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时间:2014/1/7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产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新需要,这种需要与学生自己原有的思维水平构成矛盾,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的解决,便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低水平阶段,如果教师的教学不注重引导发挥思维动力的作用,学生思维矛盾有时会得不到解决,这样便会产生思维障碍,从而限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名小学生在解释“慈祥”一词时这样说道:“慈祥就是满是皱纹的脸。”这名学生为什么这样理解这一词语呢?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这名学生的思考方式是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只有满脸皱纹的老人才是慈样的;“慈祥”是从脸上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这名学生是运用具体形象思维来理解这一词语的。尽管这种理解有合理的成分,但不能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便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1、教学中具体形象思维的局限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思维的一种初级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专靠具体形象思维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语言文字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时,我们必须促进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我们忽视这一思维的“过渡”工作,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局限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使语文教学无法深入。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具体形象思维障碍呢?

       首先,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直观性强。容易被接受的思维形式。这一形式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初级发展水平。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思维形式已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离不开这一思维形式。这一时期,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高度发展。学生已习惯于运用具体形象来理解语言文字。当学习内容要求提高或学习内容离开具体形象时,学生的思维便无法顺利进行,思维障碍就会产生。一些学生到中学后,数学学不好,很大程度是形象思维障碍的结果。

       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正确的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当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后,要及时为学生创造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条件。如果不注重这一点,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低级阶段,人为地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譬如有的教师十分注重挖掘教材中形象思维因素,上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图片、幻灯、实物等直观手段(这有时是非常必要的)。但对教材的逻辑思维因素的挖掘并不重视。这样。学生长期接受单一的思维形式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受到限制。

        2、 教学中要重视抽象逻辑思维因素的存在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知识传授,它不允许也不可能将知识的全部直观再现。教师采用一些直观手段来进行教学,大部分只是模拟(制作不好还会有副作用)。其实教学内容的大部分是不能通过直观来进行教学的。这就要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来考虑教学,即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具体形象思维因素,而且要考虑到教材的抽象逻辑思维因素。这样才能使思维训练真正落实。

        3、教学中要及时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在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当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并使二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才会顺利地进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固有和自然形成的。它是在正确的教学活动中锻炼发展起来的。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在小学生的教学中开始渗透。小学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训练的同时,就应渗透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因素,为“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思维障碍的产生。

        第二,注重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训练的结合、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因素,充分发挥各项教育因素的思维训练功能,把两种思维形式结合起来。使思维的发展过渡顺利,障碍不会产生。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的品质。教学中直观手段的运用,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但是,单一的直观教学不利于学习逻辑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学生感兴趣的要学习,不感兴趣的也要学习,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思维品质,在直观和非直观的学习中,同样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在直观内容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去理解直观以外的内容。这样才能消除具体形象思维障碍。

        第四,当学生已经出现“障碍”,要及时引导排除。譬如前面谈到学生对“慈祥”的理解,显然学生已经出现了障碍。当时那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问:“凡是有皱纹的脸都是慈祥的吗”?“怎样的脸才是慈祥的呢”?“慈祥是脸还是样子呢”? 学生在回答教师这几个问题后,明确了“慈祥”的真正含义。以上训练过程,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也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走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障碍”消除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