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颖民
【时间】2011年05月14日
【嘉宾】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颖民
【主持人】记者
自1888年诞生的格致书院沿革下来,“华附”历经百年砥砺,百年沉淀,成为了广东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优质品牌,成为了一所享誉海内外的名校。对于“华附”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每个人的解读可能都不尽相同。
在广东的老百姓心目中,她就是中学里的“北大、清华”;在骄傲的高分学生心目中,她就是一个必须要攻克的“高地”;每年的中考结束后,她就是初中毕业班老师们用以衡量教学成绩是否优秀的标杆;每年的高考结束后,无论这所学校有没有状元,她必然是“状元”话题的中心;当然,在同行中,除了羡慕这所学校的优质生源,更多的是,自觉又或者不自觉的去以自己的办学成绩去和这所学校比较。
自1888年诞生的格致书院沿革下来,“华附”历经百年砥砺,百年积淀,成为了广东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优质品牌,成为了一所享誉海内外的名校。
120年历史的“华附”星光熠熠,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岭南画派开创人高剑父,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邓锡铭、姜伯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岑可法,中国革命先驱熊锐、廖承志、谭天度……1978年恢复高考后至现在,“华附”高考本科率平均达到98%以上,其中考取重点大学的占85%左右,广东高考状元和单科第一名大部分是该校学生,更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在省市、国家及国际的学科竞赛中获奖。
“华附”的殊荣,自不必谈,而“华附”之于广东基础教育的影响,我们却不能不梳理,唯有此,才可以让这面“旗帜”体现她的应有之义。
“华附的旗帜性在于,她在各个历史发展转型期都不拘于时,不拘于世,与时俱进又敢于超越时代”。现任校长吴颖民,1978年任教“华附”至今30余年,1984年任副校长,1996年接任校长,是“华附”历史上在校领导岗位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不拔白旗插红旗”,旧社会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转化为 “附中”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不盲从“大跃进”运动,扎扎实实的搞教学,1959年高考一举夺取全省第一,并从此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记者】:我们现在谈到“华附”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更多的是从1978年恢复高考后谈起,那么之前的情况是怎样?
【吴颖民】:学校真正被称为“华附”实际上是在1952 年,当时由中山大学附中、岭南大学附中、华南联大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四所中学合并成华南师院附中。
1952年以后,主要是由黄杏文、王屏山等一批校长组成一个管理群体,当时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为共和国培养人才”的口号。其时,教育界“唯成分论”盛行,要把一些成分不好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聪明而富有胆量的王校长提出“不拔白旗插红旗”的观点,努力改造旧社会知识分子,让他们在新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改变思想观念。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转化为 “附中”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这个做法迅速引起了一些有同样背景的中学效仿,为解放后的广东教师队伍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1958年大跃进时期, 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政治口号下,大跃进、大炼钢铁、兴修水利等一次次以政治为服务目的的运动充斥着教育界,不少学校放弃教学参加运动,但“华附”不盲从,王校长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扎扎实实的搞教学。在尽量减少各种外来因素对教学的干扰情况下,坚持搞好文化课教学。这使得华附在1959年高考一举夺取全省第一,并从此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华附一跃成为全国一流中学。
提倡学生要做工作学习的主人,文革以后,全省第一个恢复学生会、共青团活动;提倡用“创新”精神发展教育,学校在全国率先实行“按程度分层次”的教学; 1987年华附就已经成立了奥数班,并在当年取得了第一面国际奥数铜牌。
【记者】:1978年恢复高考后,你来到 “华附”工作,这个时期,对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吴颖民】: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迎来思想解放的春天,开始正确看待文革前的教育。基于之前把教育界 “十七年” (指1949年至1958年)的历史说成是“被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之说法,国家提出要正确看待“过去17年”。
1978年,王屏山校长重新回华附做校长。王校长提出了“继承‘过去17年’好的,抛弃‘过去17年’不好的”的口号,首先是继承过去重视思想工作的传统,提倡学生要做工作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华附”是文革后全省第一个恢复学生会、共青团活动的。
其次,提倡用“创新”精神发展教育。当时,我们发现,在学生特长发展、视野拓展方面,学校的措施是很缺乏的,于是我们采取相关措施补充这方面的教育,王校长提出“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口号。学校设置了选修课,开展了小论文、小发明等活动,学校在全国率先实行“按程度分层次”的教学,当时,“华附”跟北京景山学校、华东师大二附中、南京师大附中等全国8所重点中学召开了联盟大会,提出了“因材施教,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特长”的观点。
80年代初,王校长从美国考察回来后,介绍了美国学校“学生选老师”的做法,比如:学生英语水平较高的,就选择高要求老师的课;若数学不够好,则选择低要求的老师教课;学年结束,根据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意见作适当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今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质上是一样的。
80年代中后期,华附就开始有学科竞赛、尖子培养,1987年华附就已经成立了奥数班,并在当年取得了第一面国际奥数铜牌。
现在看来,这些都很普通,但在当时,“华附”的这些办学理念和取得的成果与其它学校相比,就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也证明了“华附”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觉悟早、起步早。
上午上课、下午自习;针对以往教育的“功利性”、“短视性”,提出了“完整的现代教育”理论;1999,每个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现代化教学手段“武装到了牙齿”。
【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上 “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越刮越猛,其实,“华附”在高考方面早已声名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华附”又是如何应对高考压力的?
【吴颖民】: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学生学习的个人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各个学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华附”在坚持以“以课程和课堂为中心”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轻负担、高质量”的口号。我们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大科目改起,把课时数量减下来,缩短上课时间,减少了课时、作业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这种做法在广东乃至全国的中学里面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96年,我接任校长一职后,针对以往教育的“功利性”、“短视性”,我提出了“完整的现代教育”理念,“完整”是一个立体的概念,这有别于“全面”,“全面”只是一个平面概念。我认为,初一到高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一个完整的中学教育体系,我们需要从理念、课程、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理念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中学只是整个教育链条中承上启下的阶段,只是其中一道生产“半成品”或“准产品”的加工工序,属于人的潜能开发中的初期挖掘阶段。那么,培养出来的人不能仅会考试,更要懂得如何做人,学习上要可持续性发展。现在很多在高中时期的优秀学生上了大学以后都只想着享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小学的学习让学生感到太痛苦了,这样的现象是对现在中国中学教育追求短期功利目标的报复。
在教学层面,注重方法、技术、信息化手段,建设有现代化意识的师资力量。“华附”在全国来说,是较早实现信息化突破的。1999年建成ATM校园,也在那个时候,全校每个老师实现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互联网通到教师办公室和每个教室。
课程方面,在90年代下半期,“华附”就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指向出发,积极建设学校必修和选修的课程体系。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建立起“数学自然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体育与艺术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体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状况自主选择。
2000年开始系统的提出“优质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策略,这些都是继承了王屏山的教育思想。
【记者】:在120周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您提到学校新时期的发展策略是“优质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请问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吴颖民】:谈到这个问题,要说明一下,今天“华附”的教育理念和观点,很多好的做法,像“优质化”、“特色化”,这些在王屏山校长任职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我们2000年开始系统的提出这些发展策略。
“优质化”就是要以新的质量观看待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要有自己的质量观,要以质立校,不断提升和优化办学质量。
“特色化”,就是要在课程、教学管理、师资等方面相比于其他学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亮点。学生的自主学习、领袖才能培养、社会实践课程等都是华附的特色。
“集团化”,主要是学校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民办学校。通过参与、扶持民办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享用到“华附”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外,可以很好的培训师资队伍,通过互换、进修的方式对年轻教师进行培养、锻炼。
“国际化”,主要是与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合作,让老师、学生能够走出国门看世界,开阔视野;把国外好的资源引进华附,让孩子在国内就能够享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现代化”,现在大家都在讲教育现代化,我认为“现代化”包括观念、课程、教学、管理和条件多方面的现代化,即是学生、教师、硬件、软件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与最先进教育差距的过程。
“华附”集中了省内优秀生源,我们理应把这些学生培养好,为国家输送高端人才、好苗子,培养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
【记者】:“华附”提出要培养领袖型人才,如何定义领袖型人才?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不是寻求一种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的突破,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质?
【吴颖民】:“华附”提出培养领袖人才,基于生源、教学、社会三方面的背景。
在生源方面,华附的学生是集中了省内优秀生源。那么,对于这样一群高智商、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我们理应把这些学生培养好,为国家输送高端人才、好苗子,培养领袖人才。这里所说的领袖人才不是狭义的理解为当官的才是领袖人才,而是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头人。
在教学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应平衡发展,这个也符合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既会考试,同时要对新事物敏感;培养的学生意志要坚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适应。学生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自己的个性特长,这样的学生以后就业就不会难。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难,没有自己的长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你跟人家都一个样,你就没有竞争力了;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成为领袖人才,“学农”活动是我们华附的一个特色活动,通过学农活动可以培养百姓情怀。
在“华附”读书,最出彩的不是高考出状元,而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去年的校庆晚会,学生把《北京欢迎你》改编成《华附欢迎你》,讲的都是他们在附中生活最难忘的东西,有一句话是“华师附中最牛逼!”我们建议他们改一改,他们坚持不改,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既有自主能力和自豪感,同时也有使命感。
那么,“培养领袖型人才”的正式提出是在2004年,想法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我们一直在酝酿,当初不想张扬,没有公开的讲出来。后来,2004年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要我作一个“培养领袖型人才”的报告,我们才明确提出来了。社会上对中学阶段培养领袖型人才有很多争论,其实是因为他们对我们所定义的领袖人才的误解,我们所说的领袖型人才,实质上指的是领军人才。培养学生在一个群体里能够自然而然的成为领头人,比如乐队的指挥人、团队的带头人。
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对华附的高期望值。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百年树人,就是要求我们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能像做小生意一样,追求短期的利益。
【记者】:这么多年来,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华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压力是否非常大?
【吴颖民】:“不同学校的校长有不同的压力”。社会对华附的期望值很高,要求“华附”完美,要求“华附”出最好的成果,这无可厚非,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对华附的高期望值。
校长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要求,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平衡,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社会的的期望值甚至有冲突。譬如,我认为,教育不能只追求高显示度指标,但不用社会普遍认同的升学率之类的指标怎样能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理解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所以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政府、资源和社会舆论三方面的支持。
在资源方面,有些校长谈到资源的问题,认为生源不好,办学条件不好,师资欠佳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我想,不可能社会都满足你的要求,作为一校之长,你就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拓展你的空间,有些资源可以通过争取得到的,那么就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创造,去开发新的领域,而不能坐享其成。好条件都不是现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可以把握的范围里,学会盘活,学会创造。
又譬如社会舆论方面,认为华附理应年年出状元,哪年没出状元就认为很不正常。我认为单纯追求出状元,是一种片面的质量观,我们认为一届毕业生里面,出个把状元很正常,不出状元也很正常。即便社会不宽容你,我们也要接受。我们既不反驳,也不抱怨,同时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学校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为学生成才成功服务,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分数,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百年树人,就是要告诉我们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能像做小生意一样,追求短期的利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