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优化教学活动 实施有效教学

时间:2015/6/4
总的原则:转变教师“教”的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活动,建设有效课堂,让学生学有乐趣、有方法、有效率、有收获。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其实就是备课。一课堂课能否有效,备课是否到位是关键。要实施有效教学,备课时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研读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有效教学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备课时,教师要研读教材,熟练驾驭教材;要展开与教材及其编者的对话,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编写体系,在宏观的基础上,精读章节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的重点、难点。反对不重视深读教材而把大量精力花在课件设计上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2.要掌握学情 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心理期待、班级学习氛围与习惯等综合情况,它是成功、有效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级的学情;新接手一个班,要尽可能快地记住所任教班学生的姓名,要通过作业批语、随笔等多种渠道,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掌握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要因班情、学情不同,作相应的课前准备。反对照搬往年教案教当下学生的做法。
3.要整合资源 如今,教师备课获取教案、课件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的渠道很多,也很方便;面对庞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做的是拿来、筛选、整合,精选教学内容,精选训练习题。反对不据学情、不加思考、甚至不较对地照搬照抄,更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
4.要科学预设 教学要有预设,没有预设的教学,就如开无轨的列车,没有线路,也没有方向与目标。教学预设包括预设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环节)、教学提问、学生答问等等。教师备课要在科学预设目标的基础上,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宜太大、太多、太乏、太空;教学的环节不宜太多、太杂;教学提问要具体,要有层次性,学生答问有针对性。反对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其实就是上课。上课,是教学的核心;教学是否高效,关键在于课堂。打造高效课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态要亲和——要有平等意识,民主作风;要全心投入,激情洋溢;语言要规范,并力求做到简练、流畅、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仪态力求亲切、自然、真实、随和、得体、大方,女教师可以适度化妆。提倡不用麦克风上课,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坐着上课。反对语调单一、表情僵硬、不用普通话上课。
2.手段讲实用——教学手段可以多样,但必须讲实用。教学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合理、适度使用;有条件、有必要、有用就用,没用就坚决不用。提倡清楚、有条理、个性化的板书和教师示范(示范作图、示范朗读、示范演算等)。反对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简单充当放映员。
3.形式求灵活——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形式的灵活,既体现在教师教学策划的多样性上,也可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上。如教师的提问,可以是个别问、小组问、全班问,也可以是简单问、连环问、层递问,还可以是设问、反问、追问,等等。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很灵活,可是单独一个学生回答,也可是小组讨论回答,还可是抢答等。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教法应得法——“教无定法,但应得法。”提倡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必须是在充分熟悉学习内容与任务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率地进行的。教学中要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但并不是要否定课堂的学科特征,不是要面面俱到,在尽可能实现多维目标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突出学科特征(学科“味”上什么课应像什么课),让学生的学科素养有最大程度的丰富。反对为追求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一些花里胡哨、浮躁肤浅的、缺少学科特征的课堂。
5.管理须到位——教师的组织教学与课堂管理到位,使绝大多数学生认真参与课堂学习,关注学生并与学生有情感交流。要避免“学生睡觉不理,学生上课不专注、开小差时不理”的现象;要避免拖堂,上下课仪式不规范的问题。
另外,特别要处理以下两对关系:
第一,教学预设与目标生成的关系。没有预设的课堂,会导致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往往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教学预设是必须的,但不是僵化的。教师上课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授课的方法;重视教学契机的捕捉,要允许学生提出异议,“节外生枝”,追求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无碰撞”的单向课堂。
第二,知识传授与方法、习惯培养的关系。古人说:“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俗话又说,好习惯就是好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定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划学习、超前学习的习惯,培养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述个人观点的品质;要教会学生预习、单元小结、错题分析、做课堂笔记、制订学习计划、写学习总结或反思的方法。另外,还要重视班级学习习惯与个性学习氛围的培养,形成师生“教”与“学”的默契。
三、教学巩固与反思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说本节课教学的结束。课后进行教学巩固与反思,是保证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要力求做到:
1.作业训练要有针对性。课后练习,要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精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引导学生做作业之前先熟悉课本,反对作业量太大,反对盲目布置作业,反对时间战、题海战。
2.作业反馈要有时效性。作业、试卷批改时间应尽可能及时,一般当天的作业,第二天应批完;做完的试卷,最好能在当天给出答案。同时,要求布置过的练习一定有反馈,否则就不要布置。反对试卷讲评时没有重点,不分类,只顺题号讲,没有学习方法指导,没有错误分析与归纳,只是简单地公布答案的做法。
3.教学反思要成习惯性。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一位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专家,但能坚持写教学反思,就很有希望成为教育专家。”写教学反思,是为了不断改进教学,为了自己的不断成长。老师们要将写教学反思当成一种习惯,为自己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不断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