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把文化嵌入学校管理
时间:2014/1/7
一、学校管理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学校管理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内容、模式、方法及手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
1.“以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对人的尊重、信任、激励和发展,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只有尊重人,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广大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才能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从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当前我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起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政府赋予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者包括人、财、物等在内的多种管理权,使校长能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来经营管理学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只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对发展的目标进行考核。这就更加突显了学校的法人地位和以校为本的管理内核。
3.从知识应用走向学习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化时代,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原则上应首先在学校得到实施。现代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的生存、学习与发展,使其形成持续学习、持续探究的态度和能力。
4.从物化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技术手段仅仅是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可能性,而学校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还必须依靠学校文化底蕴的提升。学校要依靠文化的浸润,打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
二、学校管理的新内涵
在学校管理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的目的。人本化管理突出的正是在管理实践中让“人”自身得到全面发展。人本化管理的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师为尊。教职工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尊重教师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只有真正地、充分地尊重教师、发展教师,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才能落实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沉睡的力量就会被唤醒,潜伏的智能就会被发掘,压抑的创造精神才能就会被张扬。
2.以师为要。校长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理解人,对教职工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要了如指掌。二是体贴人,能够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中去,善于与教职工沟通思想,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理解教职工之所急、所想、所愿。三是体谅人,对教职工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对于教职工偶犯的小错,能够善言指出,让其自改。
3.以师为重。校长要确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从大局出发,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上,尽职尽责地为教职工服务。要公正做事,在涉及教职工个人利益的问题上,一碗水端平,根据个人贡献,尽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要依靠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让学校的教育思想,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同信念。要善于聆听教职工的心里话,让他们敢于并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或牢骚,从而让教职工有信任感和心理安全感。
三、学校管理的新实践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心骨,其炽热的教育情怀深刻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影响着家长和社区群众。因此,一个有吸引力的校长,既能了解现在,又能认清趋势,选择对策,为未来作好准备。成功的校长顺事理、知进退,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有足够的能力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有足够的智慧去干事创业。
1.管理与榜样相结合。在学校,校长首先要领导,其次才管理,领导比管理更重要。领导做榜样是最具权威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领导的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领导的以身作则是学校工作立宗旨、明方向、树规矩、严管理的前提条件。
2.制度管理与情感投入相结合。一是对每个教职工给予同样的关心爱护。校长只有把教师放在心上,教师才会把心放在教育上。校长平时应注意深入基层,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疾苦,摸准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脉搏,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生活。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常常做到角色转换。校长是领导角色,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又是教师角色,应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教师”的角色出现在教师之中,与教师感情的距离才能越来越近,才能成为教师的知音。
3.权力影响与人格影响相结合。权力是一种控制力,也是一种强制力。校长应当运用权力保证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目标有序活动,同时也需要十分重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往往比权力性影响更有力量,更能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
4.激励机制与关爱教师相结合。学校要满足教师合理需要,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观,以满足他们增长知识与才干的需要;校长要充分考虑教师创造、成就、贡献的需要,经常以高度的热情,爱护、激发、肯定和培养这种需要,并将其引导到事业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