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长领导策略浅见

时间:2016/8/17

一次偶然机会,与几位中小学校长闲谈,都不约而同的发出感叹:现在学校工作太多了,怎样忙也忙不过来。这一问题使我不得不再次反省校本管理条例和校长的角色情况。作为一校之长,既有下属(教师、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学生),也有上司(教育局或教委领导、地方政府领导),校长在这个系统中处于关键角色,对上对下都有角色期待,要与上级领导、社区领导、外校领导、学校其他管理人员、教师团队、教研室同事,学生及家长都有不同角色位置。毫无疑问,校长工作真是千头万绪的。如果校长无所事事那才是真奇怪的。要做一名好校长,单凭思想觉悟和吃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讲究领导艺术与策略。必须学会不断调试自己角色位置,适时、适地、适位地运营自己作为一校之长的组织行为,发挥自己作为业务能手的管理专家的领导个性,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去思考学校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计划,驾驭纷繁复杂的学校事务。

一、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必须干的事

一个学校的发展主要在校长,校长有什么样的办学思路,学校就会按怎样的思路发展;校长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学校就会为社会提供怎样的教育。作为校长,要始终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治校,力求使教师、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一名好校长就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做人,与时俱进办学。新课程方案的提出,是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对教学、管理、资源的调整。以前的精英教育、知识万能、情商至上、应用能力本位,全都面临着重新审视。因此,今天我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策略:尊重代替评价,发现代替灌输,激励代替惩罚。新课程方案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的劳动变成现实的,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首先面对新课程中的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管理策略上发生相应的变革。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办好学校,培育人才,是校长的神圣使命,是校长坚守教育理想、坚守教育信念的实际行动。校长要实现教育理想,要走向成功,就必须坚守校园。成功校长正是听从教育理想的呼唤,扎根学校,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从而取得突出的教育业绩。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改革重心下移,日益重视学校层面的变革与改进。学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细胞,学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学校,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的提高,都体现在学校。从校长职责来看就是要做好决策、用人和协调这几件事。由于个人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经历经验的不同,一名成熟的校长首先要懂得多干只属于校长干的事,多干必须干的事。现实学校工作中,很多校长都耗在了教师工作和其他管理人员工作事务里。这样难免就显得更加忙乱了。校长要做好校长,一是要树立一种凡事都应讲究工作效率的意识;二是应该注意全局工作和突出工作重点,校长每天要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先把最重要的、最困难的事情处理完毕,而不是处理那些看似紧迫实际却是无关紧要的事;三是不能人为制造工作,不能在工作中搞形式主义,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在“实效性教学”、“实用性教研”上下功夫;四是要学会归并事务和减少多余的工作环节。比如,不能遇到点事就召集大家开会,要尽量合并和减少会议,要多开短会,多开有准备的会和有明确议题的会,并要做到议而有决,决而必行,行而必果。

二、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集众家之长,做好自己不擅长干的事

推陈能出新,出新在于扬长与补拙。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我认为,它更应该是一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科学。正因为有继承有创新,所以对具体从事学校管理的校长,就应科学正确地树立扬弃观。不机械套用以往经验,不彻底否定前人在学校管理中的成功做法,确实树立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学校管理理念,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扬长补拙。扬长,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敢于打破一切陈规陋习,带领全校师生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闯出一条适合本校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把学校办出生气、办出活力。扬长不是机械套用,补拙,最好的办法就是“勤于政事”。学校之政,就是教学,校长之政,就是管理。“勤于政事”首先要求校长是个好教师,是个教育教学改革的能手。因此,我们应当提倡校长要当官不离岗。“勤于政事”还要求校长善于管理、精于管理。管理是校长餐桌上的主食,其味道如何,则全凭校长自己去烹调一样,决策方式、施政技巧、管理渠道、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学校管理的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数成功的校长告诉我们,前任领导的经验,兄弟学校的成功,都是可供借鉴的“他山之玉”。发扬民主,博采众长,校长首先必须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无所适从。事实证明,一个有判断能力和继承能力的校长必然会不断促进自己的管理水平,一定能使学校走向兴盛。

校长应懂得:适度的“躬亲”是一种领导艺术,有效的“超脱”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榜样的力量固然重要,但领导的力量才是本职。作为校长只有学会了“躬亲”与“超脱”相结合,才可能处理好那些自己想干、必须干、但又不擅长干的事。比如,必须以法人代表身份打交道的事,涉及学校大政方针需“拍板”的事,校长一定要“躬亲”,即使自己不愿做这些事也要努力做好。因为校长不愿做的事或不会做的事,不等于就可以不做,相反更应该提高做好这些工作的能力。再比如,对一些创新型的工作或特色性工作,像办学思想,奋斗目标,工作思想的确定和教育科研如何开展等情况,就应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在聚众人之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或请比自己高明的下属帮自己做一些相关工作,通过这种有限的“超脱”,尽量把事情做好。

三、以人为本,给下属足够的利益与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新课程美好蓝图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工作和学习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作为一名称职的校长要懂得:事必躬亲已不是当今校长的美德;辛辛苦苦不等于就是敬业,更不能等同于工作成果;习惯天天“从鸡叫忙到鬼叫”的校长不是优秀校长。“领导要干领导的事”是当今管理界的至理名言。校长不能事无巨细都揽起做,要保证自己必须做好该做的事,充分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放权,在掌控大局的情况下让下属尽情发展。除了一些非要自己出面的应酬和会议外,其他诸如各种调查、考察、检查和迎来送往等一般应酬,还有各种外出参加的一般性会议,应严格按照有关的职责分工,多交给部门去做,尽量把自己从一般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以最大限度的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抓校长必须抓的事,去做一些有创意有新意的事。换句话说,校长应抓大事。同时对一些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的事情,校长就应采用用人所长补己之短的办法,授权有能力同事去做,这样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结果。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就是校长请人代劳的依据。当然,请人代劳也不是可以放任不管,应做到总揽而不包揽,交办而不包办,放手而不撒手。新时期的校长要按上述要求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但这决不是迁就,更不能降低工作要求,相反的在工作标准上要高,在作风上要实,在治校上要严,在办学上要活。不论工作上有多大的难度,都要力争有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

以德治校,以人为本,这样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有一个生命的勃发。所以,我们致力于师生新价值观的形成,努力营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一系列制度建设上,不断地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实践表明,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师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事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尤其是,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是许多校长招贤的秘诀所在。我们正视教师在提升、晋级、评优、深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正当需求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并引导其需求的满足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