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用创新激活生命

专访: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 赵福庆

什么是经验?加缪认为,只有自身经历的才能称之为经验。从这个层面上说,经验是重要的。在办学过程中,山东省莱州双语学校赵福庆校长有成与败、苦与甜,而点点滴滴的经验与教训的积累,无不与他的生命经历相维系。这样的经验,显然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是,他并没有停留在这种经验层面,而是从经验中提升出了自己的思想,且让这种理论时时光照学校的教育实践,从而具有了特别的指导意义与价值。所以,才有了赵福庆可以谈经验又可以讲理论的从容与自然,特别是双语学校稳步前行而又不断飞跃的发展。

用创新激活生命

【时间】2009-10-21

【嘉宾】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赵福庆

【主持人】记者

莱州双语学校发展动因探寻

【校长简介】赵福庆,山东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校长,山东省教育学会理事,烟台市小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山东省人民政府督学。荣获山东省十大创新校长,烟台市拔尖人才,烟台市十大杰出教育人才,烟台市、莱州市十杰校长等称号。

 

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双轮驱动

一、因时而化
【赵福庆】对学校管理而言,管理效能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因而,提高管理效能是每一位校长必须解决的课题。十多年来,我们的管理思想一直是随着学校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曾提出过“学校管理要因时而化”的理念,即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管理的思想与措施也随之而变化。就拿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来说,建校初期,我们主要在研究教师个体评价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围绕教师德、能、勤、绩,每年都进行一定的修改,在一个时期内,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个体发展曾产生了。
很大的引领作用。但个体评价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在部分教师中出现了 “只管个人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与当前创新型社会所需的合作精神相悖,阻碍了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和学校团队合力的形成。因而,2005年开始,我们把评价改革的关注点从个体转向团队,并正式提出了“捆绑式评价”的理念,也就是在评价一个教师时,必须把个人成绩和集体成绩结合在一起进行。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能,并使我们越发认识到:任何制度的建设、政策的实行都必须因时而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管理达到 “提高效率”“激发生命自觉”和“符合教育规律”的目标。
【中国校长网】你们在评价方面的转向,正合了“世易时移,变法亦矣”的古训。不过,你们办学之初重在个体评价对教师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的优秀教师就是在这种激励下脱颖而出的,而且由此激活了另外一些向上求索的教师的奋争精神。不过,不能忘记孔子的“忠道”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优秀教师还应当有着更加神圣的历史担当,即自己发展了,还要帮助别人发展起来。你们2005年之后的“捆绑式评价”,就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助人的契机。如此评价会使优秀教师在自己发展的时候,同时让自己所处的团队发展起来,甚至关注全校教师的发展。这种助人看起来纯然属于付出,其实不然,助人者人恒助之。而这种助,甚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助。因为助人者的品格在助人中自然地提升,助人者则有了必须奋发向上的自觉追求。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发展的态势。其实,无论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进行教学改革,要想做到极致,都离不开修身做人。如果只顾自己,而不管其他人的发展,即使一时优秀,最终也会因“高处不胜寒”而从高处跌落下来。所以说,转向后的评价,有力地聚合了分散的力量,更聚合了各自为政的思想。“人心齐,泰山移。”合力一旦形成,学校的发展就有了持久的动力。
二、遵守规则
【赵福庆】制度建设创新是学校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05年开始,我们正式提出了“游戏规则式”的制度建设。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些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游戏规则不是领导制定,而是由大家共同开发,由游戏的参与者共同制定。它以共同信念为核心,包含兼顾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同价值取向。开发游戏规则解决了“谁执行谁制定,谁就要买单”的问题。
我们将学校的管理思想定位在“人人都是校长,人人都是管理者”上,在启动“游戏规则”制度建设开发计划之后,学校让各个中层部门组织教职工,对已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删繁就简,由粗到精地进行修订,进行制度的完善与重建。于是,各中层部门围绕以前由学校领导编写的《双语学校创新管理指南》,挑选出与本部门有密切联系的部分,集思广益进行了修改完善。修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游戏规则的开发过程,更是一种民主化的过程。
【中国校长网】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管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要想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就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即师生心理认同甚至是主动维护的过程。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尽管制度“健全”,可是,由于在执行环节出现问题,制度竟成了一个摆设。而你们的“游戏规则”是“谁执行谁制定”,所以,“买单”者自然就有了心理的认同,甚至是在心里扎了根。而且这种内化不是在制度制定之后,而是在制定之前就开始了。于是,师生执行的时候,就没有了心理的阻隔。不过,即使师生参与了制度的制定,也还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甚至有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制定的某些制度并不合理。即使如此,师生也大都能心甘情愿地摘食自种的“苦果”,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当然,随后也就有了您所说的修改,进而使制度趋于完善。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又更加认同了这个制度,也就更加自觉地执行这个制度。这样的制度文化,就有了权威性,有了“不令而行”的执行力。
三、人本情怀
【赵福庆】多年的管理经验还让我意识到:“作为校长,必须具备透视教育事件的能力。”管理的弊端往往通过教育事件折射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透视这些教育现象。在透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点、线、面”的管理模式,即“关注一点”、“理顺一线”、“兼顾全面”。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学校的科学管理。
比如,我校的2号餐厅曾在教师领饭的窗口贴了这样一则提示:“领饭的教师不带饭卡一律不给饭菜!”这则提示贴在很醒目的位置,它背后隐含的非人本思想引起了我的不安。所以,在学校领导班子例会上,我向大家出示了这则提示,并谈了我的认识:“一个细节就是管理的一个点,如果管理者忽略了管理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点,我们的管理就可能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后果。”这则案例引发了大家对细节管理的深刻反思,饭厅里原来冰冷的提示后来变成了温馨的“小贴士”:“老师,为了您能及时吃上饭菜,请您勿忘携带饭卡。”换一种说法就是换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就是换一种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不仅需要我们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还要对一个阶段内的工作做科学的程序安排。比如2006年,学校曾计划为每位教师购置比较先进的微机,经过多方考察,学校决定购买一台美观耐用的台式电脑。但这个决定却引来了一片反对声。很多教师直言:“台式电脑太不方便了,从长远与实用的角度看,还是买‘笔记本’方便。”我觉得老师们说得很有道理。我想,如果我们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先广泛征求教师们的意见,然后领导再研究、考察,肯定不会走这样的弯路。管理只有沿着一条科学的路线走,才会不犯或少犯错误。
在关注点与线的基础上,学校管理还要兼顾全面。有一段时间,为了双语的可持续发展,我想查阅几所名校的后续发展情况,从中借鉴一些管理经验。然而,却发现一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学校,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估计这些学校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全面协调发展。这让我想到了“滚雪球”现象:一个小小的雪球,不管怎么滚,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滚动时,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使之均衡发展,如果忽略了任何一面,都会功亏一篑。“点、线、面”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中国校长网】教师领饭窗口一则“提示”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是您的人本情怀。如果是一位人治型的校长,即使天天看到“提示”,照样会充耳不闻,更不会反思和更换“提示”内容。诚然,这只是管理上的一个小小的点,可是,有的时候,细节是可以决定成败的。因为这些小之又小的点,都与教师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直抵教师感情最为敏感的部位。即使无意为之,也会伤害到教师的尊严。于是,老师们就会对校长滋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与学习。
“电脑风波”的关键不是领导与教师在买电脑问题上意见相左,而是这个“风波”之后校长的反思与自责。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以后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甚至认为教师所提意见纯系无事生非。如果校长心有教师,即使某个问题处理不好,老师也大多能够体谅。特别是在校长遵从了教师正确的意见之后,很快就会得到老师们的尊敬与拥戴。所以说,校长的“话语权”的根基在于对老师的尊重与真爱。
显赫一时的学校几年后销声匿迹并非个案,人们对此大多熟视无睹。可是,您却居安思危,从中思考很多问题,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所以,双语学校不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越来越有名,不但出了您这位首届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校长,而且今年一次性出了两位齐鲁名师人选与一位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
点、线、面管理模式的应运而生,不只是一种管理艺术,其背后还有您的责任感与人文情怀。没有后者,即使再有艺术性,学校管理也依然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
四、民主开放
【赵福庆】学校管理不是一种封闭式管理,而是一种开放式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是开放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家长委员会”和“网络沟通平台”是我们实行民主监督和开放办学的两个重要载体。
我们将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责任定位在了六个方面,即参与学校管理,督查学校工作,宣传学校理念,沟通家校联系,提供教育资源,交流育子经验。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有一位姓魏的石材厂老板,孩子魏磊在我校上学。他对双语素质教育的理念甚为赞赏,经常邀请师生们去他那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听他讲自己的创业史,讲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魏磊的父亲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成功背后的坎坷,让他们体会生活中的艰辛。
为扩大办学影响,增强双向互动, 2006年10月6日,学校又开辟了新的交流平台——双语网络留言板,并开辟了“家长心声”、“教师心声”、“学生心声”三个通道。网络一开通,家长们和师生的积极性很高,留言板天天爆满。学校安排了一位专门的信息员,负责管理平台,梳理信息,将整理好的信息送达有关部门,并协助各部门进行反馈回复。这一举措,强化了家长、社会参与评价学校的力度。同时,我们通过这一平台,从社会上广泛收集意见,借以改进学校的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彼德尼·鲍斯公司的主管如此描述公司的变化:“我们改变了以前不敢正视自己弱点的坏习惯,以前,当我们掀开石头看到下面的龌龊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把石头放下。但现在不行了,我们必须掀开石头,并把这些龌龊的东西处理干净,尽管这可能会使我们感到非常恶心。”作为一所创新学校,我们必须有大胆改革、创新前行的能力,也必须有掀开石头、正视缺点、改正错误的勇气!
【中国校长网】封闭式管理也许可以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可是,它却很难让学生拥有走向更多大范围的眼界与胸襟。你们的开放式管理则不然,不但使学生汲取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多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这些,恰恰是对其未来学习以及走向社会生成效用。尽管这种效用当下大多还处于“潜伏”状态,可是,它却可以在学生的心里“发酵”,然后酝酿成巨大的能量。
家长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不但可以使学校及时地了解孩子学校之外的情况,还可以与他们形成教育合力,较快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与家长联手开发学生的优长,就能够使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大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因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家长关注学校教育就成了分内之事。由于家长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可以听到各种对学校褒贬不一的评价。当学校获得“第一手资料”之后,就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有些问题是学校解决不了的,可是,有些“神通广大”的家长破解这些问题却是举手之劳。他们在游刃有余于问题的解决且得到学校肯定之后,还会生成愉悦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网络留言板”未必直面其人,却可以即时阅读其文,从而迅速地收录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管理成功的一个秘诀就是疏通,正如大禹治水一样,疏才能将水变害为利。意见如水一样,是堵不住的。你堵住老师的口,堵不住老师的心;你在学校里堵住老师的口,你在校外堵不住;你在人多的场合堵得住,你在私下里堵不住。而且往往是越堵意见越大,甚至可以积成怨恨,造成化解不开的矛盾。而“网络留言板”可以让大家心之所想,即可以诉之于文,大家可留真名实姓,也可以披着“马甲”“走马上任”。所以,留言板上有表扬,也有批评。你们专门安排的“信息员”则及时传输信息且又即时反馈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意见。于是,“水”顺势而流,就有了“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状态。批评意见少了,建设性意见多了,私下扯闲事的少了,关注学校发展的多了。积极向上的氛围自然形成,学校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让每一个教师都找到发展的“角色”

一、自主发展
【赵福庆】教师是学校第一生产力,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教师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从建校至今,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师自主发展文化的构建,并不断为教师群体发展和个性张扬搭建广阔的平台。基于此,2006年,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志愿者协会”,并鼓励教师自愿组织“班主任协会”和各类沙龙,这些学习共同体不仅实现了教师间知识上的取长补短,思想上的相互碰撞,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储蓄情感,相互反省求真,相互激励和促进,意识到生活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非一个角斗场,不是非强即弱,同事之间非胜即败,而要互惠互利,利人利己。这种双赢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种团体的成功,这远远高于个人的成功,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校长网】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的动力在于自愿自主,你们的“教师专业发展志愿者协会”,就为教师自愿自主发展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们不但共同发展,而且也“储蓄情感”。而要想让合作产生巨大的张力,就不能单在教学层面合作,更要在思想情感上形成合力。不然,所谓合作就会貌合神离。只有情感增效,合作才能事半功倍。而情感的融通,还可以生成和谐的人际场,从而使教师步入优质的生命环境之中。
合作并不排拒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但竞争并非你死我活的弱肉强食,而是你进我也进的合作共赢。而且,共赢思想之中,还有高尚的因素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合作共赢也是在提升教师的道德指数。而这一点,对于教师本人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学生,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生命道德
【赵福庆】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道德指数的高低对学生生命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2006年3月,在山东省“十一五”新道德实验与研究课题论证上,我们正式提出了“生命道德”的理念,开始尝试从生命发展的高度去研究道德教育。这与以前的常规道德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常规道德主要强调外控而不是内化,而生命道德是基于生命的需要建立每个生命个体的道德价值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带给我们更多的研究机会和收获的喜悦。站在育人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培养手段,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识的大厦必须由健康的道德作支撑,才可能巍然屹立,正如但丁所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远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要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道德需求,教师首先要进行生命道德的体验,建立属于教师自己的生命道德健康指标体系。目前,我们正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同时推进“生命道德”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研究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国校长网】欣赏您所说的“生命道德”。我有一个讲座题目就是“教师道德指数与人生幸福”。我们也许有着很多相同的想法。我觉得,提升教师道德指数,是与提升教师幸福指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应当赋予“幸福”特殊的内涵,既应当具有高尚情结,又具有持久性的快乐,甚至是一生的愉悦。不然,就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为此,就要关注教师当下的生命状态,特别是关注其生命发展的走势;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道德,泯灭教师当下与未来的幸福,也不是扼杀其生命的成长。可见,“生命道德”首先要让教师变得崇高。爱因斯坦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这当是“生命道德”的第一要义。但还不能止于此,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充溢于心中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即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一直快乐地感受到自身在成长,甚至是不断的生命飞跃。这样的“生命道德”,就会为教师成长积蓄一笔幸福指数,即使退休了,甚至老了,也还能拥有孔子那样“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幸福感。
三、幸福指数
【赵福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全国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我们学校现在正在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幸福感,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我们认为,起码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那就是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我们学校滕玉玲老师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记得刚进双语的时候,和亲戚朋友说起学校的事情,我总是说“俺单位”。一遍遍地说,其实也就是在别人和自己心目中强化这么一个观点:双语就是我工作的一个单位。
后来,再说起一些话题的时候,我发觉在不经意间,自己的称呼变成了“俺学校”。难道“单位”和“学校”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吗?细想之下,就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称自己的工作场所为“单位”,但是,却不可以随便地称为“学校”。我是双语的教师啊,双语就是“俺学校”。这应该是区别于他人的不同之处吧?
今年暑假在家,逢人就介绍自己的学校,不是炫耀,而是因为我骄傲。开口闭口就是“俺家今年初中考试”、“俺家今年小学招生”。说得多了,自己竟也没有发觉称呼的变化。直到有一天,楼下一位大哥说:“双语都成了你家了?”蓦然惊觉:是呀,什么时候,“俺家”已成了我的口头禅,让我随时随地脱口而出?
从“单位”到“学校”,再到“家”,我感觉这不仅仅是称呼的不同,而是真实地反映了情感的成长历程。当心中充盈着喜欢、充溢着爱时,那种自然流露的、毫无修饰的才是个人内心最真的表达。当把自己真正地与学校融为一体的时候,才发觉原来这里是我的又一个家,是一个我为之奋斗、为之欣喜、为之自豪的“家”。
从“俺单位”到“俺学校”到“俺家”,这正是双语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到成就感的一种情感升华过程和对学校理念的一种内化。从“我与双语有缘”, 到“我是双语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双语”, 再到“我的生命与双语同在”,这是老师们在不同时期说的三句话,这三句话也正揭示了双语教师不断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心路历程。
【中国校长网】滕玉玲老师对学校称呼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学校在老师们心中分量的增值。当老师们将学校视作自己的家时,当然也就有了认同感与归属感,而且自然也就有了责任感。工作的时候,就少了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多了自觉、自愿、主动的因素;彼此之间也就少了隔离感,多了亲切感。这样,教育教学的高效也就自然生成。高效带来成功,成功成就教师。成就感又会激发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增强与学校之间的心灵维系。于是,“家”之于教师,也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工作状态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的幸福指数,大家孜孜以求的教师职业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
四、角色效应
【赵福庆】成就感是教师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对此,我们在教师发展研究中提出了“角色效应”的理念。即让每一个教师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在自己的优势方向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曾对老师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成为名师。如果你擅长科研,可以成为科研型名师;如果你擅长课堂教学,可以朝着课堂型名师的方向发展,如果你擅长管理,可以在管理上独树一帜,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特殊才能,就沿着这个优势方向发展,成为独特的自己。为了激发不同类型不同角色教师群体的活力,我们又运用“鲇鱼效应”。如果把双语的大多数教师比作“沙丁鱼”,那么双语的名师就是“鲇鱼”。比如2005年,到乡下支教一年的徐建华老师回到双语,同时交给我一本厚厚的2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看完之后,我深为感动,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均每天一两千字的教育写作已经成了建华老师呼吸的一种方式,而她的这种写作,是和她的阅读、思考和实践连在一起的。2007年3月,她撰写的专著《生命对话》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一名普通老师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这不仅在双语引起了轰动,在莱州教育界也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徐建华老师的成长给其他老师带来很大的震撼,并带动了一批致力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他们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体验着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幸福。
【中国校长网】生命本身就拥有巨大的潜能,只要予以开发,“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成为名师”。不过,开发还要因人而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校长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师扬长避短,为其所长创造更“长”的条件。优长得到发挥,成绩也就随之而来,成就感也就回荡于心中,从而产生超乎寻常的动力,然后向着更高的层面跃进。这就是您的“角色效应”理念产生的持久动力。很多教师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拥有了成功奋争、再成功再奋争的发展动向。于是,名师辈出,名校也就自然诞生了。
听您不止一次地谈过徐建华老师,我也与她进行过长时间的交流,真的为她而感动。下乡支教一年,竟然写了20多万字的文章!文中全然是真情的流动,因为她有特殊的感悟。如果没有下乡支教,没有与那里的教师、学生的心灵相通与真诚友谊,就不可能有这样动人的文字。无病呻吟的文字无论如何美,都不会感动人。只有亲身经历且产生特殊感悟才能让读者为之动容。徐建华老师给老师们带来震撼的同时,她自己也实现了生命的超越,也拥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幸福感。但是,她的感悟人生的文字如果得不到您的欣赏,就不可能被推荐出去,正式出版自然无从谈起。看来,千里马常有,没有伯乐慧眼识才,依然无用武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您不但识才,而且给了有才之士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这还给徐建华老师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有幸福。更重要的是,她这个“鲇鱼”的成功与幸福,搅动了水中的更多的“沙丁鱼”,他们从此跃跃欲试,也去追求那份期盼已久的幸福。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生命成长的“营养”

一、自我感知与生成
【赵福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自然就会辐射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从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生命教育的要义在于,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儿童充分张扬个性。所以,自2000年开始,我们通过“百项小明星”工程拉动多元性评价,给每个孩子一个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在不断探索中,我们的认识逐步深化,针对自然生命、智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生命组成,致力于更为科学的生命评价体系的建构。例如,初中部首先为学生建立了《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这后来也成为了双语每一名学生对自我生命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我的成长足迹》内容包含“我的家庭、我的形象、我的班级、我的老师、我的目标、我最喜欢的格言、新学年行动计划、我的爱好、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最得意的作品、本学年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书、我的荣誉、我的评价”等十几项内容,由学生自主对这一年中的成长足迹进行记录。在2004年的省创新工作现场会上,省厅领导张志勇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套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关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希望和信心,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感到了自身力量存在的价值。”同时,我们还通过对学生领导力潜能的挖掘与科技艺术的特色教育,促成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获得全面和谐、富有个性、自主生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校长网】学生生命成长的良好状态是主动且有自我感知的。你们的《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就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而且充分享受到了这种成长的快乐与喜悦。孩子的生命成长是需要激励的,通过持续记录自己的生命经历,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我激励且自我成长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大多不是在教师的外力下形成的,而是在自主自愿自觉的形态下自我构建的,所以,它有着被孩子乐于接纳且易于推行的特点。由于你们设计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孩子们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则可以惠及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挖掘学生领导力十分重要。正像其他潜能一样,孩子同样蕴藏着巨大的领导才能。只不过长期以来,被教师的越俎代庖悄然扼杀了而已。而孩子们的领导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之后,就会还给大人一个巨大的惊喜,甚至有的时候令老师们惊叹不已。同时,在培养孩子们领导力的过程中,他们的合作意识、宽容意识、奉献精神、领导才能等也会自然生成。这样,一旦走向社会,他们就会很快融入其中,较快地适应社会,较快地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是较快地取得成功。
二、人人做“官”与服务
【赵福庆】让每个孩子都有“官”做,这是我们学校着眼于培养学生领导力而提出的一种理念。2007年,我曾到英国学习考察了一段时间。一位英国校长在谈到学生的能力发展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英国教育实行的是走班制,在参观班级时,我有意识地询问班内的学生担当什么职务,结果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职务,或者是某课程的班长,或者是某社团的团长。可见,领导力的培养在英国教育中确实具有全体性。这让我想到了中国教育对领导力的培养。中国的班干部数量很少,仅占班级人数的20%左右,班干部成了少数几个人的专利。那么,如何将领导力的培养推向全体学生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扩大领导职数。从行政组织结构上,我认为班干部轮岗制对于扩大领导数量极为有效,所以从英国回来后我们就在全校进行推广。我在班主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组长、课代表和特长班的组织者等职务要统统纳入班干部的行列,班干部要轮流上岗,要“人人都是班干部”。这样,班干部就不再是少数的、固定的、教师任命的,而是面向全体的、轮换的、民主推选的。
同时,我们借鉴英国教育中学生团体、学习团体等组织方式,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某项实践活动组成社团,比如读书社团、卫生社团、舞蹈社团等。学生对社团实行自主管理,不管是社团章程还是活动策划都独立进行,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这为他们领导力的培养打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然后再扩大组织点数,即一级社团→二级社团→三级社团。这样就在增加领导数量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领导能力。
【中国校长网】提出“让每个孩子都有‘官’做”会不会在学生心里埋下“官本位”的思想呢?在采访你们学校之后,我打消了这样一个念头。孩子们要求做官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长,进而为大家更好地服务。而且这样的“官”并非班主任指定的,而是竞争上岗而获得的。由于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因为只有服务到位,学生赞成,才能走马上任;只有做出成绩,才能连选连任。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民主精神,以及为公众服务的思想。
将社团管理的权力全部放给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这么小的孩子,能够管好社团吗?是的,开始的时候,学生对于这个在他们看来纯然属于新事物的东西,休说管理,就是其中的流程也多不知晓。可是,他们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知到知,从不会管理到会管理。孩子们对新的事物大多怀有新奇感,而且会在教师的信任中踊跃地一试身手。结果,事实证明了学生的能力,成功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况且,一个人的能力与自信心是可以迁移的,由此而波及到学生成长的更多方面,从而使他们的生命成长呈现出多元而又优质的状态。
三、丰富的“营养套餐”
【赵福庆】孩子的生命成长呈现出多元而优质的状态,还得益于优质的课程体系。我们把为学生构建的优质的课程体系称为为学生生命发展提供的“营养套餐”,因为每个人身体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物质方面“营养套餐”的保证,心理的、精神的和智慧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合理的营养搭配,这就是优质的课程体系。为解决国家课程“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课程质量、配比、数量方面的优化。通过学科整合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展、重组,活化教材,解决课程营养的质量问题;通过增加特长活动,建立社团等校内外实践类课程,解决课程的营养配比问题;通过建立“三四五”课时制(英语、音乐、体育三学科每节课30分钟,语数两学科每节课40分钟,下午第三节活动课由40分钟改为50分钟,以满足自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改革课时制度,解决课程营养的数量问题。同时,学校把升旗活动作为一份“爱国教育大餐”,把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双语校报作为学生自制“营养品”的阵地。改革后的学校课程体系成为基于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营养套餐”,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最适宜其生命发展的营养。
【中国校长网】课程文化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只有构建优质的课程体系,学生才能更好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这种资源的获得并非“得来全不费工夫”,而是需要你们做出很大的努力,以及勇气与胆识、文化与品位。您和您领导下的教师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就有了属于你们学校课程的“营养套餐”。
要想让学生享受“营养套餐”,就要有制造这种“套餐”的“师傅”。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 也是一个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你们的教师超前拥有了课程意识,也拥有了多种能力。往往是一步领先,而后就可以步步领先。从教师群体水平越来越高,到现在名师辈出,显然与你们的课程文化建设不无关系。学生更是“营养套餐”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更有了全面发展的潜质。况且你们的“套餐”没有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向升旗活动等层面拓展,使“爱国教育大餐”与课程文化水乳交融为一。于是,学生的发展空间就因“营养套餐”的丰富多彩也丰富多彩起来。
四、理想的“生命课堂”
【赵福庆】课程“营养套餐”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保证,而这些“营养套餐”需要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真正转化为学生生命之所需。所以,双语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建校至今,我们的课堂改革先后走过了“知识课堂”、“创新课堂”和“生命课堂”三个阶段。
1998年,为了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我们把“目标教学”引进双语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但课堂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所以,1999年,我们又启动了 “自主创新课堂教学”子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双语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与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2004年,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后,我们响亮地提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不是班级而是小组”的教学管理理念,并在全校掀起了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即:小组合作课堂不是以“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为起点,而是以课前预习基础上的质疑问难为起点,于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流程就变成了预习交流、合作研讨、拓展延伸、当堂达标”几个主要环节。从备课、组织、研讨,到课堂调控、当堂评价,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中,成为一个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与激发者,学生反驳教师观点,谈出自己不同见解的课堂论辩时有发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整个课堂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互动场。这种课堂模式使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回归到教育的本真: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
【中国校长网】由“知识课堂”到“创新课堂”再到“生命课堂”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你们教育改革的三次飞跃。尽管孔子说“君子不器”,可是,传统的课堂不少还是将学生作为容器来灌输知识的。“创新课堂”对“知识课堂”的革命,就使课堂上有了师生创新思想的流动。步入“生命课堂”,显然在教学上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提升。因为这首先要变更理念——课文不单是文本材料,还是有着生命活水流淌的生命体。因为文中有作者的思想与感情的跃动,只有“披文以入情”,才能抵达文中玄妙的彼岸,进而触摸文中生命的“温度”。同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生命意识已经觉醒,他们主动地与文中的生命相碰撞,与老师及其他同学的生命相交融。于是,整个课堂生机盎然,生命的流水汩汩流动而又自然畅达。
前些天到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就听您与老师们谈起过你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无疑是教学上的一场革命。小组成了学习的基本单位,课堂则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于是,小组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效”自然形成,每个学生都有了自由发言的机会。由于在小组同学“场”里,所以,发言可以“肆无忌惮”,每个人的见解都可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些传统课堂上一年发不了几次言的“学困生”,现在却可以在一节课上发言好多次。于是,群体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提高。由于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在课堂上展示,一荣俱荣、一耻俱耻的团队精神便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形成。这种合作意识,对于学生的当下学习,特别是未来的发展,必然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让每一个时空都产生教育的意义

【赵福庆】教育不仅应着眼现在,更应关注未来,所以我们曾提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学生终身发展不仅有赖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还要营造一种适宜于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生态文化。2003年夏天,一名孩子的家长为了女儿上学考察了市里各处学校,最终选择了双语。送孩子来校时,他对我说了一席话,道出了一个有思想的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和信任:“我之所以看中双语,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假设各学校师资力量均等、教材相同,我更看重双语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处处充满教育的气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通过环境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影响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一语中的。“让学校的每一个时空都产生教育的意义,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人文的关怀。”这正是自双语建校开始我们就一直追求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时空都不应当留下空白,学校应让环境这本无字书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使学生在双语这所精神文化的教育家园中,实现最耀眼的自我价值,在对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解读中,实现双语精神对自我成长的重新建构。
【中国校长网】学校是育人圣地和文化场所。可是,有的学校却将其异化为考学的“专业”培训地。更为可怕的是,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对此有了一定的心理认同度。与您谈话的这位家长的不同凡响处,就在于他看重的是你们学校无处不在的育人文化,是每个时空的教育意义。学校文化常常是从隐性层面发挥作用的,有着无孔不入的特点。行走在你们校园里,几乎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这正是那种纯然课堂教学无法企及之处。这需要的不只是眼光,还有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如果只是为了考学而教学,无形中便阻隔了学生长远发展的潜能。你们没有急功近利,关注当下,更着眼未来,所以,才有了师生优质的生命状态与发展前景。
【赵福庆】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环境文化,我们曾经提出这样一个理念:环境本身就是一本无字书,应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解读它。
所以,每年,当新一届一年级小学生走进双语时,我都会要求老师们带领他们参观校园,用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心去感受双语,解读双语。可能一开始他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学校的美丽、神秘和新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厚,学生们每一年都会对校园有不同的解读。在对环境这本无字书自然而然的翻阅中,学生会感受到双语环境文化所拥有的无声力量。这种力量现在看来可能很微小,但对学生未来的生命发展一定会产生极具深远意义的影响。
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我们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探索,校歌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的校歌《生命之花》每天都通过校园广播电台循环播放,优美的旋律带动着学生活跃起来,许多低年级的孩子常常会伴随着音乐自发地律动。那种自由的跳动,散发着一股朝气与活力,成为整个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校歌的带动下,学校产生了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校首届“合唱节”中,学生把校歌作为每班合唱团必唱歌曲。人人熟悉的校歌在每个班级合唱,它所产生的巨大的声场,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双语学子的心。学生之间那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歌声的融合与调整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中国校长网】学校环境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作用于人。承载着优质文化的环境,会在无声中影响熏染着师生。这就是“无字书”的无限价值。行走在你们学校之中,几乎每个小的点都“文”味十足,而且给人自然天成的感觉。这样的“书”在承担教育功能的时候,就有了“润物细无声”的特质。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自古以来,先贤达人都特别注重乐教。校歌,无疑是一种优质的乐教。它将积极的追求、美好的向往与优美的旋律和谐为一,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心境中抵达教育的理想境界。
 

分享到:

姓名:赵福庆

所属学校: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