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彭宁 广西师范学院4180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7/12/25
分享到:

一、学校概况

广西师范学院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市。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高等师范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学校设有17个教学学院、4个公共教学机构,43个科学研究机构、1个独立学院和1所附属实验学校。有60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学生26404人,有教职工1200多人。

作为全区唯一一所地处省会城市的省属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建校60年以来,始终坚守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主动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致力于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专业由1978年首次设置招生的3个本科专业发展到现在27个专业,涉及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师范生7600多人,占在校本科生总数比例63%;教师教育培养层次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是广西目前在校师范生人数最多、占有比例最高、培养层次最全的师范院校。学校教师教育优势显著增强,建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学校27 个教师教育专业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7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4个;教师教育学科被确立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团队被确立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被确立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有广西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4个,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师教育国家级资源共享课两门;2011年学校成为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2013年学校获批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这些标志性成果的建成,使学校教师教育办特色得以彰显,教师教育专业办学水平整体得到提升,在全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较好声誉,发挥着辐射示范作用。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七万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在教育战线工作,成为广西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我校毕业生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学校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广西远程教育基地”、“广西幼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基础教育新变革给高师院校带来的新挑战

(一)“两基”目标实现,呼唤“卓越教师”

民族地区实现“两基”目标以后,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由如何让学生有书读转化成如何让学生读好书,如何使“进得来”、“留得住”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效,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师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培养“好教师”是基础教育“两基”达标后对高师院校的基本诉求。地方高师院校必须转变传统师范生培养观念,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构建教师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着力于培养和造就适应基础教育新发展的优秀教师。

(二)“教师专业标准”催生师范生培养新体系

《教师专业标准》(下称《标准》)明确指出:《标准》是国家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标准》也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标准。《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是一个全面而庞大的体系。高师院校必须以此作为师范生培养质量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系统培养”新观念,要求构建多方联动、大中小衔接新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因此,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建立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联合培育人的新机制,推进高师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外教育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将成为高师院校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一个发展趋势。

(四)“有效教育”星火燎原,地方高师院校必须作出积极回应

“MS-EEPO有效教育”自2004年率先在广西实施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实验区迅速扩大到全国14个省(市)。目前,广西教育厅已批准19个县(市)和3所高校作为有效教育实验区。由于以思维为前提的有效教育的思想体系、方法体系与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以知识为前提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基础教育已经大面积实施有效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及时跟进,这样才能形成大中小贯通的有效教育通道,实现有效教育的目标。同时,高师院校只有积极回应,才能适应有效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才能为基础教育改革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人才,为有效教育保驾护航。

三、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适应广西基础教育新变革,努力跟进基础教育新课改对师资的新需求,学校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探索多样化教师教育培养途径

1.构建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模式

学校长期致力于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探索。依托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少数民族初中教师资格达标集中型培训模式的构建与推广”,学校开展了包含硬笔书写技能、普通话技能、教学应用文技能、电化教育技能、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七项内容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在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优化,构建并实施了新型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模式,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工作。该模式以牢固树立师范生现代教育意识和教师专业信念为基础,在巩固传统师范生“老三手”(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标准普通话)教师技能的基础上,构建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拓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四模块”课程体系,以师范生的“新三手”(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教育科研强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观课+实践+反思+提高”,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外与校内有机衔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互为补充的方式,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2009年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开展了“2+2”“分离式”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改革

为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开展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适度分离的“2+2”“分离式”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即学生在前两年主要学习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后两年以教师教育课程为主,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在汉语言文学和地理科学两个传统师范专业中展开试点。将教师教育课程集中安排在后2年开设,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并能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运用各种教育技能,增强从师任教的能力。2008年,试点专业地理科学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3.实施了高师生“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教学模式

2007年,受自治区教育厅委托,学校在全区率先开展了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的试点工作,每年从部分师范专业中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同时置换出教师进行培训学习。2010年,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在顶岗实习支教的基础上开展了“二次置换”实习模式,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派出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并置换出部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到高校参加培训,而师范生则以顶岗的方式到城区中小学校顶替因教师到农村参与顶岗支教而空缺的岗位。“二次置换”教育实习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传统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中实习时间短,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另一方面,弥补以往师范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存在缺陷,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指导,更利于其坚守教师信念,促进专业化成长。2007年以来,学校选派出顶岗实习师范生共871人,置换培训教师821人。同期参与到农村顶岗支教的城区中小学教师254人。“二次置换”教育实习是对“顶岗实习支教”的创新和发展,其实施有效实现了地方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三方互利共赢,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以“二次置换顶岗实习”为核心的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成果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4.启动了“陶行知实验班”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和广西新课改要求,学校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模式、“2+2”“分离式”教师职前培养模式、高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等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教师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学校在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3个师范专业中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办“陶行知实验班”。2012年,“陶行知实验班”新增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两个专业,试点范围扩大到5个专业。“陶行知实验班”秉承陶行知先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贯彻我校“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实验班实施小班教学,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推进“二次实习”(第一次实习主要在城区内优质中小学完成,第二次实习为顶岗支教实习)。通过校内学习和中小学学习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方式,努力造就一批适应我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教师综合素养、科研创新意识及教育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

5. 探索了“一主两翼、职前职后衔接贯通、教-研-培互动”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紧缺专业的需求,结合自治区职教攻坚任务,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和学科基础,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领域,探索了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一主两翼、职前职后衔接贯通、教-研-培互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一主两翼”模式,是指以高师院校为主体,以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为两翼,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实践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职前职后衔接贯通”模式,是指在开展职前培养的同时,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岗教师开展培训、让教师参与高校学生实践指导、让教师走上大学讲台、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等方式,让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衔接起来,形成中职师资终身教育的通道,从根本上整体提升广西中等职业师资专业化发展水平。“教—研—培互动”模式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职教科研)”对“教(职前培养)”与“培(职后培训)”的提升功能,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教、研、培互动”育人模式。2009年以来,学校已先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自动化、商务英语、广告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9个专业中开办职教师资班,现有在校职教师范生2000多人。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年我校“民族地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成果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拓宽国际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新视野

积极开展国际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高等院校的科研、人才培养的交流,推进高教与职教、高教与初教的合作。实施与澳大利亚、美国、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项目,开展跨国教育实习的教学改革新尝试。学校先后于2011年和2012年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等国外大学合作,一方面派出英语专业师范生和澳大利亚、越南学生一对一地共同参加南宁市中学的教育实习,另一方面派出我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到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实习。互派教育实习生,开辟了师范生跨国实习新路子,使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单一的国内实习向“中外复合型实习”转变,创新了教育实践模式,拓宽了教师与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二)打造信息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

以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国内同类高校先进、区内高校领先的高效实用的富有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和促进重点专业和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来,学校先后累计投入上万元升级建设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缓存镜像库系统、网络视频远程学术交流与培训教学系统、课程资源管理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帮助提升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资源开展教学和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特别是网络视频远程学术交流与培训教学系统的建设,让在校师范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地接受校外基地学校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大幅度提升教学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这个系统也可以服务于各级教师的远程培训工作。目前,学校已先后与南宁市二中、南宁市十四中、南宁市三十七中、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等中学建立了远程见习观摩室。通过远程视频,师范生可以在校园网上观看基地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远程见习观摩活动,与基地学校指导教师进行实时互动。

(三)搭建高师院校与基础学校联动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形成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相互促进、协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学校开展了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互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南宁市教育局、北海市教育局、来宾市教育局3个地方教育局及南宁市第二中学、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北海市第二中学、来宾市第六中学、南宁市民族路小学、广西区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6所中小学(幼儿园)签署了共建实验区的协议。“实验区”以构建教师教育创新体系为核心,以“教师教育的观念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为主线,通过“教师职前培养创新与服务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与服务平台”、“教育研究创新与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与服务平台”四个平台和“校区合作实践拓展基地”、“校区合作互派教师”、“校区合作跟师学习”、“校区合作顶岗支教”、“校区合作教师培训”、“校区合作名师培育”、“校区合作教育发展论坛”、“校区合作教育课题研究”、“校区合作网络平台”、“校区合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十个项目的建设,打通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围墙,逐步形成“中小学与大学纵向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创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广西基础教育的能力。

(四)铸造区域性教师教育品牌

“绿城之春”和“绿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数学名师新理念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培训项目是学校长期以来精心打造的大型教师群体培训活动,活动为全区广西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借鉴平台。“绿城之春”和“绿城之秋” 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连续举办10余年来,共有10万多名一线教师参加了观摩学习。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各类资源,先后承办了广西初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广西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西赛区复赛决赛等全省性大型比赛,到校参赛的选手及观摩教师达到四千多人次。通过组织承办各类全省性的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将学校推到区域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前沿,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得到彰显,学校的社会声誉进一步扩大。

(五)启动“有效教育”改革项目

学校追踪基础教育改革前沿,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全国高师院校率先启动“MS-EEPOE有效教育”,积极探索在高师院校实施有效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有效途径,2012年学校被批准为“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修基地”。以师范生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推进研究性教学和自主创新学习机制的形成。在师范生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有效教育方式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构建二维多元的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发展。实施教师践习制度,以课题立项的形式资助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到中小学一线教育践习,获得在基础教育一线教学工作经历,提升教学能力。培育有效教育专家团队,引导教师关注有效教育,贴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改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全方位引领和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秉承师范教育传统,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坚守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学校历久弥坚的信念。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及对卓越教师的新诉求,学校不辱使命,迎接挑战,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全力培养和造就适应基础教育新发展的优秀教师,为推动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