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将发展选择权还给学生
校长论文,朱毛智,南昌十九中学,课程超市,

将发展选择权还给学生

作者:朱毛智 南昌市第十九中学1498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6/7/19
分享到:

个人小传

朱毛智,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江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历任多所学校副校长、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职。2012年9月至今,任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校长。

成长之最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过去的中学》(傅国涌著)。

办学管理中最有成就感的事:看到教育改变一个个学生和家庭,更坚定了教育情怀,愿意终身从事教育工作。

办学管理中最棘手的事: 校长被行政化。

教育教学中最有成就的改革创新:创新“全人格教育”模式。

学校改革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教师更有尊严地工作和提高教师生活待遇。

什么样的校长最容易做出成绩?如果将这个问题抛向全国的校长,或许其中多半会回答:名校的校长。诚然,名校的资源优势,更有助于校长在自己的职业履历表上,添上华丽的一笔。然而,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的校长朱毛智却不以为然:名校为校长带来了光环效应,但同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压力。

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是当地的老牌名校,朱毛智2012年接任校长一职。上任伊始,他便在思考,如何创新学校发展理念,让这样一所老牌名校持续、有活力地发展下去。在不断的探索中,他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过去的中学——上世纪前半叶,在纷纷攘攘的社会环境中,那些真正以育人为本的理想中学。在此基础上,他创新了“全人格教育”的理念,用自己的行动构筑心目中的理想中学。

课程“超市”: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朱毛智记得,自己最喜欢的那本《过去的中学》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错过了中学时光,要想再补救确实就有点晚了。”他感触颇深,中学并不是作为大学输送带上的一个环节,而应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在他看来,让学生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培养自己的兴趣,张扬自己的个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主动地发展,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化发展,朱毛智带领南昌市第十九中学开设了“课程超市”,着力培养学生多元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规范开展国家课程,开设并落实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朱毛智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拓展性课程,成功开设“影视欣赏”“毛衣编织”等18门选修课程,编写了《生活中的物理》《旅游地理》等校本教材。学校初中部因地制宜地开设了劳动技术课、读书课等特色课程。在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基础上,他提出了体育“N+1”活动,把发展足球、排球、篮球、游泳课作为特色品牌来打造。他提出每个十九中学生都要学会游泳,利用学校硬件优势,把游泳课作为每位十九中学子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课程。从2014年9月开始,每一届高一新生都会在学校游泳馆学习游泳,作为常规体育课,学期结束进行游泳比赛。

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不仅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而且调动了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朱毛智认为,琳琅满目的课程“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校课程建设的压力,但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追求。

以生为本:开展全人格教育模式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阶段,个人的文明素养,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都在这个阶段初步成型。因此,朱毛智提出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人格教育,多元化发展”。以行为习惯养成、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为四大抓手,推进课程建设、德育建设和综合实践三大创新,引领和营造全面育人、特色发展的新气象。

他倡导仁爱立人,创新德育活动。他提出在“仁爱”文化的大框架下,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风、学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开展“养成教育月”“学雷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外,学校还定期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德育活动月月有主题。

他推动综合实践创新,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学校在开展学习月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体育文化节等活动的同时,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发展平台,开展了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十九中好声音、英语口语大赛、国学经典朗诵赛、绘画书法展等。他还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使之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地方”。目前社团组织达17个,其中DIY(自己动手做)社、舞蹈社、轮滑社、动漫社等已在全市社团中小有名气。多元化、特色化的课程文化,为学生个性化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实践新课程标准和多元育人的理念,朱毛智提议并推动在高中年级开展暑期“寻访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一和高二年级积极试行学生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增强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创新管理:提升教师队伍服务意识

拼搏、淳朴、敬业的“红旗精神”,是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教师队伍的特色。在此精神基础上,朱毛智提出了“教育即服务”理念,倡导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服务意识,即校长带领学校行政团队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家长。学校处室工作前移,深入师生中,及时发现解决各种问题,在“仁爱”管理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根据学校实际,朱毛智提出把“深耕仁爱文化,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办学品质”作为管理目标,大力开展“服务提升年”活动。他常说:“我不讲大道理,只做小事情。”他对教师要求严格,却又不失人文关怀。学校教师家庭有困难时,他会带头捐赠,想各种办法为教师解决困难;教师情绪有波动时,他会主动关心,发现症结,为他们疏通情绪障碍。在食堂用餐时,也常会看到朱毛智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身影。有教师回忆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校长在为他们递上热菜热饭的同时,会问候一句“你辛苦了”。

在服务学生方面,朱毛智以身作则,每月都会邀请一些“特殊”的学生共进午餐。他们中有的是成绩取得了进步的学生,有的则是刚受过处分或是心理焦虑的学生。他通过“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声,解决学生困难,架起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对加强学生思想转变和心理疏导、营造良好学风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建立了“学校管理咨询委员会”,设立“学生校长助理”,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家校共建中,教师的问题处理能力和教育服务意识得到了提升。

内外兼修: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朱毛智为学校定下的校训是“以天下为己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目标,也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意识到,学校仅仅完成自身的发展和蜕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对于当地教育来说,名校还需要承担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当地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9月,朱毛智调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此时,南昌市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通过品牌移植、承办共建等方式,引进名校成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让名校建新校,充分发挥名校辐射和带动作用,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于是,朱毛智带领南昌市第十九中学积极参与其中,在红角洲地区建立了新校,方便当地学生就近入学。朱毛智将老校区“素质化教育、多元化发展、人文化教学、个性化成才”的理念,移植到新校的发展中,并输入优质教师资源,保证新校承继老校的特色不变质。

朱毛智通过积极实践,形成了可以复制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出现了可以辐射传播的成果,进行“全人格教育,多元化发展”,开展“仁爱”教育。

2015年6月,朱毛智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成员,在华南师范大学培训基地学习。经过五次集中学习,2016年初,在江西省教育厅和南昌市教育局支持下,“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朱毛智校长工作室成立,南昌市第十六中学、南昌市第二十中学、贵溪流口初级中学、南昌湾里狮峰学校和新疆阿克陶县红柳中学校长成为“朱毛智校长工作室”成员。

于是,依托工作室,朱毛智组建了微团队,形成了合作学习体。为了提高工作室的帮扶效益,首先,他建立并健全了工作室会议制度。如: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等内容;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安排本学期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等。其次,他完善了工作室培训制度。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他为成员制订具体的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工作室成员则必须参与到计划中来,完成工作室的学习、研究任务,并有相应的成果显现,努力实现培养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他还建立了工作室档案管理制度,由工作室联络员管理。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的计划、总结、报告、论文、讲座、课题研究成果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他与成员校校长分享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经验,并帮助工作室成员校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共同探讨研究在学校管理与发展方面的实际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他采取主题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帮助工作室成员提升修养。

他还结合工作室成员情况,针对管理中的不同层面、成员各自学校发展状况,进行专题研讨、校际交流、案例分析等,进一步锻炼成员的领导力。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反思,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改进领导策略,提升领导力,通过构建学校核心发展力,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和谐、健康的发展。

近三年内,在朱毛智的推动下,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市兄弟学校培养了一批校级领导干部,校长工作室成员校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而朱毛智则在自身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化过程中,看到理想中的中等教育从纸上落实到了地上,在现实中慢慢成型。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