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校长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极不适应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造成学校办学思路落后,新课程无法开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学校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可见,校长的再教育是多么重要且紧迫。
一、校长再教育不利的原因分析:
(一)校长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合理。我国在现阶段,校长的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沿袭过去高度集中的旧体制,社会资源的配置包括校长资源的配置,大都是行政手段、计划安排,弊病是缺乏竞争,缺乏效率,没有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校长教育质量水平。
(二)现行校长教育体系是封闭不开放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还习惯在旧教育体制下形成的规定、政策,对校长个人进修限制较多,在思路和办法上,没有新的突破。
(三)校长教育体系职前职后培养与培训相分离。随着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完成,校长继续教育的任务转变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上来。校长培养系统和培训系统出现了水平倒挂的现象,显然不利于校长终身教育,不能达到促进校长发展的目的。
(四)信息化在校长教育中比较滞后。由于观念不新,投入不足,人才缺失,我们的学校对信息化在校长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没有到位,信息的占有和应用不充分,影响到校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解决校长教育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校长教育运行的合理机制
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的个人自主进修提高不同,校长教育不完全是个人行为。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发挥校长个体的积极性,建立校长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动力机制;校长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政府行为转向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校长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校长教育质量水平。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完全适应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教育,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校长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校长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持。
各级政府要加强政治导向,从根本上提高校长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校长教育专业,落实校长教育经费,理顺教育系统内部相关部门的关系,校长教育总体上要依托高等教育,又要为基础教育服务,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并组织实施各种校长培训,要与基础教育部门沟通、密切配合,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形成校长教育机构的科学机制。
(二)体现校长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校长教育要提高办学层次,必须改变培养、培训分离的状态,实现一体化,并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1、要促进校长培训机构与师范院校结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校长进修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教研室、电大工作站、电教、教育研究等机构,逐步建成多功能的区域校长学习与资源中心,负责本地校长培训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为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校长学习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区域校长学习与资源中心可作为大学的一个分支机构,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可以作为大学的一个校长培训学院(紧密型),也可以形成一个大学联系的一个培训中心(半紧密型)。
2、将校长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域界限、旧的分工和体制阻隔,通过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培养培训高素质校长;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学校长教育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校长的责任。坚持校长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水平培训不再适应发展要求,而许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因为不了解中小学,还承担不了校长尤其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因此,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有些师范院校千方百计想突出“重围”,事实上,放弃校长教育也就丢掉了特色,丢掉了特色也就丢掉了优势。
(三)校长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
信息化为校长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的开展校长的全员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校长教育应当抓住这一契机,率先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校长继续教育中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共享优质资源,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地培养培训校长。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校长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宗旨,就是以远程教育手段为突破口,构建校长终身学习体系,人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培养、培训一体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动员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全面提高校长素质提供有利支持。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一定要因地制宜。发达地区、网络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网络教育、卫星电视、利用光盘和其他媒体学习要交互使用;尚不具备网络环境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要充分利用光盘和卫星电视教育。同时,校长远程教育要与学校教育、面授教育相结合。机器永远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的教学,校长的职业养成离不开面授和学校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