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校长:史建奎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文章概述

写在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
  • 作者:史建奎
  • 发表日期:2014/6/23
  • 大小:0Btye
收藏文档

详细介绍

内容简介

曾经风义缘书友,一生真爱与君多

——写在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

 

 当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来临的时候,我以《阅读的分量》为报告会主旨,用了近三个小时重点讲述了我的教育之旅,与来自全市一百多位同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了我二十四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感悟。我知道引起的强烈共鸣,源自我们彼此对职业的认同和眷注,特别是阅读给予我们的精神滋养和守望。

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把我的思绪牵到三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那时,物质生活的匮乏在客观上帮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热爱劳动、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友善亲邻、礼让谦恭的好习惯。但是,缺少精神食粮诱发的营养不良,让我倍感心灵空虚,常常萦绕于心的饥饿感,使我对书籍有着贪婪的占有欲,看见心仪的书籍,顿生饿虎扑食的勇猛,犹如巴尔扎克先生笔下那个“看见金子,便想占有金子,这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一样,在自己喜欢的书籍面前,我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全神贯注,言行果断,锲而不舍,志在必得!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围绕一个“得”字,我全力调动大脑细胞,铆足了劲儿,必欲得之而后快!一般情况下,诚心、细心、耐心、虚心即可达到目的。但有时也会遇到麻烦,我便到处网络盟军,采取“多点突破,重点突出”的策略和“缠、磨、拖”等战术,即使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往往也在我持之以恒的坚持努力中成效显著。此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惊喜如同电波飞出的欢乐音符,绝对具有无法抗拒的穿透力,快乐变成了“遥感器”、“传感器”、“加速器”,那份与同伴共享的大快朵颐的满足与幸福,至今想起,仍然津津有味。

 我常常在回忆中倍加感念求学的时光,今天养成的执着、坚持、谦虚、俭朴、勤奋、不轻浮、不跟风、亲和力、自强独立、乐善好施、不轻言放弃等品质,与当时窘迫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也越来越明白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岁月和环境常常是我们启迪心智、锻炼品质的最好老师。

 

 

童年和少年时代,我“顺手拿”(其实是偷)过家里的鸡蛋换过连环画书,哄骗母亲说“鸡蛋可能被老鼠偷走了”;好多次趁着天不亮上学的时候,悄悄从老宅房檐下挂着的玉米串中揪几个棒子装在书包里换过小人书;从母亲舍不得吃,专门用白面为我烙的锅盔中省出一两顿换过小说看;为了先睹为快,子夜时分依然用被子蒙着头,一手翻书、一手打着手电筒专注于钟爱的散文诗歌;为了一本书,在同学面前忘记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规矩,以求美食精神大餐;曾经为了索要人家藏书,用体力劳动量计算来获得借阅的回报;也曾以换书为目的“帮助”同学做作业。记不清多少次以真诚感动了书摊小老板、书店营业员,把他们看不上的、有残损的书籍送给我,廉价卖给我;还有一小部分书是用“刘备借荆州”的办法得来的,我美其名曰“取之有道,胜之不武”,以为“三十六计”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而沾沾自喜过。现在看来,时过境迁,不可效法了。

那时候,除了书籍不肯轻易借人外,我对自己的其他物品,并不是非常在意,甚至东西放在那里,在与不在,只要不是日常生活必需的,也不大关心。这并非证明自己清高,也说明不了我不重视物质生活,只是表明那时的生活态度(郑重声明,现在也是如此,何也?“惯性”使然)。对于精神需求,我则要求比较高,特别对于经典名著情有独钟,因为我崇尚“以书为伴,一丝不乱;与书为友,天长地久”的信条。我追求的人际关系是“谈笑有鸿儒”,往来少白丁。有时候,因为实在推脱不过,有谁借走我的书,那是必须要打借条并注明归还日期的,逾期不还,必然耿耿于怀,乃至登门讨债的时候也是有的。也有例外,对于真心实意喜欢读书的人,我可能会购买相同的书籍相赠,但必须真读,真学,检验的办法通常是交流读书心得。也因书缘结识了不少朋友,这是我儿时的一大快事。

 

 

上中学时,离家较远,每天步行单程近四公里。遇到雨雪猛烈的天气不能回家时,常常和同学挤在二十多人的通铺里。冬夜北风呼啸,窗户御寒的草帘子哪里能挡得住寒风的暴戾?于是几个人挤得紧紧的,尽量少喝水,做到不起夜,生怕动一动冷风挤进来。夏天,蚊虫叮咬,酷热、闷热难耐,但又担心浪费时间,所以站在房檐下借着昏暗的路灯读书成为雨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隆冬大雪,有时走在路上,疾风将撑着的伞吹成了“莲花”,行路艰难虽不可与李太白《蜀道难》中描写的凶险相比,但步履艰难、亦步亦趋的困境也是令人发怵的。即使那样,也因为心中珍藏的理想而没有太多的抱怨。这时候,我经常是反反复复背诵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用行动鼓励自己;咏诵《送天台陈庭学序》中的“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来激励自己;默读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中“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来勉励自己。

那时,农村常常晚上停电,没有办法,只好用煤油灯或者蜡烛学习。每到深夜,母亲往往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早睡,担心我翌日上学迟到,更担心我的身体,但我一边搪塞母亲,一边依然故我,我相信“凯旋在子夜”!第二天起床,站在镜子前,常常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但我痴心不改。我知道要改变命运,最重要的要靠自己。不说为了可怜的父母,就是为了自己,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啊。

 

 

到了大学,为了节省开支买书,我在生活上非常节俭,大学同窗赠我“卤面大王”的美称(这是善意的嘲讽又实至名归的称谓。因为卤面便宜又好吃,一大碗最多只需要三毛钱,既经济又实惠,还节约时间,所以成为我当时饮食上最理想的选择。今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恐怕是难以想象的,我以为给孩子们多讲一点历史是有好处的,知往鉴来,有助于继往开来)。当然,我继续坚持用行动欣然接受。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明白我主要是不愿意花费父母兀兀穷年赚来的一点点血汗收入才这样做的。

那时,同学之间的经济状况基本上属于半斤八两,所以经常以“五十步笑百步”来互相取乐。我们的友谊在这样简朴的生活中确像常青树一样郁郁葱葱,至今保持者经常往来,对峥嵘岁月的温暖回忆成为我们交流的主题,也在看似不经意间给孩子们传递着正能量。

一想到我每次从省城赶回家,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从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包袱中一层层打开后,细心数着,生怕一不小心丢掉钱的那份谨慎、紧张的神态,还有拿出来的褶皱的、汗渍斑斑的毛票的时候,我禁不住感动中热泪盈眶。一介书生的我,虽不能为父母过多的分忧,但至少可以在衣食上尽量节俭。后来才知道,我的胃病是那时营养不良落下的病根。

记得当时,学校旁边就是闻名古城的西安的“龙须沟”,少有人去。冬天阴冷臭气瘦硬,春季地气上升恶臭弥漫,夏天葱茏臭味茁壮,秋天潮湿霉味从容。但是,我常常在周末手捧书卷,在上风头读书,既避免了“追腥逐臭”,又得到了安静专心。《培根论人生》、《蒙田散文选》、《马克思传》、《萨特传》、《诺贝尔传》、《忏悔录》、《十日谈》、《沉思录》、《泰戈尔诗选》、《唐宋诗词选》、《燕山夜话》、《创业史》、《冰心散文选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大学人录》以及五角丛书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在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下读完的;通过阅读更理解了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沈从文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了解了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夏丏尊、胡适、蒋梦麟、罗家伦、傅斯年、陈寅恪、冯友兰、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费孝通、翦伯赞、朱自清等教育大师和学术泰斗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贡献,特别是他们光焰绵长的学人气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果戈里、契诃夫、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洞察文学中的人学魅力;在《丘吉尔传》《夏尔.戴高乐传》《富兰克林.罗斯福传》、《改变世界的领袖们》中,看到了政治人物对于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所发挥的作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维在日积月累的思辨中逐渐形成。

也是在那时,为了节省开销,我摘抄了厚厚的八本书摘。这个好习惯一经养成,真是受益不浅。直到现在,我仍然保持着读书摘要或者随时写下心得的习惯。至于饮食衣着,合体合身、符合身份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一位痴友曾开玩笑说我有点现代“苦行僧”的味道,不合时宜,我报之一笑,自己觉得充实、开心最好。

我常常怀念我的母校。在西安,她在人们心目中充其量只算得上三流大学,论实力,论排名,论名师,几乎乏善可陈,甚至当我第一次踏进校门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她是一座不景气的工厂:因为隔了两个多月的暑假,荒草遍地;因为正在基建,堆土成山;因为生源多在农村,乡土气息很浓。但是,正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生中最善良、最朴实、最平和、最真诚、最严格的老师。他们的认真,敬业,自律,好学,亲力亲为,榜样示范,特别是对学生视如己出般的爱护、呵护,让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的学子有一种家的感觉。我们与年轻的老师情同手足、姐妹,与年纪稍大的老师义为父子、母女。后来,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伟岸起来,成为我的精神灯塔,成为我向往的第二个“西南联大”。她馈赠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学会独立,忠诚守信,律己宽人,艰苦奋斗,永远向上,追求至善至美。正因为母校赐予我的精神力量,才有了我十年间在四所大学读书的经历,那些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永远激励着我继续在以后的职业之路上求索。

 

 

工作以后,我更加努力,以自己的勤奋、真诚和上进赢得了家长、同事和孩子们的信任、尊重与爱戴。但是,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能与时俱进也显得与这个飞旋、繁华又令人不免眼花缭乱的时代有时格格不入。如果认为我是桃花源中人或者不食人间烟火,过于清高,那也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我一直没有停止对专业前沿知识的关注与学习,没有放松对自己教育理想的追求。反而,我一直在用行动宣传一种近似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理念,我渴望卢梭、洛克、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大师们对教育的那份执着能够光照我们,让我们尽量远离尘嚣,让教育返璞归真;让我们保持一份宁静与平和,在教育希望的田野上用热情、激情、亲情酿制的琼浆,灌溉苗圃,帮助孩子们获得心灵的滋养,成为一个身心康健,人格健全,有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求索精神,会合作,敢担当,有修养,充满活力,于己有成,于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闲情,美味,雅趣,怡心,启智,明理,壮志,有为。它让我让我在流金岁月中更懂得“拥书自雄”的理趣:豁然、顿悟,豁达、性情,睿智、明理,广博、厚重,深刻、邃密,幽远、雅致,风趣、诙谐,活跃、庄重,洞察、思辨,独立、合作,思考、践行,这些词之所以根植在内心,是长期阅读回馈的无价之宝。尤其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天道酬忠的快乐,更体会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乃是一种更大的满足、富有和幸福。

我至今能够非常熟练地背诵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刘开的《问说》;我至今坚持每天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读书,如果有一天实在太忙,我一定会在后边补上来,决不食言。阅读馈赠我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具有风骨、百折不回、堂堂正正的人,扶助我在切身体会中,懂得信仰、信念、信心在成长之路上保驾护航的力量,也使我懂得坚守、坚韧、坚持,执信、执着、执行,是迈向出彩人生的通衢大道。

坚持阅读的好习惯,成就一生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三——三十日

推荐文章

文章概述

详细介绍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3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校长—史建奎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