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化是学校的深层文化
时间:2016/8/9
没上过高中的高中校长
沁阳一中的老师们一谈起和洪义校长,无不为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所感叹。
1954年出生的他在少年时赶上了文革的浩劫。由于家庭成份不好,母亲被拉出来受批斗,年少的他心痛母亲,陪着母亲、替母亲接受批斗。最终,母亲还是不堪忍受迫害,在他十几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当时,他正在上初中,后来以高分考取了高中学校,但同样因为出身的原因,他被取消了上高中的资格。之后,他做过泥瓦匠、小商贩,尝尽了各种苦难。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这让和洪义看到了希望。1977年,他到高中学校报名参加高考,可当时的校长觉得他只是初中毕业,没有上过高中,不允许他参加高考。1979年,他再次去报名参加高考,结果成绩大大超出了全国的重点大学分数线。但由于当年在录取资格中新增加了一条规定:已婚的考生不予录取。当时25岁的和洪义已经结过婚,就这样,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和洪义曾经感叹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感叹命运一次又一次地捉弄自己。但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一点他做到了:坚持不懈地学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高考的优异成绩证明了他的知识功底和好学本性。由于当时高中教师紧缺,高中校长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和洪义留校做代课教师!没有上过高中就直接教高中,和洪义自己都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也正是这样一个机遇,让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向,让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他在做代课教师期间自学考上了许昌师范专科学院历史系,1984年毕业后到一所乡中学任教。从此,他正式从事了自己心仪的职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躬身实践了20余年。
一路走来的坎坷路程让他更加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更加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加明白了如何与人相处:与自己的学生、与自己的同事、与社会中各行业的人相处。“社会对你的不公为什么没让你仇视社会?”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和洪义说,是教育、是书本让他从仇恨中走出,让他更加明白世理,让他有了更宽广的眼界和心胸。“从我自身的经历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和精神境界,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教育下一代,让学生走出无知,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公正、和谐。这是一直以来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动力。”
用人文化是学校最深层次的文化
由于教学和管理工作成绩突出,1997年,和洪义从沁阳四中(乡镇中学)调到沁阳一中主持工作。刚到学校时,学校处于焦作市六县市的最低谷,在各县市的一中里高考成绩并列倒数第一。学校老师对刚上任的领导班子并不信任,议论甚至攻击从“乡下”调来的和洪义校长。那段日子,和校长经历了几多心酸。
但在和洪义校长的带领下,沁阳一中10年来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崛起之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沁阳一中的党委书记刘高升介绍:学校近10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年是调整恢复阶段,学校渐渐走出低谷;后五年是腾飞和深入发展的阶段,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05年成功跻身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2006年、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居焦作市第一,2008年高考更是达到了学校30年来的最好成绩,一本、二本、三本的上线人数均居焦作市第一。
当记者想要从和洪义校长身上探寻沁阳一中发展的奥秘时,他却谈然一笑:“其实也没什么奥秘,都是大家干的。我只不过抓好了一个‘人’字。用人文化是学校最深层的文化。”历史学科出身的和校长特别欣赏汉高祖刘邦的用人哲学。刘邦曾说出了自己的三个“不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刘邦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和校长很推崇刘邦用人的公正和气度:刘邦极力反对“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做法。意思是说,如果部下取得了成绩,立下了大功,作为领导不能不给予肯定和利益。和校长说:“虽然这句话有明显的封建残留,但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却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在和洪义校长办公室门口挂着这样一幅字:“领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把多数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合理发挥出去。领导者的积极,归根结底是为了使更多的人积极,如果领导者的积极带来周围的人都不积极,这个积极就值得怀疑,这个积极就不如不积极。”这句话出自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这也成为了和校长管理学校的座右铭。和校长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现在学校规模大了,师生人数多了,作为校长有时候我转都转不过来。校长要做的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用人不疑。人选对了,就放权,让中层领导和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纵横驰骋。”
沁阳一中党委书记刘高升开玩笑说,和校长这个人会“算命”,会研究人,知人善任。这背后,一方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另一方面有任人唯贤的民主作风。和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有评先评优的机会,有中层干部提拔的机会,谁说了算?业绩说了算。我们从不搞小圈子,什么你是老一中的,我是乡中调来的,你是沁阳的,我是外地的……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一切凭能力、凭业绩说话。”曾有一个老师去找和校长,自荐负责学校的一部分工作,最后说了一句:“和校长,我可是带出来的学生啊。”和校长一听这话当时就发脾气了:“你是我的学生不错,但这又能怎么样,实事求是地讲,人家王治琴老师比你干得好,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个副校长的位置只能让人家做。”
其实,和校长很少发脾气,学校很多老师都说,和校长这个人好共事,不斤斤计较。每年的民意测验,和校长的得票率都很高。上面所提到的王治琴老师,现在是学校的副校长,曾经与和校长有过矛盾,明确反对过和校长,但最后,和校长看重的是工作能力,提拔她做了副校长。事实证明,她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沁阳一中副校长樊武平介绍,十年间,在和校长的主持下,沁阳一中实行中层干部竞聘轮岗制和教职工择优聘任制,举行了三次中层领导公开竞聘。参与竞聘的候人选必须有突出的教学业绩并发表竞选演说,由老师们无记名投票最终确定人选。通过竞争上岗,学校组建了三届深得教师信赖、精干高效、作风民主的领导集体,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功者奖,过者罚”的良性运转。
爱是永恒的管理理念
沁阳一中的领导一直坚信这样一个观点:教师的幸福感是师爱之源、管理之本,爱是永恒的管理理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学校领导班子时刻把教职工的成长发展、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放在心上,他们确立了“领导为教师服务,处室为教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用服务传递关爱,用关爱温暖人心,用人心焕发力量,用力量推动发展。
2007年8月,沁阳一中的高二班主任刘红军老师在晚上值班结束后,骑电动车回家,因施工路况不好,再加上天黑,刘老师不小心连人带车栽到了路边的深沟里,脑部受了重伤,被人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和洪义等校领导得知后,在第一时间赶往医院探望,并先期垫付了一笔医疗费。之后,学校迅即号召全校师生为刘老师和另一名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总额有5万多元。因治疗及时,刘老师现在已康复,再次走上了高三的教学岗位,如今的他工作起来,比受伤前更加努力。别人劝他多注意休息,他却说:“我这条命,是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帮我捡回来的,我怎么能不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干劲奉献给学校呢?”
沁阳一中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感人至深。教师有了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将关爱传递给学生。有个叫王姣莉的学生,成绩优异,家庭非常困难。有一次她因生病不能正常上课,但又没钱治疗,刘高升书记得知后,立即与王姣莉见面。在详细了解她的情况后,刘书记当即从衣袋中掏出了300元钱给她,让她马上到医院检查治疗。过了一段时间,刘书记又亲自到教室找到她,了解她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并且帮她申请到了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在今年的高考中,王姣莉考出了546分的优异成绩。拿到成绩单后,她第一个通知的人就是刘书记。
物理教师朱爱玲,连续几年带高三的班主任,不仅课上得好,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去年高考前几个月,她班里的一个学生杨峰,因家庭问题一度产生了弃学的念头,朱老师把他叫到操场,陪着他散步、谈心,足足聊了三个多小时;又给他的家人打电话,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吃饭的时候,朱老师又亲自帮他买来几样饭菜,陪着他一起吃。朱老师的真诚关爱终于打动了杨峰,使他鼓起勇气,重新回到了教室。去年高考,杨峰考到了二本线以上,被省外一所高校录取。教师节的时候,他给朱老师发来了一条短信:“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朱老师,谢谢您!”
在沁阳一中,这样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学校领导对师生的关爱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诸如教师住房问题、学校食堂饭菜质量问题、假期师生回家车辆问题等等,凡是符合原则的,他们都尽力去办,竭尽所能为全体师生排忧解难。
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绝非偶然
“10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绝非偶然。”在和沁阳一中的老师座谈时,很多老师对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势头充满信心。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公正公开的用人标准、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带出的是实干的师资队伍。“真心奉献无悔怨,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沁阳一中教师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的最好写照。教师们树立了“在行动中更新理念,在研究中收获思想”的信念,以师资培训为先导,让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师的创新和成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推动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学校领导曾带领教师南下江苏洋思中学,北上河北衡水中学等,学习先进的授课理念和管理模式,共同确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和“35+15”的大小课模式,即每节课的前35分钟用于教师授课,后15分钟必须用于训练;同时,加强教学反馈,用“六好”课堂标准对每一节课进行评价,即: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得好,教师主导原则把握得好,训练主线落实得好,多媒体手段运用得好,尊重性原则体现得好,反馈原则运用得好。
课堂模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采访中,语文教研组长郝焕说:“在语文教学上,过去学生的作文是老师布置题目老师改,两个班100多本作文,老师阅读下来头晕脑涨,改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好。后来,我们提出了学生的作文学生改、老师重点点评的思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找到学生的不足;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了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出现了一批佳作。我们还编辑成册,对学生来说既是鼓励,又是交流。”
据沁阳一高教导处主任张进才介绍,学校除了课堂模式的变革,还启动了旨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四大工程”,即“青蓝工程”“腾飞工程”“教科研工程”“德高工程”,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
“青蓝工程”是针对学校新老教师交替,青年教师居多这种现状提出的。学校采用诸如青年教师比武大赛、评选十大优秀青年教师、新老挂钩等方式强化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比如,学校坚持多年实行“全员赛课制”,每学期一次进行全校教师大比武。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离退休教师等组成的“沁阳一中听课团”,在教学时间,实行“不打招呼,推门听课”,课后进行点评和打分,然后评出精品课、示范课,在全校公开展示。对不合格的课,则要求该教师加强学习,限期整改。通过赛课,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得到了推广,青年教师的整体授课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这些青年教师很快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主力军,走上了重要的教学、管理岗位。
“腾飞工程”旨在转化学困生。“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已成为沁阳一中全体教师的共识,并把研究转化学困生列入科研课题。学校把“学困生”帮扶列入教师工作的考核范围,形成全方位管理与引导转化学困生的机制。学校对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双差”的学生建立档案,列入工作日程,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学校将学困生分包给责任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树立信心,促他们迎头赶上。学生武静静,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影响着总体成绩的提高。地理教师靳克利作为他的责任老师,为他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都要利用课余时间为他“开小灶”,一直坚持到高考前,该同学的地理成绩有了大幅进步,总体成绩排名跃居班内前5名。今年高考,她的文科综合考出了210分的好成绩。
“教科研工程”旨在实现“育名师、建名校”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科研与日常教研相结合”的科研思路,让所有教师从活生生的教学现场、教学实中获取科研问题,并上升为课题,即倡导校本教研课题化的科研策略,要求每个教研组把日常教学教研的有关问题提升为课题进行研究,每个教研组至少申报一个校级课题。
“德高工程”旨在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建立全体教师共同的愿景。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教育,尤其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立志、立德、立业的思想教育,帮助大家树立“岗位奉献、岗位成才、岗位建功”的思想。学校通过师德标兵评比活动、优秀班任评选活动、班主任论坛等,在教师队伍中牢固树立了“在为学生展服务中提升自己”“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给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学习内容。近几年,在和洪义校长的带领下,历史组推出了“走向共和”系列讲座,对学生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政治组推出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系列讲座,让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党的方针政策;音乐组组建了学校百人合唱团和器乐团;语文组推出了“中华名人”系列讲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这些讲座和活动中,我们或许可以想到沁阳一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许可以窥见学校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