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教师引导制在我校走向深入

时间:2016/8/12
田集镇中作为一所乡镇中学,地处成武、巨野、金乡三县交界处,占地120亩,在校生1200余人,教职工150人,学校布局合理,绿化美化独具特色,内部设施配套齐全,教学业绩一流。先后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及“市级教育管理示范学校”、“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在范效彬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以“学风正,教风严,质量高”为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所称道。学校始终高举“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旗,坚持“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两全方针,争创了“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三个名牌,逐步实现了“指导思想现代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设施标准化,学生素质优良化”四化标准;确立了“规范+特色,合格+特长,教书育人”三大目标。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课题“张思忠教学法先进单位”;省级警校共建先进单位;省级文体学校;省级绿色学校;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学校曾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双基”验收,其办学经验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多次为上级提供参观现场。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的指导,我们团结全校教职员工,发扬奉献精神,立足本地实际,力求向管理要质量,不断改革创新。
自2005年始,我校就借鉴民办学校和高等院校的一些做法,创造性的提出了“教师引导制”的教职工全员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意义就是让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要求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人人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指导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每一位导师既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也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思想心理的疏导者,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导师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长远目标、阶段目标;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个别化的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牢固树立“人人能成功”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和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现学生优点、成绩,鼓励学生进步,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校在实施“教师引导制”的过程中,重点从五个方面要求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帮扶引导:一、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各类学生积极进取;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学习方法。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业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向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定期帮助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生活交往。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助,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协调好家长、学生、学校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四、心理健康。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与各相关教师、家长联系,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五、创新精神。引导教师要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的育人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明确引导对象。每学年开学之初,学校就以级部为依托,组成以级部主任为组长,同级班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本级部任课教师组成级部引导团队,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每位教师负责引导的学生。全体任课教师都有引导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引导者。学校要求引导教师在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了三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学生;做良师,在学习、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二、建立引导教师工作手册制。为使“教师引导制”落到实处,做到行之有效,学校统一印制了《引导教师工作手册》。工作手册中有“学生基本情况”、“教师谈心记录”、“教师家访记录”、“本学期学生成长情况”等四大板块。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每次与学生谈心、家访的情况都必须认真记录,以利于导师积极反思总结,不断改进工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引导。三、确立定期谈心辅导制度。引导教师要定期、不定期的与被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每次谈心和辅导必须认真备课,并将交流指导内容写入《引导教师工作手册》。每位引导教师每月与责任学生至少进行一次交流辅导。四、实行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在校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每学期至少与家长沟通两次,还可根据情况尽可能进行家访,家访情况要尽可能详实的填在《引导教师工作手册》上。同时,为使引导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规范、更有效,学校制订了《家访守则》。此外,学校还要求引导教师在节假日也不忘引导学生,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使老师、家长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加强学生的全程管理,有效的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让教师引导制的价值真正的显现出来。
为使教师引导制能真真正正的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我校启动了“教师引导制评价与激励体制”。评价就是从四个方面对引导教师进行量化:一是看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业成绩,表现好,成绩进步的为引导教师加分,违反校级、成绩下滑的给引导教师扣分,由政教处、教务处根据细则量化出每一位引导教师的分值;二是以级部为依托,由级部主任配合班主任根据各位引导教师的表现,采用无记名打分的形式,把引导教师分成A、B、C三个等级;
三是由学校组织评价小组,对每位引导教师的《引导教师工作手册》的记录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四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给自己的引导老师评分。四个分值依据一定的比例相加,就是这位引导教师的引导量化得分。每学期末,学校对在教师引导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引导教师进行表彰,每位引导教师的引导量化成绩还纳入综合量化绩效考核,作为年度评优树先晋级的重要依据。
教师引导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习惯、思想、心理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学校整体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校的这些做法得到了县局领导的高度评价,2008年,成武县教育局向全县推广我校的这一先进经验;许多兄弟单位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我校再一次被推到风头浪尖。
在成绩面前,我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而是进一步围绕成绩找不足,立足现实求发展,经验面前思创新。2008年9月,我校又对教师引导制加以完善,在原来教师引导制的基础上,我校又重点强化了对留守学生、优秀学生、特长学生的教育引导,使教师引导制在我校进一步深化。
一、关怀留守学生
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群体也在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个人多量大的弱势留守群体。学校里留守学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去年我校留守学生占到了12.9%。好奇心强、精力旺盛、缺乏父母关爱和管教的他们,往往迷失方向,要么有的孤僻,要么有的放纵,极容易走下坡路。如何强化这部分学生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摆上了我们的工作日程。
为了使留守学生得到贴心的关怀,开学之初,我校及时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从全校教职工中抽选一部分有精力、有爱心、善交流、会管理的老师,组成“爱心帮扶引导队”,让每位教师与3—5名留守学生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每周定期与“留守学生”进行谈心、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担负起“留守学生”家长的管理职责,使教师成了“留守学生”生活上的知情人、学习上的引路人、成长中的保护人。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进行两次书信或电话联络,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弥补家长务工期间对孩子教育的“盲区”。
对于住校的留守学生,我们专门设立了“爱心宿舍”,扯上“爱心热线”,让这些留守孩子能及时听到亲人的问候,也方便了身在异乡的学生家长与学生联系。学校还安排“爱心帮扶引导队”的引导教师轮流在夜间值班,指导留守学生就寝,让他们体谅父母的辛苦,明白亲人的牵挂,做一名让家长放心、让家长骄傲的好孩子;必要的时候,值班的引导教师还与学生同住。
二、促使“优生”更优
作为菏泽市农村中学的“窗口学习”,如何保持这一荣誉是长期以来我校制定管理策略的基点。名校离不开名师,这是不争的事实,名校需要相当数量的名师、一套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同样,名校也离不开优秀学生,只有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名校才能得以体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见,培养优秀学生是学生家长,更是社会对重点学校的渴望。
正是基于这种责任感,我校在完善教师引导制时,想到了如何使“优生”更优,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我们的做法是:每到初三最后一学年,我们就会根据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时的表现,从初三各班中选出在下年中考时有希望冲刺全县前50名、有可能获得县一中“叶荫堂奖学金”、县二中“泰山奖学金”的学生30名左右,组建“尖子生团队”;然后从初三语、数、外、理、化教师中抽选业务骨干担任引导教师,专门负责尖子生的引导。这些学生平时在班级内正常上课,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到一个固定的地点,统一接受引导学习;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就近的学生也可向学校申请在指定地点学习。在统一引导时,主要是提供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习,引导教师轮流值班。年前的引导主要是教材为主,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辅导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个别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或者向引导教师请教的方式借此补补自己的“瘸腿课”,疏通新课学习时不太明白之处,总结每周知识体系是否清晰,思想方法是否熟练,近期练习、试题中模糊的问题是否重做,错误的原因是否清楚,近期学习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近期心理情绪是否稳定;年后的引导重点是复习、模拟练习:教给学生复习方法,引导老师适时分析讲解重难点内容以及解题思路分析,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复习内容,达到解题速度快、正确率高,练习不拖拉,既对又快的目标。引导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个别分析,查找不足,找出学生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提供个性化辅导材料,帮助学生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以达到优势学科更优、弱势学科变强的效果。。
三、加强“特长生”培养
伴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社会分工也必然会越来越精细,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常言道:一招鲜,吃遍天;门门通不如一门精。本着对学生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在面向全体促提高,集中优生抓尖子的同时,我们还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到了特长生的发现和培养上。
根据农村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特长生的发现培养重点在音乐、体育、美术和语文四学科。每学年伊始,我校就从音体美和语文教师中,抽选有特长的教师,组建“特长生引导团队”,依据“学生自愿、确有特长”的原则面向全校组织音体美、语文特长生,组建“特长生团队”,其中“体育特长生团队”又分为“田径队”和“篮球队”,“语文特长生团队”分为“朗诵队”和“写作队”。这八组“特长生团队”按照“择优组队”的原则,每队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并且做到“宁缺毋滥”,以达到“便于引导,确保成效”的目标。组队之后,各引导教师要依据《大田集镇中学教师引导制管理办法》,制定出详实的《引导计划》和《引导制度》,做到“天天有训练,月月有活动,学期终了有展示” 。
伴随着教师引导制的深入,我校获得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初三、五班李娜同学的家长有一次在电话中深情的对引导老师说:“我在外打工不能回去,孩子她妈一个人种着3亩多地,还带着3岁多的儿子,李娜上学离家又远,那次李娜夜里生病,多亏了您啊……”2009年,我校毕业生王晴、许佳分别以全县第3名、第15名的成绩升入成武一中;2010年,我校毕业生王天天、李姝、王恒、张甜甜考入全县前30名;2011年,我校毕业生张明又以第一的身份考入成武二中。本学年,在县局组织的“中华颂-经典朗诵”活动中,我校吕华老师、王丽萍同学分获初中教师组、学生组第一名;在县局组织的“中华颂-经典临帖”活动中,我校学生赵妍、刘苗、刘媛荣获一等奖;我校舞蹈队编排的舞蹈《春天的故事》,在县教师节文艺汇演中赢得全县师生的一致好评;在菏泽市中学运动会上,我校刘岩峰、陈衍攀、李晓晴、田素刚等4名同学代表成武县出战……
诚如肖川博士所言:“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刚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作为一所农村中学,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相对落后甚至是愚昧的思想和相对简陋的办学条件,我们深知自己的责任沉重而漫长。但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注定选择了奉献,既然选择了成功,就注定要风雨兼程;自信写在脸上,壮志跃在胸中;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一定会用执着去牵手奋进,用拼搏去触摸未来,用团结来凝聚力量,用炽热的胸怀来拥抱这风起浪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