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科研,但是“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口号在上边,在城市喊得响,也大都得到了具体落实。可据我的观察与了解,在许多农村学校,“科研”还只是报刊上的一个名词而已,老师们不理会它,校长对它也没什么兴趣。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许多乡村学校的校长甚至公开对教育科研嗤之以鼻:“那都是城里闲着没事的专家们该操心的,咱这农村学校不需要。”还有人说的似乎比较有理:“专家们也不到咱这落后地方调研,他们的科研成果也就不符合咱这实际。科研都是在条件好的地方才能搞起来,咱这里要啥没啥。再说了,谁有这搞科研的水平?”有的干脆就找借口“:“钱拿的不多,活干的不少,再搞什么科研还不把人累死?”
然而,我以为这些都不是能叫人信服的理由。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说起来也许会有些复杂。但最根本的是当前的乡村学校没有几个愿意搞科研的校长,甚至没有几个有能力搞科研的校长。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农村学校的很多校长往往不是靠自身的业务能力被任命的,这些人的心思很难用到学校工作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一些校长经常不在学校,连一节课都不教,就是到学校的那一会儿总像个监工似的,既不向老师们了解教育教学问题,更不过问学生有什么愿望。很多农村学校连一份像样的教育报刊都没有,或者即使有也全被校长当废纸堆到旮旯里,他自己不看,也不给老师们看:“你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就说明你有能力,好看报纸的都是些好胡思乱想搞花样的,不实用。”
当然,校长们不肯搞教育科研,责任也不完全在他们自己。“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校长们的顶头上司也还比较喜欢“成绩”,对“分数”的兴趣远远大过对素质的爱好。成绩分数是看得见的政绩,而素质却是摸不着的蟠桃。校长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成绩说明一切”。而他们也有看上去很充足的理由:“家长需要的是成绩,学生需要的也只能是成绩。没有成绩,咋向家长交代?”于是,教育科研在农村学校也就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了。
没有一个带头热心搞科研的校长,教师的科研热情又从何而来?农村学校教育现状本来就跟城市学校有着天壤之别,再不搞科研,不与时俱进,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这种差距还将无限扩大。
作为一个乡村学校的教师,我忧心如焚。我强烈地渴望农村也有更多的科研校长,把农村教育带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