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时代特征:良好的综合素质,鲜明的个性特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能力,突出的实践能力,强有力的竞争力等等。但是,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制度依然行使着应试的功能。尤其是作为高校生源基地的重点中学更是如此,整体的教学改革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依然沿用着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一般说来,重点中学往往都是当地过去有名的老校,有着较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等的生源,而且拥有较完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及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为学校进行各种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应该说,它应为其他学校起示范作用,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亲身体验,发现目前绝大部分重点中学的课堂教学比起一般学校更陈旧、更落后,教学改革更难开展、更难迈出实质性步伐。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及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重点中学的课堂教学现状、成因及今后的对策,作一些探究。希望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和反思。
一、目前重点中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
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各重点中学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冒出了一部分先进的典型学校。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简单、陈旧,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一如既往;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实践,重应试、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主导、轻主体,重补短、轻扬长,重智力活动、轻非智力活动,普遍存在;高耗费、低效率,让人心酸。
2、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学校没有充分发挥重点中学设备齐全的优势,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上。
3、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众所周知,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过重的课业负担又是同课堂教学的低效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不少重点中学为追求高升学率一味地大搞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不惜牺牲双休日甚至连中午、晚上都安排教师上课,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中学生很苦很累,而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学生最苦最累。
4、教改课题很难在重点中学试验推行。21世纪的高科技在向教育召焕,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力不强,国威不振。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唯有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大胆改革,走教育创新之路。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绝大部分重点中学不愿承担教改试验任务,更不用说推广。我省几个有影响的教改课题很难在重点中学试验推广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难怪我省一位资源的教研员曾说过:“达标重点中学是教改春风难以吹到的地方”。
5、各种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实践研究型课程普遍不受重视。个别学校甚至连技能科课程、非高考科目的课程都没开齐开足,统统被高考科目占挤。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少,学生的体质普遍下降。难怪北京四中原校长曾经感叹:重点中学现在很难出音乐、美术人才。越是一些有名气的重点学校,越是忽视学生个性才能的全面发挥与发掘。
6、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不被重视,教学研究的机构、条件普遍被削弱,没能形成突出的科研成果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二、重点中学课堂教学观状产生原因的分析
1、重点中学升学率的压力太大。在人们的心目中,在社会舆论中,重点中学之所以重点似乎就是它的高升学率,而且要一高再高,连合理的正常波动幅度都为社会所不容。可以说,重点中学是升学链条中的中心环节,不少学生为了进入重点中学从小学、初中开始就铁心拼搏,而一旦进入重点中学,又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而起早摸黑、日夜兼程。为了达到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老师不加班加点行吗?老师哪有时间去重视教学改革,显而易见,这种高升学率的沉重压力,是重点中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大阻碍,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在这种压力下,应试能力的培养代替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
2、重点中学在长期的办事过程中,都有较深的传统文化积淀,都普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又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因袭太重。绝大多数的重点中学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应试模式和升学绝招。从总体上说,传统应试升学的教育观念、质量观念在重点中学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多年轻车熟路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下子弃之不用,似乎也有难以割舍的阵痛。因而,重点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在求稳心理的作用下普遍对教学改革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拒绝的心理。
3、教师的心态各异。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结果。重点中学一般都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往往被称之为“权威”,年龄以中、老年为主,他们普遍认为传统的教学既省力又实用,如果进行教学改革,既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考的成绩会怎样还要打个问号,这何苦呢?况且,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高考的成绩。而一部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一旦进入重点中学,也得循规蹈矩,否则,就是对“权威”的反判往往会得到非议乃至攻击,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不少中年教师因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佼佼者,普遍存在有甘居中游的思想,不思进取。况且,在“一帮一”以老带新的传统培养模式下也逐步被同化,逐步陷入了传统教学的死胡同。
4、重点中学对教师的评价普遍存在偏差,其主要依据是高考的成绩,而且往往都把它与教师的各种奖惩挂钩。在学校管理中也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这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了误导作用。
5、长期以来,在重智轻德、轻美、劳及升学压力使重点中学学生的心态不良,影响了其全面发展。在他们心目中都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优劣的唯一标准,都把“分数不理想”看作是最苦恼的事,为了追求学业成绩而埋头苦读,对各种活动不主动参与,甚至拒绝参与,这也势必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6、对教育科研不够重视。认为教育科研工作是高校或研究部门的事,造成没能形成科研成果去指导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长期以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处于不知道的状态。不能做到常变常新。
三、重点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探索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只有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学改革才能持久深入开展下去,从重点中学的教学观状看,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只有冲破这种现象,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为各重点中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1、通过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推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认识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和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作为校长要率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以此去带动教师观念的真正转变。
2、多渠道、多形式主动向社会各届及家长宣传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逐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取得他们对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支持,给学校的教师营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3、对广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成才观教育,让学生心目中确立21世纪的人才观,从思想上解决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重书本知识,次技术掌握,轻社会实践,轻创新能力的提高,轻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找准自己在未来的立足点,以便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改革活动。
(二)力排干扰,营造氛围,为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1、发挥重点中学的优势,努力营造锐意进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影响教师思想、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力量。重点中学一般都有较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发挥这种优势,并赋予它新时代的特征。为此,我们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大力倡导锐意进取的精神,使这种精神成为生活在这一校园的每一个人的一种自觉要求,并逐步积淀为他们自身的心理期待。这样,他们就不会墨守陈规,而是不断去开拓进取。
2、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重点中学教师群体中,一般中老年教师所占的比例都较大,所谓的教学权威也比较多。为此学校要大力倡导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资排辈,不嫉妒贤能,不迷信权威,大胆放手发挥贤者、能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新老教师要形成互帮互助、扬长避短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去强调传、帮、带。学校对教学过程不横加干涉,不强求一致,不硬行推广某一教法,不人为用强制的行政指标搞攀比,不单纯用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并把它作为升级、升职、评先、评优、奖惩的依据。这样,就会使一大部分年轻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脱颖而出。对教师管理要注意分类指导,要有区别,要注意发现老师的特长,发挥他们的强项,鼓励冒尖。
(三)建立
上一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论文排行榜
精品论文
推荐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