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影响校长管理水平的三个重要因素

时间:2015/6/26

校长的管理水平,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学校的外部环境,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学校成员尤其是校长的素质。

从我国当前情况看,在改进上级对学校的领导方式过程中,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能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进一步形成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是改善学校外部环境的重要课题,也是健全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中小学直接的外部环境,最主要的是和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和社区、家长的关系。

学校应当成为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独立法人单位,应当成为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办学的独立实体。公立学校既要有在上级领导下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的组织行为,又要有依照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的自组织行为,从而在贯彻统一的要求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上级党委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努力创造这样一种学校工作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的创设,各地发展情况是很不平衡的。有些地区,公办学校只被看做上级的神经末梢,是落实上级工作计划和相关规定的执行单位,学校全部工作都是执行规定的组织行为。有些地区名义上虽然给学校放权,但实际上对学校的要求,包括教育职能和其他社会职能的要求,都十分具体,学校基本上处于被动应付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的局面。

一切要求的落实,在校内的责任人无疑是校长。在这样一些地区,校长可能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参加各种会议,花相当多的时间应付上级的要求,而没有时间深入实际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校长宣布的各项决定也常常并不是校长的决策,不过是转达上级的决定而已,其中有些甚至校长本人也不一定赞成。这样一些地区,学校之间同质化的状况往往十分明显,难于形成办学特色。

也有些地区,上级对学校工作缺乏必要的督导评估,使学校活动长期停留在自组织行为,甚至无组织状态。学校缺乏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责任意识。这些地区的校长虽然拥有相当多的裁量权,但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甚至出现违纪、违法的情况。

学校和社区、家长的关系,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并予以重视的问题。多数中小学校是直接为社区服务的教育机构,家长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因此加强学校和社区、家长的联系,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问题。目前,一些地区进行了社区代表、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实验,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看,学校为社区、家长服务的体制保证,校长对社区和家长负责的机制保证都尚未形成,造成学校公益性、服务性的原则还难以充分体现。

上述情况,虽然是学校与外部的关系,但都对学校自身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也都对校长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断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同时也是逐步实现校长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民主与效率相统一的过程。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在学校内按照一定原则所建立的组织管理制度。学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需要按一定的原则建立一定形式的领导体制,以维系学校成员的相互关系,有组织地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中小学的领导体制几经变革,在建国初期曾实行校务委员会制,1952年以后先后实行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等。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给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上了工作日程。当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实行校长负责制,主要是为了协调三个关系:一是协调校长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试图转变当时学校单纯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行机构的状况,通过实行校长负责制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协调校长与党支部的关系,为了转变当时有的学校名为集体领导,实际无人承担责任,以及许多事情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状况,通过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作为学校的责任人,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三是协调校长与教职工的关系,在当时学校面临的人事制度重大变革的艰巨任务面前,赋予校长一定的决策和裁量权,以强化改革推进的力度。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从而形成校内的“三驾马车”体制。

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对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推动学校从实际出发,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从80年代末到现在,涌现出了一批不同类型,办有特色的学校,成为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和骨干力量,也涌现出一批创造了突出办学业绩的名校长,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表率与中坚。

50多年来,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说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既取决于完成教育发展与改革任务的实际需要,又受制于我们对管理应遵循的原则的认识,同时也必然受着党和政府的管理体制的影响。演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种精神,也必然会贯彻在现在和今后的体制改革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