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型学校在学校教育管理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民主管理。由传统型学校转变为现代型学校,要实现“五大转型”,即:教育价值转型、教育重心转型、教育管理转型、教育过程转型、教育动力转型。其中的教育管理转型,是指学校管理由传统的宝塔型的管理模式,转换成扁平型,呈网络式的管理。这种网络式扁平型管理的实质就是民主管理。
在传统学校管理制度中往往采用宝塔型的科层制,学校的行政领导及科处中层相对于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广大的教职员工则处于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而教师又相对于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广大学生则处于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是受工业社会本身发展的要求所产生和制约的。它的优点在于便于大批量,标准化地“生产”人才,可能会节约管理和运行成本;它的弊端也十分清楚显见的,就是严重地限制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当今社会已转型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继承人类已有的文化,而是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再生系统。因此现代型的学校管理一定要充分关注如何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和积极性的发挥,关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民主参与。这些方面最能体现教育精神和人文关怀,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最能体现出现代教育的宗旨和追求。正如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主席Yiva Jphansson所说:“学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我们的社会进一步从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向今天或明天的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它们体现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投资。但是,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又必须具有新的活力和动力。”学校教育管理转型的动力来自于社会转型对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教育管理的活力则来自于“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赋予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学生充分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学校加强民主管理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学生。现代型学校的管理要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上要吸收学生代表参与管理。学校各级行政组织和机构可设立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学生助理,教学教务、生活后勤直至校长助理。对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决策要让学生有权参与,如学校学生会主席可列席学校校长办公会或学校行政例会,在会上可代表学生方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学校有关教学教育改革,重大活动安排,后勤生活的决策决定均应不同程度地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意见,尤其是有关学生事务的。如校服的选定,学生违纪处分,学生寝室安排等,更应让学生参与意见,并享有一定的决定权。学校有关学生的一些重大活动,如各种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文娱会演、各项学生社团活动和比赛等等,都应在校方和教师有力支持下由学生开展。校报、校电视台、电台等校内宣传媒体也应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开展工作。学校更应该大力支持或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生学术问题团体,拨给一定的经费,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综观世界上一些现代型的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各种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活动早已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学校各项学生工作的锻炼,将极大地提高学生能力的成长,实在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学习的。
学校的教学过程的管理还应该提倡“学生有学的自由”,“教师有教的自由”,师生人格平等,师生关系民主,只有如此,教育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有学的自由,是指给学生的精神活动以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思考,想象、发问、探索、欢笑、苦闷,而不是用考试和分数去压抑他们的成长的欢乐,他们才会因此真切地体会到学校这一段受教育的经历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现代型的学校管理必须要尊重教师的权益,让他们充分地参加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我们应高度重视和洞悉,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精神沟通,建立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产品是精神产品,而且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流转。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如果舍弃教师的主体作用,压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动性,必然会打击教师追求教育理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育这种精神活动扭曲的流转。
为了广大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首先,我们应该健全学校教职员工代表会的制度和职责,决不能让它流于形式,学校重大决策和措施,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学校要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会议,赋予教职工代表以各种参与学校管理的权益,成为各种委员会工作小组,落实教职工代表会议的提案,并把其列入对学校行政班子的考核条件之一。再者,要始终坚持把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精简代表学校行政权利的机构科处,强化代表教学和学术领域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的职责和权益。教学和学术领域的问题,决不能完全用行政决策和行政命令的方式处理,而是由教学人员自主地决定和实施。学校管理一定要避免过分行政化的偏向,使教学和学术活动真正成为学校活动的中心。
再次,要努力打造学校宽松平恕、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要让广大的教职员工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能积极地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学校可利用开放内部局域网,为教职员工提供表达意见,评说学校教学教育的平台。办好“教工之家”,开展教工文化沙龙活动,并大力提倡教师组建各种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团体,为校内交流打通各种渠道。
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在管理中必须努力营建充满人性温情和关爱的校园文化,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急教师之急,忧教师之忧。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上,切忌以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干预教学和学术探究。现代型学校“教师有教的自由”,即教师在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的前提下,有教学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具体的教学过程,决定出什么样的思考题,决定怎样稳步地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教的乐趣和工作的幸福,他们才会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内心充满欢乐,与他们在一起的学生才会如浴春风,学校的办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个层面就是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层。首先,现代型学校要实现民主管理和校长的人格风范,学识修养,行为方式等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校长要正确看待人的价值,要做到充分重视人,正确看待人,有效激励人,全面发展人。校长对待教师的态度,直接塑造学校的文化。校长应认识到,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所以,校长首先要向教师展现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校长要善为人梯,为教师成功创造条件。校长不一定伟大,但要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师伟大。校长的无私和奉献,将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校长提拨什么类型的教师,教师就会向什么类型的教师看齐。校长的最大失误,就是永远不宽恕教师的失误。校长应以自己的宽容引导学校文化中的宽容气氛。校长应平等地看待自己和教师,心目中,校长的意识越弱,越容易与教师亲密合作,学校就越容易办好。
建设现代型学校民主管理除了对校长的个人素质有要求外,还应该建立足够的民主监督和保障机制。从学校的治理方面说,要在组织架构和制度的程序上体现行政方——学术方——出资方,三方的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机制。要做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不是个人说了算。即做到学校管理公开透明,又便于民主监督。我们切不可把校长负责制理解为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在个人手中,就会产生集权制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必须加强实施有效制约的制度性保证。
著名的英国管理学家西斯·赫塞尔本曾提出“使命管理”的理论,她把传统的管理比喻成一种“方形管理”,这种方形管理就是强调等级权利的组织架构,领导者以权利的威严管理,它把一个组织打造的像一个盒子,所有的人都使用命令和控制式的语言,虽然这种语言和结构起到了维护内部秩序的作用,但也使很多人无法发挥聪明才智,也就阻碍了创新。赫塞尔本认为,好的管理是圆形的,而绝不是方形的。她倡导的“圆形管理”应是没有金字塔般的森严体系,而是灵活的,同一平面的圆形组织结构。所有人的联结点就是组织的使命,也就是组织的战略目标,犹如同心园,把大家团结起来,围绕它进行工作,从而释放所有人的创造性,保证他们使命的最终实现。我们可以说,传统学校的管理恰如赫塞尔本所言的“方形管理”,而现代型学校的民主管理则如她所倡导的“圆形管理”。我们绿城教育把实现“四化一型”作为我们的办学目标和战略使命。“四化一型”恰如我们的圆心,也是我们绿城教育同仁的使命。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民主管理,让所有人都变为同心圆,把大家团结起来,围绕着它进行工作,释放出所有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来保证我们办学目标最终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