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在教育问题上,教师应该思考什么

时间:2015/7/2

一、教育不能无视时代价值文化,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是适应时代下的改良与超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这是时代的需求。
每个老师、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学生孩子课下主动学习,但我们的课堂在替学生生孩子。没有好的习惯动机和兴趣责任,我们知道,梦想的实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梦的过程,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从而决定了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人的差异决定了评价的异步,没有科学的方法、思维品质和学习智慧,课外对学生的效用几乎为零。很多学生成了作业的奴隶,还有一部分成了逃作业和撒谎的常客。所有这些,无不提醒我们在课堂上到底应该干什么?教学研究本质上就是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想什么,知道了什么,需要什么,如何了解,学生想给你说吗?为什么?怎么办?我认为,在班级的文化氛围中,关键有没有容忍创造性的文化。没有平等与尊重,没有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课堂氛围,你就不可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他们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困难,相应的,你就不可能以学定教。课内为课外服务,教育的目的为分离。我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关键词:价值引领(情)、习惯养成、评价落实、方法建构、原理探寻、全息归一
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传授功课,而是组织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主动寻求对问题的解答,当学生主动寻求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以方法建构、原理探寻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高位引领,培养学生问题的全息化认识水平。
目前的数学课堂非常注重题目的设计、解题能力的达成,而每一道题我要培养学生一种什么样的学科精神和学生学力的达成。以及通过课堂的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方法进行培育显得尤为缺乏!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该如何克服呢?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一个理念问题,题目设置太多你就不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完全成了课堂进度的奴隶,相应的你就不可能把真正的关注点放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他们的成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课堂成了老师与尖子生对话的舞台。对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没有会就没有兴趣,让只懂汉语的人听英语,你想听吗?所以,初学速度一定要慢,再慢,慢之又慢!课堂效率为什么不高?以下的问题没有考虑到:
(一)学生不想学(基础不行)
(二)中等生积极性不高(为什么不高?老师没有提供给学生激动相互羡慕的机会,动机的激发不够)
(三)好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照顾到)。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传授功课,而是组织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主动寻求对问题的解答,当学生主动寻求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以方法建构、原理探寻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高位引领,培养学生问题的全息化认识水平。
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因此,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在生活中学会应用,应该是我们知识教学的出发点。
课堂上,讲解传授尽量少些,引导发现尽量多些。我们应该思考,学科学习的核心习惯有哪些?如何培养这些习惯,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我想,我们老师做的,就是如何让你的想法变成学生的行为,进而变成习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
(二)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构成?
(三)我所施教的学科内容的构成是什么?
(四)学科的精神是什么?
(五)学科所能培养的学生素质有哪些?
(六)学科精神与素质的培养如何与学科的内容构成整合?
(七)如何让整合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
(八)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施教?
(九)学科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定位?
(十)怎么落实这些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考虑与落实实践课堂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接受与发现的关系,知识的掌握与发展智力的关系,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的关系,体验与内化的关系,生活的情景和知识系统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面对全体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等。
四、教师要从教育理论的消费走向教育理论的主动实践和创造新时期的教师,蜡烛精神我们需要,但它不是教师工作本质的体现,教师要从自我奉献走向与学生共同发展,从教育理论的消费走向教育理论的主动实践和创造。
    当前教师面临的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没有经验可资借鉴,而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等待,那是弱者的体现。智者创造机遇,强者抓住机遇,弱者等待机遇,愚者错失机遇。我认为,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要求教师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生成自己的教育思考和信念,像史建筑和褚爱华老师那样,创建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理论,实现教育经验的持有者、教育理论的消费者向教育理论的主动实践者和创造者转化,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育理论的建构者,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