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让校魂注入每个师生身心

时间:2015/6/11
有个性的校训能够铸造出特立独行的校园文化,而独特的校园文化又能张扬学校的个性,涵养学校的精神。校训作为价值原则的集合,在校园生活中,犹如春风化雨,以其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规范着师生的思想作风与行为倾向,外化为生动的人文景观,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并最终积淀成世代传承的学校精神,校训是一校之魂,因此,我们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时,首先要构建的就是校训文化。那么,怎么围绕校训构建有生命力的特色校园文化呢?
一、以校训内涵构建师生理念
学校文化应根植于学校生活,贯穿学校办学过程,并获得所有师生认同,才能积淀为学校的传统与文化,让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校训中所寄寓的学校精神的洗礼、浸润、感染。
关门乡位于南江县东南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半个世纪以来以种植红梅享誉川北,有“红梅之乡”的美誉,梅花精神历来被人们当做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因此根据关门乡地域特色和学校发展历程及师生愿景,我校特色校园文化定位在“梅文化”上。经反复征求学校教师、当地社会名流意见,确立了我校的校训为“高雅、坚韧、致远”。育人理念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提出了“以文化人,以梅育人,大力构建书香梅园文化特色学校,把关门乡九义校建成巴中市乡村教育名校”的办学目标。释义如下:
以梅花的品格、风骨、精神来倡导:以梅言志,以梅励志,以梅树德,以梅铸魂。从梅花的品格内涵衍生,从传统文化的弘扬,从现实教育的必需,确立了“涵养师生的雅性,尊重师生的个性;锤炼学生的韧性,激励师生进取;树立远大抱负,风采师生人生”作为“梅文化”建设过程中富含并坚持的道德价值。以“高雅在品行,坚韧在精神,致远在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文化精神。
二、以校训内涵构筑学校的各种文化
围绕校训内涵,我们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构筑学校特色文化,使学校文化既体现历史传统,又具有时代精神和校本特色。
(一)形成以校训为典范的学校制度文化
我校努力使制度文化建设与规范相统一、与人性相结合,从而去关注全体师生的生命成长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逐步实现从管人到管心、从管形式到管内容、从管结果到管过程、从“勤奋为本”到“效率为上”、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的管理变革,现就我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择其重点举例如下。
1.举办解读校训活动。围绕校训制订评比细则,建立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体系,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转变到关注学生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
2.课堂教学管理“两个提前”。一是要求教师提前一周备课并在教研组内交流修正;二是提前二分钟在教室外侯课,确保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的一切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常规工作“四卡”分类管理。对教职工教学常规(备课作业批改)、个人发展业务学习、班团队文化及养成教育、学生安全工作实行分类考核,每周在校务公开栏公示,对工作较差的教师及时提示,并通过交心的办法查摆原因并及时改进,分月汇总,做为教职工年终绩效考核、晋职评优的依据。
4.期末总结自我展示制度。期末工作总结时,要求教职工把这一学期来自已最欣赏的个人生活照片、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愿望、希望别人对自已的认同度写下来,学校统一制作,展示在校园文化栏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也让教师找到了自我价值,也加深了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
(二)构建以校训为理念的学校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形态,学校一方面将校训所倡导的育人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另一方面开发以校训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丰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此构建学校的课程文化。
1、课堂文化。我们适时提出了“新课堂”建设工程,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和谐,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1)学习新理念:以教学研究为平台,以常规教研打基础,特色教研出成果,学习先进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要自立,在教研上要自强,并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以名师建名校。
(2)掌握新技术: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班班通”为平台,要求每一位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实践新教法:以每期“美课展示”为平台,做为教师实践新教法的展示阵地,激励教师大胆实践新教法,追求教学个性;并鼓励教师多读、多做、多写,甚至能著书立说。
(4)追求新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呵护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成功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2.学校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以学校办学理念“高雅、坚韧、致远”为主线,开发校本课程。主要从以下方面统稿:
(1)学校发展篇:让学生了解学校艰辛的办学历程,让学生树立坚韧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现代礼仪篇:以培养师生高贵雅致的品行为出发点,整合现代社交礼仪规范,让山区孩子掌握当代前沿的常规礼仪,培养学生的雅性,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3)养生健康篇:收集整理现代健康及养生知识,教育学生从小学会珍爱生命、呵护生命,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增强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从而提升学生行为品性。
(4)人文地域篇:反映关门的地理、气候、历史、民风民俗、关门乡人民近半个世纪以来与红梅结下的不解情结;整理关门乡籍在外工作人员在各条战线上的奋斗史,激励当代学子志存高远。
(三)建设以校训教育为主题的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在校训的每个字的背后可能都会涌现出一些令我们崇敬或是骄傲的人或事,利用这些人和事教育在校的每个人,如组织一些以校训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让师生铭记校史、走近校友名人,在行动中用心解读校训的深刻意蕴,在行动中践行校训的行为范本。如围绕校训开展以下活动。
1.种梅树,以物化人。组织师生参与植梅树等校园建设活动,使师生在劳动中创造美、感受美,在让梅树入土扎根的同时,也让梅树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扎下了根,起到了“随风潜入夜”的物化效果。
2.赏梅花,以境染人。到梅花开放的季节,组织学生游梅林,赏梅花。让师生在观赏中感受梅花的清醇、美丽、典雅,感受梅林的清香怡人。这样,自然能唤起师生美的意识,使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也就自然染于梅花的骨气、梅花的品格、梅花的精神,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3.办梅展,诵梅诗,以文育人。学校立足课堂,利用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从课本中学习了解有关梅的知识,为梅文化的积淀打下基础。其次,学校放眼课外,开设校本课程—诵梅诗。通过广泛积累并诵读有关梅的诗词歌赋,把“诗教”引进校园,更把梅文化渗透于诗教活动。再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班队活动开展“说梅”、“唱梅”等活动,在说唱中领悟梅花的精神;利用每年的“校庆”、“元旦”,学校举办书画作品艺术展,在艺术创作中再现梅花的形象。
4.品梅魂,立梅格,实践做人。当“梅”的精神已根植于心,已成为校园主体心中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主题时,学校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开展有关梅花的知识竞赛,开展有关梅花的作文竞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们以梅的品格要求自己,以梅的精神鼓舞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得到新体验。学校还针对“学梅”,积极组织实践创新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所在;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使校风清醇,使学生真正懂得“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内含。
(四)营造以校训为要素的学校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承载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校让校训所蕴涵的育人思想在学校环境中无声地显现,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训的感染与熏陶,在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努力打造出充满育人氛围的校园环境。我校重点从以下方面实现。
(1)校门文化。校门造型主要取于“关门”声母大写字母“G、M”,以“梅”为主旋律,辅之以梅花图案,门口栽植梅树,并在校门左上端显示校训,整体呈现学校校园文化精神“梅文化”。
(2)主题花园。校门入口处主题花园以校徽为基本图样,中部建主题雕塑,雕塑基座刻写校赋,花园栽种植物以梅、兰、竹、菊、松为主种植物,以自然山石为陪衬。
(3)梅林大道。在学校后操场边缘(新关公路两旁)栽种梅树,培植红梅林荫大道。
(4)绿色围墙。绿色环保墙。由于学校地形所至,“七坡八坎”,围墙较多,所有围墙外沿(临大关公路)栽植常年绿色爬山虎类植物,打造绿色校园,既减少了围墙装饰成本,又展示了绿色校园风貌。文化展读墙。建好以“高雅在品行、坚韧在精神、致远在追求” 为主题的三个篇章的红梅经典文化展读墙。自我展示墙。教学楼前围墙为每个班级设置一块黑板报,每半月更新,充分展示教师、学生才能。
三、方法与措施
(一)崇尚节俭,全员参与
文化内求,重在文明化育,精神浸润,并非外在形式的蔚为壮观。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文化工程,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资源,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力求少花钱多办事。把建设的过程作为对师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人人参与,群策群力,让每一个文化点都有广大师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楼道、每一面墙都有师生的才华展示,每一处文化闪光点都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
学校对建设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设目标和规划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初期—中期—远期”计划,从设施、师资、舆论、环境、活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加强建设。在设施方面,除适当兴建、添置外,尽量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使之充分利用。环境设计坚持高标准、突出高品位,自然景观要做到内容精要、设计精心、制作精细,文化氛围要充分体现艺术性、知识性、思想性和全面性以及生命性。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挖掘深层文化因素,避免文化特色建设的表面功利性。
(三)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以制度作为保障,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事宜,不管人事如何变动,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需持续运转。把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直接纳入到对学校教职工绩效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之中,制定督导与定期测试评估制度,要求教职工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想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在每一届学生中动态继承学校特色,使特色文化继续存在、传承和发展。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条件经常发生变化,有些社会大环境会变得不利于校园特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成之后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挖掘其内涵,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潮流。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充分体现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全体师生在“高雅、坚韧、致远”校训的熏陶下,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为实现“把南江建成川东北素质教育示范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