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人们经常把它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育指挥棒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中考”、“高考”,“是否取消考试?”、“怎样改革考试?”成为大家热议的难题。我认为,目前或者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考试”仍不失为一种较公平的评价和选拔学生的主要形式而存在。我们关注考试,研究考试,改革考试,重点不在“形式”的取舍,而在考试内涵功能的探索,使考试所发挥的作用更能接近和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社会需求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考试再认识,科学备考,“备”出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一、科学备考贵在“负责”
科学备考要树立“对学生考试负责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有机统一的理念。
考试具有检测学生学业完成度,向上一级学校选拔输送学生的双重功能。现在还不能取消考试,学生还必须面对考试。因此,我们不能回避考试,教师还要科学地研究考试,使学生考得更好,这就是对学生的考试负责。我经常对教师们说,我们要把“对学生的考试负责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学校备考,不是单独地、片面地为“分数”、“升学率”而抓学生考试,要把学生参加考试当成学生接受社会检查的一次实践考验,当成学生发展能力的一次检验。我们要站在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高度来科学地做好备考工作。
“负责”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1、备考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的学校把考重点学校的学生数作为备考的重要指标,以至出现多数学生被“忽视”的现象,这是不对的。备考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要通过备考,促进每一名学生学习能力的再提高。备考不能放弃那些“差生”(在复习备考中,对“差生”的放弃,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复习备考),校长不要对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教师在班上不能宣传升学指标,备考要向全体学生倡导一个重要的方向:每一名学生在自己平时成绩的基础上,考试成绩能提高,这就是成功!这样形成全体同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新热潮,学生的实际收获会更大,考试效果也会更好。我认为,今后国家考试改革探索的方向,可实行分类考试,报考不同等级的学校,可参加不同类别的考试,使学生能够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方向。
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再不要唯一用“升学率”、“升重点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针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评价,我提出的要求是:“少看最高分,多看平均分;少看优秀率,多看及格率;少看升学率,多看上升率”。要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考出超越自己平时的水平,这才是对每一名学生的负责,这才是备考的成功。
2、备考要体现教育改革思想。 现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然带来考试的新变化。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展开,高考的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备考中,过去那种“时间加汗水”、“题海战术”、“猜题捉题”的方式已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那些陈旧的复习备考方式,已成为事倍功半的低效之举。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学习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用新的视角来建立新的复习备考平台,使备考不走弯路。我对我市中考命题人员提出的要求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命题要贴近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素养和能力形成的实际,命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联系实际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备考,不但要要备知识,更要备能力、备社会,把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通过考试用起来,把考试作为检测学生能力的实践。这才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3 、备考要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在备考中,一些教师在知识点上抓得比较多,而忽视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是不够的。科学备考要求教师要着力关注学生考试能力的形成,把考试能力作为人的终生发展能力来培育。这些能力主要是:
(1)知识的积累、分类、储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课外生活积累技能充实课内知识能力; (4)面对综合知识正确分解归类的能力;
(5)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对知识信息进行整合重组刷新的能力;
(7)抵制不良信息,具有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8)挑选信息自主学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9)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 (10)快速工整书写的能力;
(11) 面对难题情绪稳定深入思考的能力; (12) 把握时间统筹安排答题进程的能力;
(13) 保持卷面整洁美观的能力; (14) 细心检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15) 网上阅卷答题方式的能力;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能力的培养,既对考试有用,又是人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我们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我们的考试应该体现这种对人的终生发展能力的检测。这便能体现考试的真正意义。
4、备考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学生心理状态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复习和考试。教师备考,要把学生心理调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备考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不只是到考前几天再进行,而要把心理调适贯穿于整个复习备考全过程。首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能考好,能比平时有进步,帮助学生形成进取心和目标感。其次,要训练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用积极兴奋的情绪进行复习,用平和冷静的状态参加考试。教师要告诉学生,能够尽力考出自己真实的成绩,这就是成功。再次,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的情绪动态。发现学生思想波动,要及时进行心理“按摩”,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学生用最佳的心理状态参加考试。另外,还要努力消除学生的应考紧张、恐惧感。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要有意安排一些“快乐、开心”小活动,调适学生紧张的心情。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我在一个考场看到这样的小“标语”: 考场教室门口放着一桶茶水,茶桶上方写着:“请喝一杯凉开水,冷静思考,沉着答题”。考室进门处一张桌子上放着几瓶墨水,一块牌子上写着:“请同学们上足墨水,考试做题有力量”。“请你现在为钢笔‘加油’,钢笔考试为你加油!”考场去厕所的指示牌上写着:“考前去趟厕所,考试不用着急”。看到这样的提示语,大家心里非常舒服。这里面不仅有艺术的创意,而且有以人为本的温馨。参加考试的学生们不一定都要喝水,不一定都要上墨水,不一定都要去厕所,但他们看到这样的提示语,心情会舒展得多。我就看见一些考生围在提示语前指指点点,笑声不断。
二、科学备考重在“坚持”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我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对全班学生说:“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很难的作业,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把胳膊前后用劲甩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在坚持甩胳膊?” 全班有九成的学生举起了手。半年后,苏格拉底通过检查,发现还有一半的学生在坚持这个甩手动作。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全班学生:“请大家告诉我,这个最简单的甩手动作,现在有哪些学生在坚持做?”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名学生举起了手,这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
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希望获得成功的秘诀。其实,“坚持”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即便是最简单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也难获得成功。
现在,高考中考已经临近,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备考要注重备“坚持”。
“坚持”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1、“坚持”是人坚强意志的表现。坚持需要付出,要克服人的惰性弱点,不受骄奢的诱惑,而形成自己不怕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长时间不改变的学习、工作的执著进取的习惯。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是在不能坚持中落后的。在复习备考中,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有“坚持”的毅力。我们要把学生学习毅力的培育,作为备考的重要内容。这种毅力是人的坚强意志形成的基础,是人的终生发展所必需重要素质。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成功。
2、“坚持”是一种自信。“我能行!”、“我不怕!”、“我一定会实现目标!” 人的这种自信是坚持的动力。我们要懂得:学生有了自信,比补100次课更起作用。人有了自信,就能持之以恒地做好事情,哪怕是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我看见一所中学校园有一幅大标语:“苦战百天,挑战极限,必上重点!”其实这对多数学生并无号召力,甚至引发一些学生的放弃。复习备考要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注重培育每一名学生学习追求的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无论原来成绩怎样,考试必有进步。这种自信,也是人终生发展所须要的。
3、“坚持”须要良好的心态。心态不好,做再少的事情也会感到累,感到负担重,就很难坚持下去;心态好,尽管事情做得很多,但不觉得累,能坚持做更多的事。有的教师说:“上了一天班,我好累啊!”有的教师说:“上了一天班,我收获真大呀!”这恐怕就是不同心态的区别。学生也是这样。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健康心态的形成。教师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积极情绪、心境的调动会起到重要作用。学生毅力、意志的培育和形成,其决定因素在于师生共同坚持的良好心态。
4、“坚持”促进潜能的发挥。潜能是人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的潜在能量,是一种知识技能与心理因素相融合的巨大能量。一旦发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坚持”具有促进人潜能发挥的条件,谁能坚持到最后,潜能会发挥得更好,灵感经常在坚持中产生。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中。首先自己要“坚持”,要为学生做好榜样,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坚持”的含义和作用。 教师要告诉学生:“坚持”能使自己的学习、考试能力更强;“坚持”是人的发展终生受用的素质;“坚持”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三、科学备考实在“化简”
现在有一种现象,学生、教师都怕考试。平时教学,师生就加班加点,迎考更是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备考到处找资料来复习训练。什么考试“宝典”、“秘笈”堆满了学生的课桌。教师生怕训练漏掉了什么,反复指导和推荐题目给学生做。但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做题越多,做错的越多,学生好像越来越“糊涂”了!这样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师生的负担过重,其实是在这种人为的状态下形成的。我们要明白,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弄简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学备考更是这样,备考要备在实处,备考要在平时扎实教学的基础上,做好“化简”的工作。
魏书生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许多萝卜放在一起,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堆萝卜”。有人认为“一堆萝卜”的表述在认识上没有深度,在理论上没有高度。于是便重新表述为:“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这时大家一听,倒搞不懂了,什么是“此乃”?什么是“若干”?什么是“组合”?为了搞懂这些问题,就去查资料,就去培训,搞了半天,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就是“一堆萝卜”。
这个事例形象地说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些事情搞复杂的过程 。这种过程实际上是无效劳动。教师们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中,不能犯这样“错误”,要科学备考,要抓住要点,化复杂为简单。这是教师高能力、高水平的表现。
在备考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1、复习备考要抓“纲”务“本”。教师们首先要认真学习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要准确地掌握《标准》所规定的核心知识点、标高及方法目标。有的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仍凭“老经验”来组织学生复习,就会无的放矢,使无效劳动增加,会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其次要扎实、有序地搞好平时的教学。有的学校很早(三年课程一年多学完)就结束新课,用大量的时间来搞模拟考试训练。学生失去了对知识渴求获取的享受过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这样的备考方式,是本末倒置,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会产生畸形影响,得不偿失。这种备考方式是典型的“复杂化”的表现。它给学生的信息是:平时不需要上好课,只要进行做题的训练就能考试。实际上,平时学习不好,很难考出好成绩。我经常听学生考后说:“考试比我们平时复习的要简单得多!”、“我们做了这么多的题,好像一点用都没有!”因此我认为,复习备考教师不要人为地给自己、给学生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压力,要坚持教学常规,抓住教学要点,实实在在地做好备考工作。
2、复习备考要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义为“知道一事,而类推其他的事,可以同样处理解决。”这用在教学中,是一种抓住要点“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但是,有的教师误读了它的含义,认为学习一个知识(举一),要进行多个内容(反三)的训练,“反三”不够,还要“反四、反五。。。。。。”这样一来,反而把简单变得复杂了。近几年,又有人提出备考要“举三反一”,如果意在繁杂的题海训练中,找出规律的东西用来指导复习备考,这是在做化简工作。如果意在通过“举三、举四”的训练,来应付某一考题,那是在把简单变为复杂,师生负担只会人为加重,对学生发展能力的培育并无多大帮助。我人为,科学备考还是要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这个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举一返三”的过程就是把“复杂”化为“简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去认真寻找“画龙点睛”之处。
复习备考不要人为的去做那些复杂无效的训练,要去掉备考的“神秘”感,还知识技能的本真,重在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备考的过程,是我们对考试重新理解、认识的过程。通过科学备考,考出素质教育的成果,考出学生的和谐发展,考出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