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责任在肩 “八气”修身育人
校长论文,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责任,八气,家庭教育,

责任在肩 “八气”修身育人

作者:李有毅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815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6/7/30
分享到:
  早就耳闻李有毅校长的名声和影响力,但因种种原因却未曾谋面。近期,与李校长的第一次见面,就有了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她的激情、正气、担当、真诚、豪爽、谦逊和智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境界。由一名老师直接提拔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这在北京基础教育界并不多见,但李有毅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给人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6年,李有毅接过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简称北京十二中)校长的接力棒。她在继承学校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创新发展,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三足鼎立”的办学理念,把真、善、美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立体育人、全面育人。在此基础上,李有毅校长提出了“为师之道,八气修身;育人之本,八气养人”的教育思想,强调为师要有正气、骨气、志气、勇气、和气、雅气、底气和大气,这样才能培养出“八气”的学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教育是一份事业,事业的基点在于一个“责”字;教育是一份责任,责任的真谛在于一个“爱”字。在李有毅校长的肩上,时刻担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祖国的富强,因而她把自己对教育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师生的爱发挥到了极致,谱写了一曲以“责任”和“爱”为音符的交响曲,实现了一所名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家庭的影响和熏陶 终生受益

    李有毅,数学特级教师,首都“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丰台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民盟丰台区委员会副主委。曾经先后获得“全国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全国百名中学体育工作优秀校长”、“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市‘巾帼建功’标兵”、“改革开放30年北京教育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探寻和研究李有毅校长这些耀眼光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总能看到其父母的身影,在与李校长坦诚而坦荡的对话和交流中,她也会常常提起父母曾经说过的话,谈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李有毅的父亲毕业于苏州国医研究院,是芜湖市中医联合诊所的创始人、全国名老中医、安徽省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1958年创建芜湖市中医院,并担任院长,多次参加全国科技大会。老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平生博览群书,立足实践,以及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对李有毅的影响非常深刻,也可以说是其教育思想形成的最初启蒙教育。“做人就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工作第一,身体第二,家庭第三”…… 父亲的话至今还回响在她的耳边。

    “我的父亲把金钱看的很淡,经常拿钱和粮票去资助那些没钱治病的人,从来不求任何的回报。父亲是中医院的院长,但他对所有人都平等看待,一视同仁。曾有很多人向父亲借钱,打过很多借条,姐姐觉得借的东西是应该还的。父亲知道后,还责怪了母亲,说‘金钱是身外之物,能救人也是幸事。’就把所有的借条都撕掉了。”

    很小的时候,父亲每星期都会带着小女儿去逛新华书店,而且女儿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李有毅还记得母亲为此曾经责怪父亲:“你一买书就买那么多,这些书很多都是重复的,它们都有用吗?”

    李有毅的父亲回答:“这些书即便99%是重复的,但只要有1%的东西在别的书上没有看到,我觉得这本书就值得买。”

    其实,也正是因为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了李有毅学习的兴趣,她在中学时代就喜欢上了数学,对杨辉三角、∏和e、无理数等等产生了偏爱,后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选择的都是数学系。1977年恢复高考时,李有毅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

    刚刚大学毕业时,父亲坚持要求她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单位,打扫卫生,到老虎灶去打水,一趟又一趟地把所有同事的暖壶灌满水。在工作上,他不允许自己的女儿有任何的不努力。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李有毅的姊妹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非常优秀。

    1996年,放下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生活工作环境,李有毅随爱人调到了北京工作,当时,父亲给她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不要讲你过去的辉煌,那已经成为历史了;第二,不要过问学校的任何事,要老老实实地教书育人;第三,一定要在业务上站住脚。

    在李有毅的印象中,父亲身上似乎没有缺点,近乎完美的做人和做事风格让子女终生受益。他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在工作上一点也不能含糊,要求他们做到最好,但在生活上却十分关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我的父亲对工作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在70多岁的时候,他带的那些研究生还称呼他为‘活词典’。我对父亲的崇拜是五体投地,他去世时,我就像崩溃了一样,在旅馆里一边流泪一边写。”

    谈到当时的情景,李有毅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她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常常以为父亲能活到100岁,当接到这个噩耗的时候,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朦朦胧胧中回到了家乡。眼看着父亲去世的事实,却一点也不能接受,父亲给我的教育影响到我的一生……”

    这一篇题为“我最敬爱的人”的文章,后来发表在《芜湖日报》上。

    其实,在父亲重病住院的时候,姐姐们从来都没有要求李有毅回家伺候,也从来没有影响她一天的工作,她们主动承担起了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的责任。

    李有毅的姐姐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当你孝顺父母的时候,就认为你是一个独子;当父母有财产的时候,你要想到你父母是农村的,是要你赡养的。”

    2004年,时任教学副校长的李有毅经过多方努力,促成了北京十二中筹备举办北京市数学研讨会这一盛事。这样高层次和大规模的会议,在十二中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北京市一流的数学专家将出席,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在研讨会上,李有毅副校长有一个主报告,学校老师们要推出8节课。

    在距离研讨会召开还有10天时间,姐姐突然打来电话:“妈妈身体不好,你回来看看妈妈吧。”

    当时,李有毅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不然姐姐是不会叫她回去的。那时,母亲的病已经很重了,但没有人告诉她母亲患了癌症,只是说母亲不能吃饭,在医院打点滴就会好的。

    那是李有毅唯一的一次请假,当她赶回去的时候,母亲已经不怎么认识人了,但姊妹们一喊李有毅的名字时,母亲就会有自然的反射。李有毅坚持两天两夜没有睡觉,静静地守护在母亲的身边。

    姐姐说:“你工作上的事情不能耽误,我们一定会把母亲照顾好,你还是回学校吧,放暑假后就马上回来,跟母亲多呆一段时间。”

    在坐上返程火车的路上,丰台区教育学院院长给李有毅打电话,询问研讨会能不能延期。因为大家都知道,李有毅是从来不请假的,即便是搬家、工作调动时转关系,李有毅都没有请过假。

    没等院长把话说完,李有毅就说:“我已经在火车上了。”其情其景至今在李有毅校长的脑海中依然历历在目。

    在几个子女中,李有毅在父母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父母相濡以沫和互敬互爱,给了我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后来的教育就能改变的,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的熏陶,会让你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不自然地显现出来,时时刻刻伴随着你。我们姊妹们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谈起父母是怎么教育自己的。我觉得我的家庭确实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终身享受不尽。”

    2011年1月,在李有毅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李少白医案撷菁》一书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医学随笔、勉励前进、中医传承三个篇章,使得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李有毅甚是欣慰。

    “三足”理念与“八气”思想 

    北京十二中是北京市首批14所高中示范校之一,其前身为卢沟桥畔的北京市宛平简易师范(简称“简师”),创建于1934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部分“简师”学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从那时起,“树报国之志,育天下英才”成为北京十二中历久不变的追求。

    1951年7月,简师改名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国家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学校的办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80年代,时任校长的教育家陶西平先生,以不等不靠的精神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校办工厂,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双基教学和校长负责制。从此,在十二中人的心中埋下了“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理念,“同心同德,兢兢业业,务实创新”的校训,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

    90年代,时任十二中校长、现任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的罗洁,意识到教育改革需要以创新思想和教育质量为支撑,他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的教育哲学观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心理教研室,开设了综合实验课和形体课,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把北京十二中推上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争创优质教育的新台阶。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为北京十二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李有毅校长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坚信如果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学校发展将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刚到北京时,李有毅是北京十二中的一名普通数学教师,这对于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的李有毅来说是很不适应的,既有生活的艰苦,也有对陌生环境的适应,但凭借以前在业务上打下的深厚功底,她的教育教学成果很快凸现出来。三年之后,她带的一届普通班的学生,囊括了丰台区数学高考成绩的前三名。

    其实,熟悉李有毅的人都知道,在安徽省首届教师新星的评选中,经过了层层筛选,共有两个老师参加最后一轮的评比,李有毅是其中一个老师。调北京工作之前,芜湖市的组织部长也曾经找过李有毅谈话,但她主动放弃了组织上的重用。

    1999年,李有毅直接从一名老师被提拔为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尽管这并非她心甘情愿的事情。在北京的姐姐几乎天天给她打电话:“有毅,我们不赞成你当校长,因为你是搞业务的。当时你调到北京的时候,父亲认为你能搞业务,否则都舍不得你走。”

    2001年,丰台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找过李有毅谈话,希望她担任校长的工作。李有毅回答:“这绝对不可能。第一,我没有这个能力;第二,我没有这个欲望;第三,张校长能力很强,我可以辅佐他。”

    2006年5月,张校长退休,李有毅没有了推辞的理由,经过组织上多方面做工作,当了7年副校长的李有毅接过了校长的接力棒。她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十二中不要下滑,十二中要稳定,要为学生的发展拓宽渠道,开辟空间。

    目标是朴素的,但李有毅在心中却暗暗较劲,一定要用心做教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怎么才能做到用心呢?她的回答是:“既要动手,还要用脑,更要坚持不懈地去做。”

    后来的事实说明:自2006年以后,学校的各项工作一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中考和高考成绩连年突破,在科技、艺术、体育各科获奖的学生逐年增多。

    当时,李有毅校长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现实教育状况与新课程要求有着巨大的落差,能不能在课程改革的征程上,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对十二中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十二中的劣势更多的是因为地域上的限制,丰台区没有那么多的高校,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借助,与海淀区、西城区和东城区比较,有很多先天性不足的因素。

    怎么办呢?向来不服输的性格,使李有毅校长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学校的发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

    她首先从整顿校风、学风和教风做起,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率先垂范,严格要求,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其次,李校长特别关注北京地区的教育信息,努力争取到一些高端的项目落户十二中,给师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由此带动并推进学校的发展。第三,她着手培养一批师生的领跑人,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整体设置,分类部署,分层实施,把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让特级教师不仅仅在特级教师的平台上发挥作用,在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师身上也能找到可学习的地方,不同层次的老师在相互研究、沟通和交流中,实现了整体的提升。

    与此同时,李有毅也在积极梳理着学校的优良传统。她说:“李英威校长有思想,有谋略,也很有魄力;陶西平校长是一位教育家,其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一直影响着我;方军燕校长是一个儒雅而有涵养的校长;罗洁校长业务精湛,管理学校有方,对教育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张永啓校长则是北京市知名的德育专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连接上,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她强调所有的理念要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在汲取众多优秀校长的管理经验、总结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李有毅认真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挖掘新时代的内涵,明确地提出“求真、崇善、唯美”“三足鼎立”的办学理念,以及“责任在肩,‘八气’修身育人”的教育思想,并在全校师生的热议中达成共识,塑造有大气、大智、大爱的“大写的人”。

    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经打过的一个精妙的比喻,他说:“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李有毅校长说:“科学求真,真中含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人文崇善,真善美一”。她希望十二中的老师通过观念的转变,进而达到知、行、学的统一;她希望十二中的学生既是聪颖和智慧的,更是健康和阳光的。真善美的和谐发展,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普遍追求的教育理想,李有毅校长以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为指导,将“求真、崇善、唯美”视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让师生在真善美的环境中幸福的成长。

    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三足鼎立”的办学理念则落实在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其一,表述了学校志在培养“求真、崇善、唯美”现代中国人的目标;其二,概括了学校遵循“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原则,表达了十二中人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

    李有毅校长非常注重师生内在气质和能力的培养,她解释说:“在提出‘八气’修身育人的时候,我们就在想,学校参加过很多课题的研究,陶校长曾提出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与我们所提出来的‘八气’内修,应该说是一致的。‘八气’可以让师生在某一方面能够突出,其他方面能够兼修。”

    学校的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北京十二中提出了学生发展三个“百分百”目标,即100%的学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100%的学生参与学校以“国学社、科技俱乐部和模拟联合国”等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在十二中学习的六年内,100%的学生完成100个探究性实验,读100本课外书籍,聆听100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报告。

    “三足鼎立”办学理念和“‘八气’修身育人”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其外延则具体表现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的学校发展目标,最终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建校之初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二十世纪80年代陶西平校长提出的“同心同德,兢兢业业,务实创新”,再到90年代罗洁校长提出的“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直至目前的“育人为本,培养至真至美至善的十二中人”,李有毅校长在传承与创新中,成就了一所名校的大气和深邃。

    立意要新 标准要高 质量要精 

    2011年3月12日上午,伴随着一曲旋律时而清丽高亢、时而婉转柔美、时而欢快流畅的《春天组曲》的演奏,北京十二中金帆民族管弦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专场演出拉开了序幕。专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既是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所拥有的北京市乃至全国第一批高水平“金帆民乐团”的成果汇报,其背后则是学校办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前瞻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必须借助于学校科学的办学策略,才能转化为老师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具体的办学策略上,李有毅校长希望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立意要新,标准要高,质量要精”。这既是针对学校每一个部门提出的标准,又含有常规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同时还体现了创新的思维,要求学校干部老师经常去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

    李校长的“十二字”办学策略,首先变现为北京十二中鲜明的精致管理特点。现代学校教育的优质化,也必须以精致管理为支撑。所谓精致管理,是指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机整合,追求管理境界的真善美,而且注重过程和细节,追求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管理,它具有卓越性、绩效性和科技性三个标准。北京十二中的精致管理体现在对“大”和“小”的关系的正确处理。所谓“大”,一是指教育的“大方向”,一是指“教育规律”;细节就是“小”,但是,它必须受“大”的制约。

    在常规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上,北京十二中下足功夫,他们认真吸取了其他学校的经验,始终坚持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深”、评价要“多”的要求,并对什么是“精”、“实”、“选”、“深”、“多”进行了细化。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离不开“问题”这一“抓手”。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问题教学”有质量呢?”北京十二中提出了“引问、解问、追问、新问”的“四问”课堂教学策略,积极创设生态智慧课堂。以科学合理的引问,作为创建生态智慧课堂的基础;以实施精准的追问,启迪师生的智慧;在共同解问和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激发引申出新的问题,提升智慧课堂的境界。

    在生态智慧课堂上,学生个体的自主和独立人格受到尊重,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圆融共生,师生精神生态的情感体验得以丰富,有效思维得以提升,师生充满生命的感动,课堂激荡着智慧的火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体现出十二中课堂教学独特的品位。

    2008年,北京十二中高中部、丰台镇初中分校、草桥初中分校三校合并,统一规划为北京十二中校本部、初中一部、初中二部。三校合并,使得北京十二中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在学校完成新一轮布局和结构调整时,陶西平老校长发来贺信:“新的十二中应当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改革的典范,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在充分调研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李有毅校长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突破”的学校发展战略构想,即着眼于建设一所北京市和全国中学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一流校,一所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校,一所带动周边学校发展、辐射改革成果的示范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上,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向成才;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名师队伍建设三方面要有重大突破。

    李校长常说:“在工作中幸福地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中幸福地工作。”为什么是这样一种说法呢?“可能是我受到父亲的影响。我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在工作中做得有成果,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才是教师的幸福。”

    她也常向青年人灌输这样一种观点:做老师一定要知道怎么去用心做教育,要严爱有加。“在老师的培训和学生的教育上,我们要找到一条恰当的途径:一方面,要求老师的管理要有艺术性,要真心地去爱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它和事业之间联系在于,当一个老师把工作做到极致的话,很可能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种真正的事业了。”

    体现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北京十二中采取“五部一室”的模式,即学生发展指导部、课程教学指导部、教育科研开发部、人力资源部、后勤服务部和学校办公室,强调科学、精细、高效的管理,强化课程开发、学业指导与管理服务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实行了中层以上干部岗位竞聘,组织干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训,强化“十要是不要”的干部管理制度。

    李校长的办学策略也同样体现在育人模式的创建上,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十二中“从道德底线起步,以意义引领提升,促人的精神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科学精神、爱国主义为引领,以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为根本,以法制教育、公民教育为底线,以国际教育、礼仪教育为亮点。”

    采访中,李校长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学校有一个升旗仪式演讲团,首先让学生自愿报名,经过答辩推选出来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安排一个学期的“国旗下的讲话”,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系列教育活动,每次讲话结合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学校的热点、社会上的大事和学生的关注点,把每一个点放大成面。

    目前,许多学校已经不再进行家访了,但十二中的家访一直坚持着。李校长说:“走进学生的家庭,可以了解到更多学生心灵上的困惑,或者真实的成长环境,更便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这与学生出现问题时,把家长和学生叫到学校谈有着本质的区别。”更可贵的是十二中的家访已经作为一种课程来进行设计,老师们精心地去策划,去组织实施。

    也正是由于这“十二字”办学策略的指引,北京十二中的工作一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业绩。

     每一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绝活 

    2012年3月16日,北京市教委隆重举行“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由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教育督导室联合组织的这次活动,历时一年,展示活动涉及高中15个学科,引导广大教师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等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综合的思考。北京十二中有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并且一等奖获奖教师人数位居北京市城六区第一,李有毅校长代表全体获奖学校在大会上做了《精心设计 用心打造 努力培养一流教师团队》的报告,介绍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

    这是继2008年,北京十二中在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获得9个一等奖、位居北京市第一名之后,再一次全方位地展示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

    在学校经验总结会召开之前,李校长给几位副校长列了一个提纲:第一,一定要突出比赛的过程,反思这次比赛的意义在什么地方;第二,一定要重视获奖成果在课堂上的应用,要让受教育者获益。她还具体建议用“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几个排比句,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经验提炼出来。

    李校长在会上强调:“我们不论是在课程开发上,还是在高端项目的开展上,都有一批无私奉献的老师。比如今年的北京市首届基本功大赛,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7位老师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更可喜的是,我们有3位老师完全有可能获得一等奖,但是他们担任繁重的高三教学任务,为了学生而主动地放弃了这次有荣誉的比赛,他们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她经常跟老师们说:“我希望我们十二中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绝活。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有本事,我们要培养学生善良、乐意助人的品行,孩子们不仅仅要学习成绩很优秀,更要具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所以,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如何当一个称职的老师,进而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努力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素养、有内涵的人,需要我们的老师‘八气’修身。”

    她也常和年轻教师说:“我们需要生活的安定,但这需要你们去创造。你在工作中首先要奋斗,然后才会享受。奋斗过程也是享受,奋斗之后的成果又是一种享受。我们要团结奋斗,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近年来,北京十二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遵循“‘八气’修身”的教育思想,坚持“教师为本、鼓励创新、个性指导”的原则,强化“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深化、分类管理、促进发展”的管理策略,倡导“敬业乐群、论学创新、明志笃行、方正和谐”教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新的生长点,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效果常抓不懈,让处于不同阶段素养的教师都要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事业奋斗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学校通过学术报告会和教育形势的解读,加强全体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体验教育所带来的乐趣与幸福感;另一方面,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有差异性的学研训赛等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内涵发展,引导教师强师德练师能,主动快速发展。

    学校成立了以专家、学者和校领导为主要成员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诊断帮扶指导,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帮助教师分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个人现状和教育理想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师发展规划。在制定个性化教师发展规划过程中,学校立足于每个教师的发展潜力,关注个性化教师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以目标激励教师高位发展。

    培训内容则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培训主题与形式,如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大赛、骨干教师的优质课评比、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等,突出研学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员参与相对应的教师培训与研学活动。同时,学校注重发挥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导师带教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示范榜样作用,树立身边的标杆。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适合自己的校本教学法,始终抓住“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深,评价要多”的五步教学环节,提出了“设问——解问——追问——新问”的“四问”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各教研组总结出一套本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都参与,全学科多领域覆盖”的教研格局,拓展了教师研修的时空。

    随着“名师工程”、“教育家成长工程”和“七个一工程” 三项培养计划的相继实施,学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学习、工作、支持和展示等“四大平台”,不断为教师的再发展搭建平台,并适时提出了“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大力引进优秀特级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结构。

    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加强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分类培养,在动态管理中强化了培训的针对性,增强研修的实效性,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一流教师团队。

    深入探究北京十二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李有毅校长的无私、坦荡、勤奋和敬业,时刻在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老师们。

    刚接任校长不久,李有毅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承诺:第一,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关系,做违规违纪的事情;第二,不会为任何一个亲属谋求个人的私利;第三,学校所有的工程写委托书。”

    她经常说:“我一直认为,你今天在这个位置上,那是政府对你的信任,你就要不折不扣地对这个岗位负责。在校长的岗位上一天,你就要尽一天的责任,力争把每件事情做好,引领学校快速发展。”

    由李有毅校长起草的“十要十不要”干部工作标准,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成为学校干部的行为指南。她对老师们的要求也很高,对老师工作中的差错或者不到位,甚至不负责任,她一点也不客气,绝对不留私情,老师们常说“校长的眼里不揉沙子”。

    李有毅是一个喜爱人才的校长,只要老师对学生好,其他的缺点她都可以包容。她一向认事不认人,一旦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不当行为或者没有认真备课,她就会提出批评,马上要求老师反思。反思以后,李校长会再来一次推门课。尽管学校有一个网上听课系统,但她觉得网上看不到现场学生们的反应,不能够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直观地感受老师的基本教学设计、教态、语言等,因此她常常“舍近求远”,走进课堂。

    也有很多人劝她:“你不要去批评人了,什么责任都往身上揽。”但李有毅校长认为,当干部首先要把责放在第一位,干部的责在前,干部的权是人民赋予的,在岗位一天就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能谋求对个人有利的事。

    李有毅把权和钱看得很淡,所以她才能够放开手脚,把很多事情都做到极致;政府颁发的奖金,她全部拿出来设立了“校长奖学金”;老师们遇到的困难,她会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解决……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好校长,有了教学研讨针对突出问题、教学环节精雕细琢优化、校本教研合作联动开展、课题引领助推教师成长、团队共进成就教师群体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施和推进,创建了教师发展的宽松环境,使得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数学教研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究→揭示问题本质→总结引申反思”的教学实践,探索出“问题连续体教学法”;化学教研组在全校率先以教研组为主体,连续成功申报全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入探索“探究式教学法”,所有青年教师均获得过全国和北京市课堂教学评比和教学成果一等奖。

    政治教研组教师平均年龄35岁,唐敏老师36岁担任教研组长,在他刚入职第5年的时候,就获得了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体育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体育教研组也是一个年轻的教研组,教研组长朱春平老师是板球和田径项目国际级裁判员、教练员,第29届奥运会优秀裁判员,也是我国中学第一部《板球》教材的主编。

    2010年,高宇老师在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2011年,杨立宪老师荣获“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赵虹华老师获得“全国化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胡鸿林老师获得“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2012年3月,在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中,高 宇、杨立宪、赵虹华、胡小蒙、张秀梅、朱春平等7位老师获得一等奖,于守峰、游士伶老师获得二等奖,孙德峰、陈玉成老师获得三等奖。

    ……

    目前,北京十二中拥有特级教师14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7人、市级骨干教师17人、丰台区骨干教师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拥有北京市“十佳”班主任、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30多名;有10余名教师获得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称号。

    集群体优势 助推学校快速发展

    近年来,为满足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在李有毅校长的精心部署下,北京十二中逐步构建起多元、综合、不断创新的特色项目群,在扎实稳步推进中探索学校特色发展新的生长点,为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模拟联合国活动”到北京市“翱翔计划”和“雏鹰计划”,从“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到“中美国际课程班”,从北京市“后备人才计划”基地校到全国“国学教育”基地校,从申报北京市金鹏团到申报国家课改实验校……

    这一系列的特色项目涵盖了科技、艺术、体育、综合课程等多个领域,在北京市的特色项目发展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演变为学校发展的群体优势,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李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候,当大家都没有意识的时候,你有机遇的敏感点,找到了机遇,率先走出一步,往往就会比别人领先很多步。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不要固化,也不要刻板化。培养学生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可能有一些是隐形的,另外一些是显性的,但是离不开学生们的天性,离不开他们的兴趣,当然,有些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结合起来,可以缩短人的成长周期。”

    作为全国新课程改革实验校,北京十二中在优化传统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以新课程改革试验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特色群,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外国际合作项目、创新学院翱翔计划、自主排课学校、国家级特色实验校等项目。

    目前,学校开设了学科拓展类、实践活动类、研究课题类和专题教育类四个系列10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通过设置专门课程,强调学生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形体课程、心理课程、理化综合实验、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等高水平的特色课程建设以及诸多“特色课程教学法”均走在全国前列。这些特色集群和集群特色,助推着学校快速发展,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在国际交流中,北京十二中先后引进英国剑桥大学、瑞典德隆大学以及美国的国际优质课程进入课堂,与美国最好的高中之一的哈佛西湖中学举办中外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引入优质课程深度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从学校整体发展来看,北京十二中先后荣获“教育部现代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电化教育优类校”、“全国中学先进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北京市文明单位”、“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和“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中小学汉语推广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2007年,有167位同学的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并实现了北京市前10名的突破。继2010年高考成功实现高分成绩、600分以上人数、考取清华北大人数以及本科重点上线率的“四个突破”之后,在2011年的高考中,理科重点率达到95.3%,文科重点率达到97.1%,近30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自2007年至今,共有6位同学的高考成绩进入北京市前10名。

    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 2011年,被评为“全国田径训练示范校”,在北京市共只有两所中学获此殊荣;2012年,被清华大学列为“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校。

    近两年来,北京十二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市级奖励100余项,先后被评为世界名中学联盟学校、国家级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民乐)、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实验校。

    对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李有毅校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学校应该是土壤,孩子是种子,你需要给他们浇水、施肥、打理。学校不是一个纯粹的机构,它是一个小社会,是群体聚集的地方。”

    谈到学校的未来发展,李有毅校长说:“我们将不断促进管理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为最适合学生人格修养、学术素养成长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宽而有度、活而有序、人文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李有毅校长以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执着的人生追求、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走进了当代教育家的行列。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