了全面、快速提升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决战课堂”的口号。我们认为,“决战课堂”,不是时间加汗水的“苦战”,也不是关起门来拒绝交流合作的“独战”,更不是没有理念或者在落后甚至错误理念指导下的“乱战、误战”。所以,我们在开展有效课堂的研究过程中,既重视理念的学习与碰撞,又重视课堂的观摩和课例的研讨,借此不断深化课堂研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给教师购买或订阅教学理论专著或杂志、组织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交流、把专家“请进来”给教师开专题讲座等方式,让老师们扬弃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准确领会新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构建起一种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思想。通过实践学习与专家引领,我们比较大胆也比较有信心地对“以学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维目标”、“双主课堂”等一系列新课程概念进行了科学、理性、务实的解读,较早、较快的消除了老师们实施新课程的疑惑与无序。
同时,我们围绕探讨“有效教学”这一主线,举办主题鲜明、形式灵活的教学开放周(日)的活动,不断深化课堂研究,营造一种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2008年,我校举办以“一课两上、同课异构”为形式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我们联合省、市、区教研室的力量,邀请到包括华师附中、佛山一中等名校的名师到我校与我校教师“同课异构”,省教研室专家周顺斌、杨计明等以及安文铸教授、梁永丰教授等参与课例研讨。老师们通过观摩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专家的精到点评以及同仁之间的互评意见,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认识。
2009年,我校公开周的主题是:“以学导教,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就高一高二的新授课、高三的复习课如何实践“以学导教”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同样是通过观摩课堂、研讨课例来形成思维的碰撞,进一步强化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课堂教学观念。
2010年公开周,我们为了引导各学科去深入思考、提炼基于本学科的有效教学理念,我们将活动的主题定为“聚集·碰撞”,邀请了包括湛江、清远、肇庆、广州、深圳等全省6市和全市5区名校名师、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和课例点评。我校老师与各地名师、专家就学科理念、课堂理念、教学模式等形成碰撞,从学科层面深化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
为了避免教研活动的空洞、宽泛倾向,2011年,我们将公开周研讨主题集中于“有效教学目标”和“有效上课指导”这两个课堂核心问题上。我们以课例为依托,对有效教学目标的确立、表述、交代和有效的课堂提问、拓展、互动、训练、反馈等策略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最后形成了我校自己的“有效课堂”评价表。2012年,我们改教学公开周为教学开放日,将活动的主题具体为“高考二轮复习课模式的研讨与构建”,针对性与时效性很强。我们深入研究高考二轮复习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二轮复习“练—讲—练”的课堂模式,并与一轮复习的基础目标要求及一轮复习“讲—练—讲”的课堂模式、三轮复习的应考目标要求及三轮复习“考—评—考”的课堂模式进行了对比研讨与阐述,对不同复习阶段的课堂“练什么、讲什么,怎么练、怎么讲”给出指导性的总结意见。这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二轮复习‘有效性’学生随堂测评问卷”和“二轮复习‘有效性’课堂评价表”。
目前,我校教学管理工作,已经从简单围绕课堂教学6个基本环节展开过渡到重点落实科组、备课组的专题教研,从环节落实过渡到专题研讨,从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来看待、落实教学六环节。我们重点落实科组、备课组活动“四定”的常规要求的同时,全面铺开了“三级听课制度”和“三级公开课制度”。用教研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责任意识,用专题教研来推动教学常规的落实。我们认为,当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常规成为每位教职工的一种习惯后,优秀就会成为一种普遍、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