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长应该是一个理想家

时间:2016/8/15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教育质量就是教育服务的质量。衡量教育服务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校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了需求。如果满足需求程度高,那就是高质量,反之则是低质量或无质量。因此,提升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就是一种了解需求并尽力满足需求的行动。而一所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是否充满激情,是否有追求梦想的冲动与行动。因此营造一个教育的“理想国”,点燃教职员工工作与生活的激情,形成强大的合力,是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重中之重。现实的校长疲于奔命于平衡协调方方面面的因素,在琐碎中圆滑了棱角,在无奈中淡薄了理想,于世故中丧失了激情,最终尘埃落地,归于平庸!

联想集团有句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作为一名校长,最可怕的是失去梦想,缺乏理想。因为这意味着没有前进的目标,没有目标意味着失去工作的动力,意味着缺乏生活的激情,又何谈工作的创新与超越?因此,校长理应是一个理想家,带给学校以梦想和必要的“乌托邦”。

一个真正好的校长并不是自己去成为教育家,而是设法让教师成为教育家,这才是校长的成功。校长可以上课,但上课不应该成为一名校长的主业;如果校长确实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教室上课,也全然不必勉强自己把课上到全校最好;他的工作是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愉快地多上课,并且设法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让教师们成为成功的教师!校长的工作是增强思想修养和理论修养,提出办学理念,提出办学方面的目的、目标、校训、原则、愿景,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教师应该去做什么,而且更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以及当他们在徘徊和疑惑的时候能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引导他们尽快地走出困境。让全校教职工擦亮眼睛,脚步走得坚定而执着。这才是校长真正的使命,否则你怎么有资格成为学校的灵魂?一个自己都没有灵魂的人怎么会以他思想和理论的灵光而成为学校的灵魂?

好的学校一定是“有质量”的学校,就如一个人,先是身体要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有质量就是学校在机体上是健康的,没毛病的;第二“有效能”。就是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看这个人的身心是否和谐,这决定了他是否可以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学校有效能就是说学校内部和谐一致,在多方面具备了造福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能力;接着看这个人有没有德行,能不能常常舍一己之私利,使自己的修为提高到一个境界,这正如学校要获得充分的认可,必须放弃一些功利性的目的,使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符合道德原则,从而使学校的“校格”获得足够尊重和信赖;最后看这个人有没有“神性”,是否有些永恒的东西足以长存而为后人留下精神性的财富,这是是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 “人道”。我心目中的学校应该是“有人道”,也就是说学校必须是有道德的,必须是能增进所有人幸福的,而不是增添人的痛苦的。

做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有良知,这良知就是必须关注他人的幸福,为他人谋幸福,对校长来说就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幸福,要关注他们未来的幸福,更要关注他们“此刻”的和“当下”的幸福。学校和教育都要高举人道主义的光辉旗帜,要尽可能地达成对人的终极关怀。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如何获取、保存以及如何恢复幸福是所有时代绝大多数人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作为学校和教育必须尽大可能地满足这一动机。

因为幸福首先与幸福的观念高度相关,所以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幸福观,并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因为幸福与生理机制相关,所以要使校园充满乐观情绪,哪怕“盲目乐观”也好,而且要特别关心中年男教师的幸福;因为幸福与人格有关,所以要引导和帮助内向型教师和学生扩大交往的圈子,消除他们的社交恐惧,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让他们有足够多的选择自己工作和学习目标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工作和学习的意义,从而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幸福与文化有关,所以要改造学校文化,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尊、竞争与成就的心理倾向,不鼓励“做人”,不鼓励为扮演好其社会角色而抹杀个人性格、独立性、尊严和成就感;因为幸福与经济条件有关,所以应使教师免于失业和下岗的恐惧,增强教师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免于应对将来生活的恐惧,帮助他们发挥个性潜能。如果教师收入过低,则应积极筹措资金,使其免于贫困;因为幸福与自由和权利相关,所以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为他们直接参与学校公共政策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关注生命感、幸福感的教育是“诗性”的教育,如果我们不能将教育看成诗,那么教育将离开诗意很远很远。杜威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样描述了教育: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激荡,那么就不能被称之为教育。

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有人存在,理想就不会消失。物欲横流的时代的确使人容易放弃理想,但这种放弃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放弃。农民没有理想,等于放弃收获;家庭没有理想,等于放弃富裕;国家没有理想,等于放弃疆域;学校没有理想,等于放弃教育。

然而理想与现实永远是矛盾的,是存在鸿沟的。理想的教育是唤醒,可现实却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选拔的阴影;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自信自强、坚韧刚强、追求卓越富有创新,勤于学习不断成长,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现实中却总感觉教育家的道路是那么可望不可及。是不是我们太理想化了?理想与现实确实有矛盾,但从追求的角度上看并不矛盾。但理想为什么难以实现?是因为我们对理想不执着,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信念和事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教育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只要努力,理想是会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校长应该是一个激情的点燃者、一个理想的播种人:把自己的理想播在教师心中,唤起教师心中的激情,把理想传播在孩子们心中,师生同是理想人,才能梦想成真。

对理想有困惑是正常的,正因为有困惑,理想才有生存的土壤、必要和可能。理想的实现始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有新的目标、新的思想,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当前所提的构建“快乐、健康、成功”的学校文化,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方向的,这是二十一小追求的方向,本身也是理想的东西。热爱这种理想的人也应是不断追寻这种理想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动力,才有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寻找我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每个校长、老师的起点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有些人作出了一番事业而有些人却相对平庸?只要心中有理想,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能做一点事情的。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坚持理想,实现理想,在积极的行动中收获理想的成就之果,是我们应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