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破解教师管理之难,学校可以有所作为
校长论文 教师管理 责任教育 学校管理

破解教师管理之难,学校可以有所作为

作者:陈立群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1480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6/4/13
分享到:

教师管理难在何处?

教师管理难在何处?作为一个1985年开始踏上校长岗位的管理者,我以为具体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门槛”过低,流动性较弱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揣摩学生的心理,要有相当高的心智水平。但我们的师范院校招生都是以一个高考分数为准,没有考虑日后的育人能力要求,再加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持续多年的师范院校降分招生政策,眼下也许是降分招生的那些教师理应成为教师队伍的“顶梁柱”而事实上又“顶”不起来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教师队伍最为困难的时候。此外,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弱,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协调,一些天生不适合做教师的人出不去,优秀的年轻教师进不来。

2.评职要求过低,职称终身制

师范院校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后,不出现什么重大过错,十年后基本上就可以当上高级教师,且一旦评上终身享有。现在学校流行的一句口头禅就是“高级评上,革命到头”。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缺失,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教师越来越多。

3.绩效工资并不“绩效”

这一分配制度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存在问题的。当然,这“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分寸拿捏,也着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一些城市学校落实绩效工资后的教师收入比以往有所减少,一方是不断上升的物价,一方是越来越少的收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然难以调动。

4.不计手段,只拼分数

社会和家长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部分教师的不计手段和追名逐利。很多地方的学校只要升学率高,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校长,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在相当程度上败坏了办学风气,造成了恶性竞争,更给学校的教师管理增加了难度。

5.精神信仰缺失

在振聋发聩的现代化鼓噪声中,我们不知不觉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大众生活秩序的功利化和情绪化导致了人的精神荒芜。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但社会和家长却以分数增长为首要目标,倒逼学校只能以升学率增长为重,教育的本真追求与现实的取向相冲突。身处其中的教师,也很难不被功利蒙上眼睛,与教育的本真要义渐行渐远。

破解教师管理之难,学校可以有所作为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破解教师管理之难的主体不在学校,但学校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以上五个问题中,除了第一个问题涉及教师的“教法改革”,即“术”的提升外,其余几个问题主要还得从“道”的层面着手,从观念层面入手,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教”的问题。

教师观念的提升与方法的改进,我认为可以从“情感驱动—文化引领—方法保障—政策支撑”几个环节来展开。教育最为本源的发展动力是情感驱动,管理者的情感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与教师搏感情”,并从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开展文化引领。具体来说,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本人觉得以下两个环节尤其重要。

其一,爱与责任教育

对于“爱”与“责任”,我的定义如下:爱是个体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一种关怀;责任是个体对外在社会规定性和内在自我要求的意识与行为。

人类道德的基点就是爱心和责任。教师要立足于为百姓服务,天宽地阔,首先要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全人教育,多一点爱心善心,放低身段,善处卑下。有了这种情感驱动,教师对“为什么而教”会有一个高远的眼光。

其次是能正确认识这个时代所赋予教师的使命和机遇。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守护好精神家园,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智慧的知识世界和丰满的生活世界。正确认识到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

教育必须站出来引领社会,教师必须站在建立爱心的基础上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是只培养一些“高分”学生,教育应使人成为人,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一个人的力量看起来微不足道,所有的教师齐心协力,就会形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当然,爱有真爱、假爱和错爱。在我的专著《教育的真爱、假爱与错爱》一书中我曾论述,教育的真爱是指“教育活动中的个体教育对教育本身所怀有的一种深厚真挚的情感”,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对学生不论品行优劣、不论成绩好差、不论长相俊丑、不论家境富贫的爱;教育的假爱为“教育者出于功利驱动、个人喜欢、或迫于压力而施予学生的爱”,这样的爱常常有前提,有条件,有所图,有所求,以利言爱,以利言德,看似爱生,实则爱己;教育的错爱为“教育者忽视甚至违背作为教育本体‘人’的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施予学生的关爱”。

当下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往往会对生长的自身价值视而不见,提出各种无视孩子当下的教育目的,“教育为未来做准备”是至今仍风靡教育界的一种观念。我们追寻的理应是无论今天和明天,都要让孩子过一种充满生命意蕴的生活。教育即精神奠基,教育即心灵唤醒,教育即真爱施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就爱与责任教育的具体措施而言,我们开展了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设立爱心奖、责任奖、育才奖,以此促进师生情感,激励先进教师;开展了作业量调查与作业批改抽查,以此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自我调整。我们开展了“分享教育中的感动”征文比赛,以此提炼来自教师精神层面的、直抵内心的、震撼心灵的、真爱使然的,让教师感动的“情感因子”,并以此作为学校管理者的行动指南,在全校传递一种贴近生活同时又是真善美的精神文化。

其二,是注重精神追求导向的引领

我们强化精神追求导向的具体措施有:建立教师个人书库;出版校报校刊,留下教师的文字痕迹;国旗下讲话,留下教师的声音痕迹;教师节学校精神宣誓;校传统精神的尊重与提升;中层班子的盘活与战斗力激发等。我们注重对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我们希望教师们树立这样的世界观,即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仅为流星一现,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因此要把自身的发展立足点置于为民族、为人类的高度上;教师的人生观应该是不做金钱的奴隶,虽然不至于视金钱如粪土,但至少做到不为功利迷失自己;价值观的引领上,我们充分利用教师节等机会,发动学生、家长、校友,广泛开展尊师活动,送鲜花,开主题班会,在学生中开展“说说我们的老师”等征文活动,点燃教师心中的“那团火”;在教师中树典型,立标杆,开展“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让教师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注重激发教师的成就感,让大家以当教师为荣。人的成就感主要体现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而教师的工作性质,着眼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的本真意义,决定着教师必须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如开展教学科研、著书立说等,以精神上的成就感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