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一个教师懂专业 一所学校正气、悲善

专访:福州一中 李迅

一个教师,一是要懂专业,一是要懂学生。但如何让老师义无反顾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在学校的点点滴滴细微管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正气、悲善、追求应成为一所学校的主流。教师与学生不同的发展离不开这所学校的精神支柱。

一个教师懂专业 一所学校正气、悲善

【时间】2013年12月15日

【嘉宾】福州一中李迅

【主持人】记者

专访福州一中校长李迅

 

【中国校长网】您当过老师,而且现在还在教学一线,这种师生心灵交流的感觉,定然是深入心底的。我也当过老师,直到今天,我教的一些学生,还是将我视作精神导师,这是我终生感到幸福的事情。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精神人格的提升。你们教师之所以不讲报酬而又“不亦乐乎”地为学生工作着,不是学校领导要求他们必须去这样做,而是他们主动要去这样做的,而且在做的时候有一种喜乐与快感。一个教师之所以在学校里感到快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与学生在一起,缔结了深厚的师生友情,且可以看到学生的发展,甚至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喜景象,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李  迅】一个教师,一是要懂专业,一是要懂学生。但如何让老师义无反顾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在学校的点点滴滴细微管理中体现。

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们学校有一大批教师,包括年轻教师在内,不计个人得失,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和兴趣爱好者,不亦乐乎地活动着。这些学生在读大学或工作后,常常会回来看望这些老师,老师们在这时都会感到一种职业的快乐。教育的工作是一种心灵之间的交流。当你全身心奉献给孩子们后,这些成长期中的孩子会一辈子记得这份情。这类例子我自己也有很多体会。所以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中学老师,真好!

【李  迅】一个老师和他的学生同欢喜共悲伤,共同为某一个困惑而寝食难安,方是为师之道。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遗憾的是,教育方式似乎是一成不变。我常常在想,一所名校的辉煌可能会掩饰校长的弱智,一群优秀的学生可能会遮盖教师的不足。所以我很欣赏“发展就是硬道理”。

【中国校长网】这个教师与那个教师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差别并不太大,可是,经过若干年后,有的成了名师,有的还是一个教书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一直在发展,后者却是在原地徘徊复徘徊。其实,这两个教师都有成为名师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发展还是不发展的问题。

【李  迅】一个教师发展与不发展的因素很多。就像学生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是学理科的,但他又特别喜欢艺术;有的孩子是学文科的,但他又很爱好体育。他们把很多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些方面。表面上看,他们的学业成绩可能平平,但是,他们很快乐。同样的,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成为所谓的学科名师,但他如果能认真上好每堂课,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即使他的业余生活是在钓鱼中或是在登山运动中度过,但他对生活的乐观、对人生的追求也同样能感染每一个孩子。

【中国校长网】我们现在都在谈正面能量,正面能量与一个人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的情绪指数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快乐的教师,会将自己的快乐情绪带进课堂,带进生活,带进平时的活动中,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快乐情绪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由此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乐观。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潜在力量,也是积极人生的一种必备品质。一个乐观向上的教师,业务水平未必特别高,可是,他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李  迅】您说得对!一个教师的情感世界可能是通过专业展示,也可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体现。一个学校,教师群体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对学校学生的成长会形成一种有益的“场”的力量。教师可能来自省内,也可能来自省外,甚至国外;所学学科可能是师范类的,也可能是基础研究类的,或尖端方向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学校多彩斑斓的、影响到每个孩子的力量。

【中国校长网】身体的健康,需要很多不同的营养,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不能是单一的精神营养。教师群体的丰富多彩,才能酿造出不同的精神产品,让学生从中各取所需,并生成自身成长的生命能量                                  

【李  迅】也许只有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经常在课堂上挥洒汗水,才能知道“润物细无声”的内涵。

【中国校长网】是的,没有对学生的深切的了解,没有与他们心息相通的感情,是很难有这种“敏感”的。可见,迅速作出反应的背后,必然有其早在心里积淀下的某种精神元素。

【李  迅】所以,我认为在中学的教师和职员应该有一种敏锐性和迅捷力,这对于成长中的这些孩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学校发展到今天,应该有一种强大的引领力,我认为至少可以在这几个层面加以努力:一是这个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理念、追求、实践上;二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群体应该是同龄人中的精英,应该在社会起标杆作用,他们在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待人接物等修养方面都要做出表率,如古人说的“温良恭俭让”方面;三是这个学校的教师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是优秀的,无论是在专业还是在敬业上。

【中国校长网】敏锐性与迅捷力的形成,来自对孩子的真爱,来自平时的功夫;不然,就会快中出乱,快中出错。因为真爱与真功夫中,都有了“真”,都有了快速决定的内在能量。

【李  迅】一所学校的正气、悲善、追求应成为一所学校的主流。教师与学生不同的发展离不开这所学校的精神支柱。

【中国校长网】很欣赏您说的“悲善”,当是立身之要。大凡成就一番大事业者,都有“悲善”情怀;即使难成大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悲善”也是必需的要件。

【李  迅】最近,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在想“延安精神”,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全国数万生活优越的青年不辞千里投奔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延安。曾经有一位摄影记者本打算到延安拍摄十天后就回城市。他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赤化,但一周后,他竟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他应该是在延安看到了一种力量,我以为就是“悲善”,让他感到这里是天堂。虽然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似乎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他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并未能有效唤醒这种精神。我希望在我的学校营造一种氛围,让这里的人们感受到这种力量。

【中国校长网】“悲善”二字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后,就不会太多安逸于自己的享乐,而是关注那些处于困窘状态的人们,并且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为什么有“慈悲”这个词呢?因为悲与慈的联结,才可以升华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而善同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善良的老师,可以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善良的学生;一个不善良的教师,也有可能将他的不善之念传递给学生。《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看来,为善不但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古人之所以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是很有道理的。

【李  迅】您说得好:人是生而平等的!有教无类更需要当代的教育者去践行。现在的社会分化越来越大,生活在边远偏僻山区的孩子和城市里保障线下的孩子,他们不可能像城里那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一样,睁大眼睛,体验观察社会,参加各类培训班,提高所谓的综合素质。而现在的选拔制度并未给这些孩子带来希望。想到这些,我的心情沉重。为教者倘若不为此做些努力,真是当代人的悲剧!我曾幻想,各所著名大学和各省著名高中应该要按照生活标准分类下达招生计划,给每个生活阶层的孩子带来希望。

【中国校长网】您的这个设想又一次令我感动!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曾经在农村干过十年农活,真的是苦不堪言,当时多么想当一个民办教师啊!可是,那只是一种幻想。直到1978年,才有权利参加高考,考分非常高,比我少了不少分的考生上了山东大学,而我却因所谓的“政审”问题连一般专科都不被录取,后来还是因为补招才进了济宁师专。所以,对于生活于底层的老百姓,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悲悯心。当您说到“按照生活标准分类下达招生计划”时,我真是对您敬意有加了。现在,我的条件变了,家境也好了,可是,过去的那种穷困潦倒的景况却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现在的悲剧是,我考学的那个年代,农村很多考生可以考进名牌大学,上北大清华者也并不少;可是,现在却愈来愈少了。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大力倡导均衡教育的今天,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每况愈下的趋势。在这种悲剧不断演绎的时候,如果有更多像您这样的校长该多好啊!

分享到:

姓名:李迅

所属学校:福州一中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