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进行“定时限讲”这一做法,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记得在十几年前,就有地方教委以文件的形式规定教师上课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并把这种做法简称为“3015工程”。当时,文件出台后就在各学校中引起了很大的波澜。虽然这几年鲜见有地方以文件的形式对教师的教授提出类似的要求,但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却是风起云涌,“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各个学校管理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尤其对课堂中教师的传统讲授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探索,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进一步点燃了教育界同仁研究课堂、改革课堂的激情,也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学习他们的热潮。笔者不管是身处他们的课堂,还是聆听他们的报告,总是为他们敢于改革、历经磨难的探路精神所感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对任何一项改革总是会有不同的声音,或赞成或疑惑或反对,这都可以理解。也许,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只是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初见成效,也许他们是在背水一战困境中的突破,也许他们的改革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遭遇挫折,甚至反复,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思想的成熟,都必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甚至更长的时间,关键是他们彰显了一种改革的勇气和责任,而这正是校长首先要学习的。同时,每个校长都要立足本校实际,找准课堂改革的切入点,引领教师进行课堂研究。每个学校由于地域、生源、建校历史等原因,差异很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他校的经验未必适合每一个学校、适合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师。因此,校长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而不能盲目追风。对于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校长要不断研讨、不断梳理、不断总结,以促进改革的深入进行。就教师“定时限讲”而言,不管是不是学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还是有些教师在自身课堂改进过程中的“自律”要求,都需要校长细心呵护、认真引导,简单武断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说,对教师“定时限讲”是一些学校课堂改革的重要方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能停步于此,尤其是对我们部分优质学校的管理者而言,更应该认真的反思。为什么教改的成功并且引起“朝圣者”如潮的学校恰恰发生在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这些来自农村甚至偏远农村的中学?为什么有的优质中学扩大招生规模后,升学率出现了下滑,于是又减少了招生的计划?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优质中学、示范中学的责任到底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招生大战屡禁不止?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与课堂教改没有什么关系,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和寻求答案的追索,可以促进我们对自身所负责任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的过程必定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艰巨和痛苦的。无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其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多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不管在课堂上讲4分钟还是讲30分钟,教师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比如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等。因此,如果校长不重视对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不重视教师内在需求的满足,不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只是一味地“限制”教师讲授的时间,那么这条改革之路是很难行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