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坚持走地方化战略 建设区域特色大学
坚持走地方化战略 建设区域特色大学

坚持走地方化战略 建设区域特色大学

作者:王兴林 安康学院2691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7/10/30
分享到:

在近代全球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异军突起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尤其是美国威斯康星和斯坦福等知名大学的发展模式。作为中国地方性高校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建设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色大学,助推中国教育强国梦,就必须将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紧密融合,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凝练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声誉。以显著的“有为”赢得实实在在的“有位”,以实实在在的“有位”彰显区域特色大学的神圣使命。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综合型应用本科院校。2006年升本后,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安康学院特色”的地方性院校成长道路。

继承办学传统,瞄准区域发展,凝练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高校办学质量与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升本后的安康学院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认真总结分析学校办学传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铸造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制订了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校园建设三个规划为支撑的科学完整的发展规划体系,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并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梦想,上升为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为指引学校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专业改造,服务区域发展,打造学科特色

升本后,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和地域特色,积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培植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能在同类院校中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的互动机制与合作机制。在巩固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并重点建设如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中药制药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艺术设计、学前教育以及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蚕桑、畜牧、生物科学、园林等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相关专业。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3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以地方应用为主的非师范专业占60%以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凝练出了“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理学学科方向、以蚕桑为重点的农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建成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组建科技创新团队8个。围绕这些重点学科,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先后建成了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和安康市现代养猪技术研发中心、安康市茶叶技术研发中心、安康学院新型材料研究中心等14个市校级科研平台。形成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开展服务地方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良好建设格局,在同类本科院校中凸显了办学特色。

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应用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始终将应用研究作为科技服务的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为宗旨,大力引进和培养地方高层次科技攻关紧缺人才,构筑区域人才高地。为了积极推进安康学院“地方化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学校在机构改革中,专门设立了“合作与发展处”,出台了《安康学院服务地方行动方案》,实施“百名专家学者下基层”和“三大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等,大力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合作和联合攻关,推进协同创新。鼓励教师成为活跃的学者,引导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以地方需求为研究重点开展应用研究,把论文写在秦巴山区和汉水之滨。

升本以来,学校与西北农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浙江蚕研所等十几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安康各县区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合作研究项目达240余项;先后在以“阳晨种猪繁育中心”为代表的绿色养猪、桑苗高效繁育技术推广、彩色茧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开发出的“天然彩色丝绸服装”和“富硒茶叶”等10多个产品,实现经济效益20亿余元;依托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先后主导安康市旅游总体规划、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安康市山水园林城市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咨询服务;发挥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主动联合陕南三地研究力量,在陕南民间文艺、民俗、方言、明清移民等方面的发掘研究工作,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研究、汉调二黄研究、平利弦子腔,及安康方言研究、“三沈”文化研究、旅游文化推广等方面形成新的研究优势,获得国家社科规划项目3项,取得了突出成绩。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的大型学术会议。学校每年编辑出版丛书之一《文存》,被地方政府誉为“地方文化年鉴”。学报“汉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学校引进安康籍全国知名青年作家李春平,其长篇小说《步步高》获得柳青文学奖,多部作品被省内外媒体连载。根据李春平同名小说改编的我国第一部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荣获3项金爵奖,被授予“紫阳县2011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十大工程”,并位列十大功臣之首。每年都有千余名师生参与到地方重大文化、旅游等推广活动中。安康学院的文化成果,已成为安康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的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地方文化名人,成为传承和引领安康文化的生力军。以上开展的应用研究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举措,对安康富硒产业、医药化工、生态旅游、新型材料、蚕桑等主导产业和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常年活跃在地方生产一线,主动在基层生产中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的教师被一些中小企业和省厅示范基地聘为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和科技特派员,有的教师被地方政府选调到县区蚕桑局挂职副局长,有的教师长期蹲守在校县共建科技示范区进行技术指导,有的教师默默坚守在学校恒口实验农场潜心研究,有的教师长期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参与市县区文化挖掘策划等重大文化活动,为我校乃至安康地区的科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升本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0项。目前学校80%以上在研项目与地方发展问题密切相关。通过与企业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提高了广大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哺教学后又大大提高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密切与地方发展互动的关系,实现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发展的双赢。

立德树人,立足基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新增了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园林、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着力培养在地方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聘请区域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在企事业单位、基层学校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促进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办学是安康学院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校以本科教学评建为契机,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狠抓教学质量工程,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培训,重点投入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增强实践能力。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同时吸收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科研、生产实际的应用性题目所占比例达50%以上。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认证培训、顶岗实习和见习、综合素质培养、感恩教育等多途径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与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西北规模最大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安康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了“阳晨班”,每年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科技人才;与陕西美华酒店集团联合开设“美华班”,每年为美华酒店集团培养经理人才;为了培养安康地方剧种“汉剧”传承人才,与安康市政府联合开设“汉剧班”。同时,学校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先后设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每年为地方行业培训专业人才数以千计。近几年,学校在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了国家级教改工程项目和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新突破。建立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等教学平台19个。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2006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76个、二等奖66个、三等奖71个,省级特等奖6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53个;园林专业2007级一班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国家先进班集体”。300余名优秀学子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校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立德为先,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毕业生中涌现出了“打造黄河沿岸第一村”的村官白一彤、“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全东、“全国优秀援藏志愿者”吕涛、陕西省见义勇为大学生冯浩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毕业生。

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20062012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8%以上,201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全校综合就业率均突破90%200810月,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5月,学校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全国50所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推进开放办学,携手城市发展

大学与环境的互动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所大学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在快速发展中,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和建设开放式新校区的崭新理念,赢得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陕西省教育厅与安康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安康学院协议书》,学校启动江北新校区建设。乐山亲水的新校区规划理念,老校区拍卖、市政府即征即返的创新之举,校地共建共享的创新模式,和谐搬迁的善举,市纪委全程监督的廉政举措等,都成为陕西省高校新校区建设的亮点。尤其是在新校区内与市政府共建安康市图书馆、安康市大剧院和安康市体育运动中心等三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实现资源互惠共享。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视察学校新校区建设后,欣喜地说:“有了安康学院,安康城市文化品味提高了不少。要支持好安康唯一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依托安康学院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实现市校发展的双赢。”

2012年9月底,学校江北校区一期工程顺利竣工,一所具有浓郁陕南地域特色的山水园林式现代大学校园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江北新区安康大道旁,成为城市教育发展一张亮丽的名片。2012年学校不仅实现了新校区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同时在校生规模也突破了万人大关,正式迈入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发展快车道。

    扎根秦巴凝聚发展梦想,砥砺奋进打造办学特色。2012年陕南三市发展定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康学院将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握发展机遇,开阔办学视野,坚定地方化战略,以开放的姿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以更加创新务实的精神探索中国地方性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国教育强国梦贡献力量。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