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
校长网 校长论文 天津耀华中学 任奕奕 学校管理

学校——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

作者:任奕奕 天津耀华中学1353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6/3/12
分享到:

 教育是充满理想的事业,是需要不断求索的志业。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每天在学校法定性和制度性的课程中学习那么多的公式,掌握那么多的知识,对他的人格健全究竟起多少作用?作为校长,我时常感到困惑,我们的教育在忙于"教什么"、"怎么教"的时候,是否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大众生活的功利化和情绪化,使学校教育不知不觉间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一、学校应当是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
  从古时的庠序私塾,到近代的新式学堂,再到今日的现代学校,教育"让人成为人"的性质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让人成为人"的内涵与方式。我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这样的乐园彰显生命与活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受以荫泽,得以伸展。
  耀华中学地处天津市寸土寸金的市中心,29年来,我始终与耀华学校在一起。每当穿越高楼大厦走进闹市中的"文化重镇",看到座座院士铜像感受着前辈们的风华,我的心就会安静下来,澄澈起来;每当走进教室,看到课堂上师生间的热情互动、理性探讨,我的心就会有一种求索的冲动和责任;每当暂离繁杂的行政工作走在耀华路上,看到耀华园中学生们的勃勃生机和老师们的孜孜以求,我的心就会找到依托和归属。我和耀华,生命相依,意念相随,心灵相映,精神相托。
  回溯耀华学校的历史,为培养"光耀中华"的国之栋梁,耀华先辈执著求索的事例赫然在列:提出"盖今日之校风,即他年之民德"、重视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耀华创办人庄乐峰先生;确立"勤朴忠诚"校训,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畏强暴,壮烈捐躯的赵天麟校长;坚守"真正的教育公平是给每一个人适合的教育"信念,创办超常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实验班的阎治身校长;将世界文化作为学生的教科书,致力于拓展国际交流,让耀华的师生具备国际视野的曲丽敏校长……他们用行动,甚至用生命诠释了耀华校训"勤朴忠诚"的真谛--"勤于学、朴于事、忠于国、诚于心"。他们以知识分子的纯正气节和信仰,在上下求索中获得了真正的发现和力量,捍卫着教育的尊严和主张。
  (一)耀华学校的历练
  1983年,我来到耀华,在初为人师的学习、思考阶段,我站在耀华前辈的肩膀上,探求着学生乐学、教师悦教的课堂教学文化。1991年至1993年我被公派到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留学,走进一个与我们民族有"特殊关系"的国家学习教育理论,关注于"创设理想教育情境,实施有效教育方法"。东渡日本之后,通过中日教育的对照比较,我思考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开始了创设情境教育模式的教学实践。
  1998年,我开始担任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在第十三任阎治身校长,第十四任曲丽敏校长的言传身教下,工作中我倡导"以德为首,以业为本,以研为导,以质为重"的学科组建设方针,在年复一年的生源变化中提出了"应景而生、应机而变、因时而动、因材施教"的理念。2000年,在华东师大第20期高中校长班的学习中,我和同学们对"构建学校自培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2001年我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参加校长培训,中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合,让我在学习中反思,关注于"中美学校教育中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思考"。2007年,我又一次成为华东师大课改样本校培训学员,提出了"深化课堂改革,促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纲领。2008年,我担任了耀华中学的第十五任校长。转年,我成为天津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探讨着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师生共进"。
  29年的耀华工作中,从教师到校长,我时常感到超越一己之私的幸福感、跨越时空的愉悦感和桃李天下的成就感。
  (二)执著求索的解读
  求索是人的重要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种倾向的驱动之下,人"从不满足周围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之此时--此地--如此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超越环绕他的现实--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当下的现实"。人的精神的超越性说明人有自我发展的动力,他能够以人特有的能动性、主体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用以发展自己的身心。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各种需要。需要是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图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人有了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就会产生某种需要,力图实现心理平衡,因此,需要是激发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原始动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低层次的机体性或生理性需要,又有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一种需要的满足又会催生新的需要。从需要的产生到需要的满足,再到新需要的螺旋上升,就是执著求索的过程。而教育者的一生,不但是自我实现的一生,还应该是超越自我,奉献教育的一生,更应该是与受教育者一起执著求索,共同成长的一生。
  执著地求索,是学校的本质特点。学校是为教育而存在的,而教育是为社会和人服务的。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脉社会发展趋势,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探究教师在重压下的成长之路,并要在社会需求、高考压力、家长期望和教育理想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这必定是一个执著求索的过程。同时,学校需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探索学生当下的各种需求及变化,需要摸索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把育人为本融入到课程之中,以使学校成为乐园,这又离不开执著地求索。
  马克思曾经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还是人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学校不是"卖场"也不是"游乐场",而应该成为师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假如生命有度--把心和身的存在状态,从低到高排列成刻度,那么"教育"就是把它标识到最高刻度的唯一途径。而教育的不可逆性又很难量化,同一个学生、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校,其生命意义所达到的不同刻度,本身就能看出一所学校所独有的教育魅力。
  打开中外教育史,可以这样说,任何一所成功学校办学的历史都是师生求索共进的历史。无论是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还是美国的杜威学校、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芬兰的罗素高中;无论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还是朱自清、丰子恺等诸多名师云集的浙江春晖中学,以及培养了两任总理的天津南开中学,都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师生执著求索的图景。中国古代"教育"和西方的"educate"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内在教化,现代教育也强调激发潜能,培养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个体。因此,实施教化、传递知识、培育身心、完善个体,必然要求学校执著求索。
  执著求索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乐园。85年的耀华历史告诉我,学校建构应与教育的本源目标相一致,她应与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契合,她的实践行走应与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相融通。这样的一致、契合、融通形成了一个场,创造了一种势,产生了一种能,她就以这种场、势和能给学校里的每一个人打上了烙印,铭刻在师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修养以及学力品质和终身发展上。曾在耀华学校求学的杰出美籍华裔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先驱"的朱传榘先生回校时,真诚地写下:"作为中国生人,耀华学生是我一生的荣耀"。耀华的文化场不仅为朱先生奠定了严谨的治学基调,为他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六个发明者之一打下基础,而且将"光耀中华"的深沉使命深植于心,他也成为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积极建言者和实践者。耀华的历史让我明晰,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生共长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修身养性、修己善群、修正人生、修德泽人的沃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包容成全的精神高地。这样的学校平实中有温暖,平淡中有坚持,平和中有智慧,平易中有奋争。她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洗涤那些浮躁、倦怠、困顿和偏激,睿智而达观,真诚而宽容。学校是一个自由表达人的情感、休养安顿人的精神、健全完善人的心智、获得美德与提升智慧的场所。师生在学校教育的互爱、互育中彼此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完善教与学的过程,以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实现双方个体意义上的主动发展。这样的学校就是一个纳德于情、纳智于情、纳美于情的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学校: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这个命题可以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主体的互动性(师生),治学的内在性(执著),教育的正向性(求索),目标的开放性(乐园)。
  二、构建教师执著求索的乐园
  百年来,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等正直爱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未停止过"教育智民强国"的求索。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终身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造,提倡"教、学、做合一"的陶行知;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推行"五育共举"教育思想,将北大建成群贤毕至学术圣殿的蔡元培;历尽艰辛创办系列南开,推行"公""能"教育,为国家培育众多杰出人才的张伯苓,这些令后人景仰的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变革和惨痛,却总能俯视所处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求索和行动来努力捍卫一个时代的合理和公正,竭力保护一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发展。
  1937年,钱伟长先生来到耀华学校担任物理教师。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旋即"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他不顾个人的风险得失,每天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钱伟长先生的赤子情怀,成为耀华教师永远的楷模。从耀华先后走出的15位院士,研究领域不同,但几乎都从事过教学工作,他们有着共同的坚守:为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不懈不休,执著求索。
  (一)执著求索: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的必然选择
  在耀华中学,每年有一个庄重的仪式,全体教师在教师节那天面向国旗,在全体学生面前宣誓--
  国运所系,命运相托,当我成为耀华中学教师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恪守师德;勤朴忠诚,完善人格;倾心教学,追求突破;视生胜子,关爱负责。我要用心血铺就学生成长之路;我要用赤诚感化学生热爱祖国;懂得生命的价值,勇于超越自我;为成功的人生奠基,不负人民的重托。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我将终生奋斗,不懈求索。树人立德!
  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之后,其实也就选择了一条终身求索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本能需求,也是国家赋予承担育人大任的教师的职业精神。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从学生时代走向工作岗位的谋职生存需要,更决定着他应承载"担当国运、不负重托"的教育责任,标志着他承接了"视生胜子,关爱负责"的人生使命和选择了"终生奋斗、不懈求索、树人立德"的工作追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已成常态的情况下,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负责,还要为他一生的幸福奠基,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职业底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人生的真正幸福在于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无限的力量。教师要不断向自身的人格、智慧和能力发出挑战,这一求索过程又会成为推动教师学习、思考、探索和创造的不息动力,从而在生命中增添发现、增添成长、增添快乐。在极具个性的诸多名师团队里,如果思想始终活跃,学术氛围始终浓厚,那么教师团队就是同侪相济、教教相长的集体。面对复杂的教育现状,作为教师来说,仅凭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教育职场--学校中沿着教师专业发展阶梯拾级而上,执著求索,才能更好地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发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二)执著求索:以校本学习型共同体实现学校提升的能量建构
  在耀华中学,有这样一面独特的墙板,名为"耀华教师风采墙"。凡教龄满20年者,都会以最灿烂的照片,发自内心的教育体悟,荣登其上,没有级别之分,也无须华美装饰。这面墙从她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成为耀华园最具人气的地方之一。学生们留影要以此为背景,毕业生回校也要先来此拍照,领导们视察工作也聚集在此体味耀华老师们的教育心声。"阅读、省思、正德、分寸""做人做事的原则,对得起良心;对人对事的态度,理智包容""做真人,说真话""用爱创造奇迹""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经典""只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得循序渐进的提高。""德行至上,学品为真"……句句箴言,彰显着教师们对教育的赤诚热爱,书写着耀华人对教育的执著求索。
  现实中的每一所学校,都渴望取得每项工作的持久动力和能量补充,都希望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社会赞誉的步步上扬。怎样建构学校的内部能量,才能实现学校的持续提升?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学校是封闭的垂直结构,组织中从上到下有明确的指挥链,领导作出决策,教职员工执行决策。这种基于工业革命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虽然可以高效实施标准化的运作,但却极大地削弱了师生群体的主动性和个性,陷入管理中"人不见了"的尴尬境地,更无法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多年的学校管理和反思学习,让我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即建立"构建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的共同愿景,建成能够促进教师共同学习和反思性对话的学习型团队。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和实现愿景的研磨实践中,教师就会产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和强烈责任感,通过教师的工作绩效,学校提升的内部能量建构也得以实现。
  学校改进的能量建构是学校提升的重要途径。能量建构是为学校改进创造内部能量,也是创造学校改进所需的一系列条件。多位专业人员在一项对世界成功学校领导的研究中发现,学校领导的核心包括确定方向(建立学校愿景,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优先排序,对成就持有期望);发展人(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提供个人支援,提供理想的专业养成和价值观的示范);组织重构(发展合作的学校文化,创造一种能够增强决策参与的结构,创造高产出的社群关系);管理教学计划(提供教学的支持,监控学校的活动,以及使教师不受其他事情干扰而专心工作)。而学校改进的能量建构的要素可大致分为五类:
  1)分享的目标:包括学校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和对学生的期待;
  2)人的发展:包括教师个体发展(态度上的发展和功能上的发展)和教师社群发展;
  3)组织能量:包括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
  4)课程与教学:课程的一致性,支持教学的技术资源;
  5)学校领导
  回想多年的教育实践,耀华学校已建设了若干校本学习型共同体,例如:以第三任校长赵天麟的字君达命名的耀华教师培训学校;由主管校长、主任领衔,由特级教师、学科组长、年级组长挂帅,特聘教育、教学骨干中坚力量组成的"教育教学督导组";资深班主任、功勋班主任团队;早期智力开发实验班教师团队;初、高三毕业班团队;职员工勤团队等等。每一个校本学习型共同体,我们都极力做到:
  1)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指向其工作意义;
  2)有数据指导决策和全样本问卷调查,跟随其主旨内容;
  3)有预防与干预系统,反观和调整状态。
  在这些校本学习型共同体之下又形成了若干子共同体,推动耀华教师群体中各种教育背景、各种工作社群、各种团队的健康成长。
  近两年,在耀华老师们中间流传着一个与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节目相仿的说法--我要上全体会。全体会作为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活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全体会始终都是"领导一人讲,教师全体听"的灌输模式,全体会便难以成为将教师愿景与学校目标相统一的载体。几年来,我们力图将全体会的话语权交给教师,让它成为老师们凝心聚力、分享智慧、提升理念的舞台。三年间,耀华的全体会已经汇集成了一本厚重的"书":"2011,惟诚记忆"高三文综教师深情回望:李晶"沙龙"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晓静"门诊"午间叫号,诲人不倦,可作表率!李铁"讲堂"阳光普照,学子心坎,春意暖暖;晓春"聊吧"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嫣;肖鹏"微博"严寒酷暑,恪尽职守,早起晚眠;小丁"信箱"答疑解惑,默默耕耘,贴心实在。"年度最喜爱教师"数学组获奖感言:教学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课堂上,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在数学永恒的生命里,我们立足数学知识科学的"真",塑造学生道德的"善",培养学生心智的"美",训练学生思维的"巧"。"卅载春秋桃李意/心系杏坛耀华情""在体验中成长/在感悟中升华""初为人师/一展风采""砥砺共勉,任重道远""学校文化在我心中"以及学期末的"向全体耀华人致敬"……作为校长,我每年也仅是在学期开学初向大家汇报自己的想法,最近几次全体会我的发言是"让耀华学校做得更好""学校应当成为育人的学习共同体""给问题解决更多方法,给学生发展更多机会,给学校教育更多可能""弘扬正气,凝聚团队,专心致志,注重效果"。每一位耀华人都以"我要上全体会""我要成为全体会论坛坛主"的心情,期待每一次全体会的召开;而每一次会议的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完美体现,又加深了教师们对"执著求索,追求卓越"学校文化的理解。每一次全体会,发言、主持和宣讲的人都来自同一个校本学习型组织,而台下的全体员工则在这种高品质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着深度互动和反思性对话,从而又形成了一个更紧密的校本学习型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能量建构产生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新的能量积累和补充,在不断积累和补充中,学校的能量建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停轮回,学校势必就走上了朝气蓬勃的质量提升之路。
  (三)执著求索:让课程文化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课程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最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较差的课程而落空。课程文化的理念是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使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无自为性文化品质的社会文化传承工具。在这一理念下,"课程"与"文化"不再是工具与实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当今,我国的课程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那种旨在一劳永逸地传授某种文化的教育,那种完全受现实文化驱控与锁定的毫无批判与创新的课程必将被超越。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必须从历史上文化的边缘步入当代文化的中心,彻底摒弃工具意识与机制,肯定自我,重塑自我,回归自我,以一种崭新的课程文化主体形态与面貌,以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融入学校的课程发展与建设中。这也是我们耀华教师的责任。
  许多学校开发了门类众多的校本课程,但面对林林总总、热热闹闹的课程,我们是否思考过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课程的开发是否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些课程是否只是教师学识和兴趣爱好的单方面展示?课程的开发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课程需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卓越课程建设方案的行动研究,开始构建具有耀华中学特色、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卓越课程体系。本着时代性、实践性、探索性、人文性、综合性、个别性和发展性原则,我们构建起了包括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多选择性的拓展型课程、探究性的研究型课程和体验性的活动型课程四大类的课程体系。
  学生创造能力的孱弱一直被视为我国教育的顽疾,作为耀华这样的学校,每年在天津市乃至全国拿几个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提高整个学生群体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单品还是全席?是范例还是常态?是只乐于培养状元还是致力于培养优秀毕业生群体?这是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尺。拓展型课程--"技术与创新"就是我们回答这一问题的尝试。
  技术与创新课将工程教育、技术教育融入科学与数学的课程研发,将学生学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统整为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提高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课程内容需要四个学期完成,前两个学期学习技术,后两个学期学习发明创造。在技术学习的两个学期中,我们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培养贯穿于有限的具体技术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体会技术不断进步的本质。极其的精准,成为每节课不同技术形式学习的共同要求。后两个学期学习发明创造,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信心,一种"我也能够发明创造"的信心。从目前首届学习这门课的学生60%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阶段性成果来看,我们当初的设想成功了。这门课的开设让我们明白了教育制度里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而师生的创造力,才是教育改革的持续生命力。在我看来,求索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求索的伸展。
  像这样的精品校本课程我们还有一批,应该说它们的开设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教育智慧。这些课程的开发实例让我们看到,学校里课程文化的建构有从过程到理解性,从协商到互动性的两个特点。这样的文化化课程与工具化课程不同,它更为关注文化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建构文化,生成文化。它关注灵魂与精神意义,强调对学生的陶冶、解放与生成。另外,它坚持知识的解释性、理解性和建构性,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直线式的、被动接受与掌握的过程,师生在协商、互动的方式中共同进行对文化的理解与建构。
  (四)执著求索:让耀华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
  在研讨"以教师的有效教学达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的主题教研中,大家一致认为:我们每天都在上课,每天都在课堂。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教师的德行学养、气度教艺决定了教室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那些误人子弟到退休也教不好课的教员是存在着的。
  当今的教育改革不是在教育思想的废墟上重建,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积淀中不断发展。回归教育本源将使我们永远有一种不竭的动力,老师们和我共同研究"中国古代的十大教育方法",将其凝练成十个短语: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相观而善、长善救失、藏息相辅、互磋互学。在这些教育方法的领会中,我们发现它暗合了新课程改革的很多理念,也暗合了后现代教育的很多观点。我们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育方法产生了许多好的教学案例,同时也取得了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

  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关注在两种模式上,即"PUZZLE模式"与"GAMES模式"。PUZZLE是拼图,每个拼图的最后结果是唯一的,而且拼图中各个图块的连接是固定的。而GAMES是结果有多种可能的游戏,而且游戏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有些游戏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答案,其结局本身就充满神秘色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教师像引导学生摆拼图那样,去寻找那个唯一正确有时又十分美妙的答案。而有时学生又像是与教师一起做游戏,游戏中结果往往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个身在其中的人的参与和在游戏规则下的创造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学控制理论起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性作用。"PUZZLE模式"中,奥秘揭示得越多,学生对下一个图块的寻找也就越发渴求。而GAMES的开放式的过程,让学生更高兴参与下一个游戏。我们对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研讨比较得出,不论是怎样的教学模式,都要给学生表现自我、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机会,同时创设一个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教育环境,在适合的时段,针对不同的班级学习风格、认知结构、内容要求,选用适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致力于寻求单位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正向学力提升的最大值,正像我校一位地理特级所说:"教师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达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每一堂课"教"与"学"的有效都应着眼于:
  一是"短效",即课内即时可测的教学成效,可以理解为朱永新先生提出的"理想课堂的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二是"长效",包括情理的积淀、方法的建构、素养的抬升、文化的传承……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就不能只关注学力的显性部分--知识、技能,而忽略学力的隐性部分--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强调让教师在不断学习、研磨有效教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结合本学科的知识脉络和学习特点把握所任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进行望、闻、问、切,形成一套自成特色的有效教学的行动要领;致力于让每一个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思维建构中体味发现和乐趣,获得探究之后的质疑和收获。这样,把每个教师的有效教学形成合力,把每一个快乐的课堂聚集起来,学校就能成为师生的乐园。这也正是陈玉琨主任倡导的"有道德的教育"所追求的"以课堂之美怡学生之情,以教师之行养学生之性,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
  三、拓展学生执著求索的空间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在我看来,学生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一个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最后才是学校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人",则一定具有自然人的特性,不仅具有进行新陈代谢的自然生命,更具有社会融入和精神建构的价值生命。是"孩子",则说明他们是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着天然的求索本性,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渴盼成功的体验,成长道路上需要成人持续的鼓励。是"学生",则意味着他正处在求知的阶段,需要学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条件。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去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在作为"人",拥有完善的"人性"的目标下,充分考虑"孩子"求索的自然天性,通过创造不同的实践平台,激励、引领、巩固、促进,拓展学生执著求索的空间,最终使"孩子"的本能要求与"学生"的生命过程相契合,让学生在执著求索中成长、发展和完善。
  耀华中学拥有厚重耀目的历史、德艺双馨的教师、独特丰富的文化,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的内心升腾起一份责任:耀华要为学生的发展画无数个同心圆,这无数个同心圆的圆心指向正确的教育目标,不同的半径标识着学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不同认知基础下的生存状态,而这不同的圆周又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路径。学校如果是平面的,这组同心圆可多可少,可大可小,但终归是若干个圆;学校如果是立体的,这原本无数个同心圆就可能变成了圆柱、圆锥、圆台……变换中传承着人类文明,感受着科学力量,浸润着学校文化。
  (一)以德育魂,学生执著求索的基础
  一个人的德性、德行等等不妨认定为心理人格的一个重要表征、侧面和组成部分,教育要通过德性的培养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成长的核心在于求索生活的意义。精神的提升,需要个体赋予生活正确的意义,而生活意义的正确性取决于个体德性的完善程度。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德,都需要育,都需要个体稳定的道德面貌,即道德人格。师生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人格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说以德育魂其实也是一个以德立魂的过程。以德育魂就是要改变人化的思维灌输,就是要改变盲目空洞的说教,就是要形成潜移默化、浸润心灵的养育养成。在以德育魂中"教师是一本行走着的书","学校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真正的教育应时时闪烁着德性的光辉,它与人的灵魂相通,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集"。学生的道德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个人经验,经验培植信念,因此学校教育在育魂的各个环节都应为学生探测情感、考察态度、明确价值观、学习有效交往以及发展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提供指导和机会,创设有助于丰富和提升学生道德体验的情景和氛围。
  任何一个曾经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有一种精神力量,那是来自追求更远大目标而唤醒的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敏,耀华1944届毕业生,两弹元勋,中国氢弹之父,献身共和国国防科技事业,殚精竭虑,功勋卓著。40年间他必须隐姓埋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不能公开发表学术文章,甚至连名字都是绝密,我们难以体味其中的寂寞和艰辛。68年前,耀华学校走出的学生,肩负了民族的重托和强国的责任,他们的血脉中已经深刻地灌入了对学习工作孜孜以求的"勤",对功名利禄宁静淡泊的"朴",对国家拳拳报国的"忠",对事业精益求精的"诚",实践着"奋发有为、光耀中华"的人生信仰。
  今天,在浮嚣功利的社会氛围中,我们的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两难,第一是载体难,第二是内化难。如何摆脱运动式、空中楼阁似的说教,如何让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不陶醉于这种谙识熟练的模式和虚假之中,如何使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的生活,安抚学生浮躁的心灵,当我们好似竭尽了德育力量时却忽视了德育的主体--学生心灵的内化和行为的自律。我总在想,是否能找到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人格具备教化的力量,他的成长经历能够激励学生树立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远大志向。我们的目光锁定了这样两个人:一个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一个是感动中国的老人--白方礼。周恩来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榜样,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紧密相关。白方礼用破旧的三轮车踏出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无私,用嶙峋的瘦骨扛起了贫困学子的希望,演绎了一个二十年捐资助学的神话,他生前的最后一笔捐款捐给了耀华的贫困学生。我们希望耀华的学生能够具有周总理那样的赤子情怀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能够像白方礼老人那样用爱与责任照亮心灵成长的道路。
  2010年7月耀华开始创建周恩来班。学生在礼堂聆听总理秘书赵炜奶奶的深情回忆;在周邓纪念馆细细端详每一张照片;在图书馆认真阅读《周恩来传》;他们为纪念周总理而创作诗歌;他们发起"爱心奉献耀华园,公益彰显学子情"的爱心公益活动;他们到儿童福利院看望先天性心脏病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学生们自发的组织起来,追寻白方礼老人的脚步,为"白方礼小学"捐款捐书、到敬老院为老人洗脚、到社区街道进行义务清扫、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功课。转移安置到耀华滨海学校就读的玉树学生在家乡从未进行过体检,我校积极联系了相关单位为孩子们查体,在这次体检中,闹布扎西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得知这一情况后,学生们自发为他捐款,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了十几万元,为他的后续治疗,集齐了所有费用……潜移默化中,德行的建树,成为了同学们执著求索的理想基石。
  (二)以文化人,学生执著求索的支撑
  每一所学校都承担着"以文化人"的责任和使命,但是"化"的过程,在各个学校的方式不同,方法不同,策略不同,结果也不同。"化"有正向的教化、感化,有中性的同化、甚至有负向的奴化。以文化人,就是要用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总和去吸引人、熏陶人、化育人。文化有着一种力量,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人的价值观,左右人的言行举止。一所优秀的学校,就要以突出的文化特质,包括环境、制度、管理、课程等多方面浸润人,教化人,春雨润物、静流无声,达到让学生学习、提升、成长的目的。作为学校,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心甘情愿地为获取知识与技能付出辛苦,无怨无悔地砥砺品行、完善人格,并最终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快乐,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耀华中学85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本身就是师生心灵成长的奠基石。在耀华的校歌中有很多"以文化人"的答案:
  环球人类文明日炽昌,教育神圣业,普及万邦;勖哉耀华为我学界光,宗旨纯且正,教导优良。斐然学子,济济聚一堂,日新复月异,进步无疆。
  勤朴忠诚服膺我校训,智德体三育,策励维勤;淡泊宁静守朴率本真,仔肩社会业,忠以宅心。诚能动物,蔼然自可亲,敬业复乐群,淑世淑身。
  耀华特有的文化,濡染滋养了很多人。80年校庆晚会上,校友蒋大为与"大为合唱班"的同学们高歌《骏马奔驰保边疆》,并当场挥毫泼墨,遒劲的书法令学生们赞叹不已。蒋大为曾在1964年天津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以11.4秒的成绩获百米冠军,创造了耀华男子百米新纪录,此纪录保持了17年之久。他说,我为报恩而来,是耀华学校成就了我,从这里我得到了太多受益终生的教育,是耀华让我的心广阔而充实。
  我们一直在关注学生对学校"化"的方式的认可,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进行"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校园活动"评选。耀华杯文化大赛、校园诗会、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这些一直被学生推崇的校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他们,化育着他们,直至他们走出校园,升入大学还念念不忘这些活动。
  回头想来,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我们刚刚谈的育,说到的化都有这样的成分,但是其主旨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过程。这种内在生成和自我创造就是执著求索的成果,此时,外塑论和教师中心论就显得苍白乏力了。
  2004届毕业生张硕在"惜别耀华园"一文中写到:"六年的耀华时光,三年的高中生活,让我有太多太多的难以忘记。难忘那登上升旗演讲台上追忆母校75年的光辉足迹;难忘那礼堂中央展示自我,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场景;难忘图书馆中走进耀华名人--与10位两院院士座谈;难忘科教馆里26场辩论,至今还映在脑中的学子风采;难忘庄严党旗下,在耀华园中自己完成了政治生命的开端;难忘一年工作中校领导的谆谆告诫,深深期许。
  有着太多的依恋和不舍了,所以近日每当离开校园之时,总要"默默伫足三回首,历历眼畔昨日情",耀华与我以知识之积累,方法之形成,能力之完备,实力之周全,人格之臻善,素质之养成。
  耀华草木之中,我最爱那些历久而卓然、班驳而苍翠的梧桐,在我眼中,那便是耀华神韵之凝集,精神之写照,气质之诠释。古书说,凤凰非梧桐而不栖。自己从不敢用"凤凰之才"自况,但却执著地认为万木之中,唯梧桐最可比拟耀华。"

  (三)以学养志,学生执著求索的载体
  学,是学习。志,是志向,抱负,是一切富于智慧和理想的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追寻,是自我潜能最大化的求索。"以学养志",便是指通过学习唤起并强化个体自身的理想追求和坚定信念。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朱熹讲"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飞翔是小鸟的生命本能活动,而这种本能活动就是成长,完成它的生命历程。物种预设的大目的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开拓视野,习得本能,认准目标,厘清方向,所以学习的本意乃是个体基本物种的生命本能所展开的成长探索过程。
  目前不得不承认,"以学取分""以学转运"的现象大量存在,有时学校里的学习成为了负担,看似"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翅膀镀上了"金子",却越来越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我们的学校应负担起恢复学习全面特性的任务和使命,"人的学习是一种全面的活动,是人的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汇聚的过程"。学校中人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也不仅仅是认知活动,它还有身心的全部功能参与;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它要在掌握对象的同时发展主体的一切特性,而且这种发展是全面和加速的。在学习忽视了对成长过程的直接经历和体验的时候,养志也就无从谈起了。
  以满分成绩蝉联第46届、4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耀华学生任庆春,有幸聆听了当代数学家丘成桐的一个报告。丘先生说起自己花了二三十年工夫去解决的"庞加莱猜想"时,不住口地称赞,说它"太优美、太重要了,我们没办法来抵抗它的魅力。就像我们年轻时,喜欢漂亮的女孩子一样"。任庆春在笔记中写道:"对于丘教授来说'庞加莱猜想'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一直拨动他情感之弦的有生命的东西。我虽没有邱教授的成就,但在数学王国里遨游时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数学很美,所以研究它时不觉得累和枯燥,而是有趣,非常有趣。"数学教员出身的我在看了任庆春的这段话之后感悟到当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中,面临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和挫折时,兴趣和爱好会逐渐湮灭,唯有一个人对学问和世界的真爱才能让追求持久。这种爱,是对科学的无限向往,是矢志不渝地求真求善求美的高远志向。
  每周三的下午,耀华都会邀请名家大师走进学校,与学生们面对面,或介绍学术前沿,或讲述成长经历,或诠释人生哲学,我们称之为"耀华讲堂"。这里邀请的名家大师,大多是在耀华浸润下走出来的毕业生,有以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巨匠,此外还有艺术名家、文苑大师、政界精英,军中将帅,体坛健将……耀华讲堂在丰富师生学养的同时,也悄然点亮了耀华学生拼搏进取的生命历程。
  当学习在审美中变成身心自我建构的时候,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了一种本身的自觉,把人类总体的博大爱心,宏伟力量,深沉智慧的普遍之美,展现并传达于个体的心灵,它就必然是愉快的、怡情的、养志的。
  (四)以体健身,学生执著求索的保障
  高尚的德行、远大的志向、深厚的学力需要一个坚实的载体,那就是身心健康的躯体。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全面发展既是个体追求幸福人生的保障,也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必要指标。耀华建校伊始就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全的社会栋梁。14年来,学校发挥自身设施和师资优势,将体育课调整为普修课与专项课共生的形式,学生在完成普修课的基础之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项课程,我们的特色的专项课程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艺术体操、健美操、柔道、武术、跆拳道、游泳等十余门,在开拓学生眼界、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功能,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植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当今在一些学校中,体育锻炼的性质与功能发生了不少偏移与弱化,体育仅仅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被淡化和遗忘了。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还是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极限,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咬紧牙关,抗衡对手,坚持到最后一刻。这也是一种执著,一种求索。在我校高三,有这样一个女孩,当你看到她柔弱的外表时不一定会想到,她是一名体育特长生,更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在中考前夕体育特长生的测试中,不慎严重摔伤,在床上整整躺了3个月,她的学业水平考查、中考,都是在天津市教委的特批下,在病床上,躺着完成的。当时派去给她监考的老师说:"孩子的胳膊架空着,写不到10分钟就累得一身汗,看着真心疼,我几乎是含着眼泪在看孩子答卷子,她太坚强了。"接下来的康复治疗,她用惊人的毅力把应该3个月才能完全恢复的疗程缩短了1个半月。当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耀华高中的那个9月,我和她在耀华路相遇,她用最灿烂的笑容告诉我,她真正践行了体育精神的坚毅和执著!现在这个学生被评为天津市十佳中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建立了"三级培养机制"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模式":必修课、专题讲座的全覆盖;选修课、团体辅导的专项辅导和"耀华心理健康使者团"。1998年,一个以"自助,我心成长;互助,播撒阳光"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心理健康使者团在我校诞生了。10多年间,他们的团刊《闪耀年华》已成功发行了30期;他们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青苹果"节目;发起创建了天津市未成年人心理自助互助协会,举办天津市中学生心理剧大赛……
  "德""文""学""养",相辅相成。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德行护航,就会偏离方向;没有志向引路,就会走向卑微;没有学养积淀,就会滑向浅薄;没有身心健康,就会失去保障。"育魂、化人、养志、健身"重在过程。我们立足受教育者的主体,强调浸润、柔性、主动;而非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以强制、刚性、外力为要。德育为魂,文化为径,学养为本,体健为基。
  四、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执著求索中成长
  学校作为学习的场所是促进学生心智开发、教师成长成熟的地方,学校应当是大海,而非养鱼池,师生是空中的鹰而非笼中的鸟。学校在若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一项应该是让所有装满了一杯水、一壶水以及一桶水的教师,去掉"教师"的自居,重新变成学生;而让所有紧张地等待标准答案和分数的学生,去掉嗷嗷待哺的心态,都变成自己的老师。如此的学校里,师与生相互转化,学养在增加,智慧在增长,志向、气度也随之清晰和宏大起来,师生在共同的执著求索中成长。
  (一)建立教育信任和群体聚力,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
  在教师引领学生求索的过程中,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充分的教育信任。教育信任是从自我到他人范围逐步扩展的教育激励的弥散过程。正向的学校文化本身就充满着校内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也同时产生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不同集团的群体聚力。在每一个集团中,被信任者期望的信任获得满足后就又产生了对团队的责任,把师生的负责行为转化为群体的负责,然后又转化为信任,这样群体中的信任越多,责任心就越强,在这种富有群体凝聚力中学习就会富有激情,敢于探险,勇于质疑,在群体规范中课程也会显得愉快宽松,富有探索,师生行动透明中风险逾发的小,关系自然密切,师生的相互信任也随之增强,相互付出信任时毫不犹豫,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内心阳光普照,充满活力,自然就趋向一种高信任高团结、多激励少风险的教育情境。当信任成为一种激励,信任生成为勇气,激励就化作了被信任者(师与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教师育人工作的核心在于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不仅在课堂上,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快乐地执著求索真、善、美。
  引领学生求索世间的真像。学生社团这种自组织形式使学生更加接近真实生活,体验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开展"做一天居委会小主任"的实践活动,与交警泰安道大队合作开展"做一日小交警"活动,看望耀华老教师活动,以及每个假期以团支部为单位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都能使学生体验生活的实际内容。
  引领学生求索灵魂的真意。灵魂的真意应该包括感恩和责任,耀华爱心志愿者社团组织慈善捐款,引导全体学生开展社会义工等活动。此外,学年伊始的军训、学农活动,春秋两季运动会,18岁成人仪式,校园公益岗,每周的"国旗下演讲",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感悟中升华。
  引领学生求索举止的真淳。大气真淳的举止需要艺术的润泽,也需要广阔舞台的历练。我们举办艺术节,组织校园歌手大赛、邀请专业艺术团体专场演出和艺术专题讲座,举办包括讲故事、课本剧、经典诵读、演讲、辩论赛五项赛事的"耀华杯"文化大赛和"耀华杯"英语风采大赛、"耀华杯"文化创意大赛等多种活动。今年耀华杯辩论赛决赛的题目是"知识积累与人格塑造,哪一个更重要。"我们还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耀华学生应有的形象大讨论,得出"耀华学生形象标准",已经成为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列的耀华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在倾听中激发深层次互动,形成师生求索的良性循环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其实这种唤醒是相互的。教师执著求索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内驱力,而学生执著求索的自觉行为也必然会促进教师对职业价值的探求和自我超越。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的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已经超越了教师。其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教师的一种幸福。当我们为学生的才华和发展喝彩时,我们也体验了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获得了继续求索的动力。
  在耀华,有一本特殊的校本教材--《数学拓展培训讲义》,编写者是近年来投身于数学竞赛的学生。4年前,几个因竞赛获奖而提前保送了的学生整理了自己的奥赛培训笔记和所做过的习题,准备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学弟学妹。我在感动之余,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编写一本数学奥赛培训的校本教材,并给他们一个机会,拿出数学组的一个主题教研时间,让同学们给老师们讲堂课,学生们一听来神了,一头扎进图书馆研讨主体框架,又找到相关教师探讨,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拿出了培训内容的改进意见。他们主编的这本厚厚的讲义,里面除去常规内容之外还有他们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见解,学习经验的总结,对某些知识点的看法及某些习题的原创解法。虽然这还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材,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觑,无论是学生抑或是老师,都能从中受益。对于教师来言,这本教材加深了教师对学生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的了解,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学力的高位发展和高水平展现又对老师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激励着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准。
  在耀华有一项持续多年的学生全样本问卷调查,筛选耀华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的素质,颁布全校。在优秀教师素质"18选10"的问卷中,干部、教师、学生各个团队都将"爱学生"列为首选,而在"12选1"的问卷中,几乎每一届的学生都把"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人"作为优秀教师素质的首选。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的标准,更多的与教师的教育行为尤其是职业道德有关。而在另外一项一年一度,至今已进行了十年的"学生最喜爱教师"评选活动中,得票率居位前列的,无一例外都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质量突出的教师。综合分析两项调查,结果耐人寻味。被学生选出来的最喜爱教师都具备着"教学效果好""方法得当"等显性的教学能力,而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标准的首选却是"关爱""尊重"等隐性的师德精神。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是什么促使那些教师具备了让学生喜爱的专业水准?我的理解是教师的人格力量远远大于专业的力量,隐性的精神支撑着教师不断追求显性的专业技能;而师德又不是虚幻的,"尊重课堂里的每一名学生"最终需要落实到"讲课吸引人""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耐心"这样的具体教育行为中,敬业之后还需要专业和精业。教师的发展需要精神的支撑,而精神需要不断强化。耀华坚持多年的学生评教,以及纵贯十年的全样本学生学习意欲调查,让我们在每个学年,每个班集体,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都能发出声音,写出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让教师看到学生的期望,以学生推动教师的进步,这不仅是现代教育民主的弘扬,也是学校提升质量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它促使教师、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使教育的付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也将师生的互动拓展到课外,推向更深的层面。学生的推动也将成为师生求索的良性循环和新起点,推动双方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种追求卓越的天性,如果能够激发和整合这种天性,在教师和学生的深层次教育互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树的形象,植根于学校的沃土,每一根树枝都有自己的伸展方式,那么这些树的集合就成为了学校这个乐园的一片森林,这些树的根基在地下相互攀连,汲取营养,互相补充;这些根基又在学校传统及文化的沃土中不断地向深处扎根,增长着树木的年轮,聆听着生命的拔节,并为学生的生长提供栖息地和活动场;而我们的学生又如同是展翅试飞的小鸟,从低到高,从高回低,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从这片林飞到那片林,采撷着果实,品味着飞翔的快乐。这片森林就成为了他们的营养源,培养基,生长点和试飞区。森林的开阔决定了鸟儿们的视野和胸怀,森林的高低错落决定了鸟儿们飞行技巧的生成,并最终造就了他们追梦理想、丈量天空的终身技能。
  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耀华中学向来就有"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大局意识和光荣传统。1937年,南开中学惨遭日军轰炸,大批学生失学、教师失业,时任耀华学校校长的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赵天麟。他曾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后因拒绝北洋当局处分参与五四运动的爱国学生的要求愤而辞职,1934年起任耀华学校校长。南开被炸之后,以赵校长为代表的耀华人毅然在地处英租界的耀华学校,开设特班,接受南开中学千余名师生入校就职、就读。天津沦陷后,赵天麟抵制日本的奴化教育,每逢重大活动必坚持唱中国国歌、悬挂中国国旗,积极宣传抗日。他的抗日义举和民族气节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仇视,1938年6月赵天麟惨遭日本宪兵队特务的杀害。解放后赵校长被追认为烈士,成为耀华历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当国家需要耀华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挺身而出的时候,耀华人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份神圣的使命,承接了灾区学生的转移安置就学工作。5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耀华以特色的管理、多元的课程和丰富的教育活动保障和促进了513名玉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结束学业返回家乡之前,玉树的学生深情地写道:耀华,敬爱的母校,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舒适安逸、书香浓郁的学习生活场所,还汇集了充满爱心、责任心、敬业的老师们,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现在,他们已在3000公里之外的新建家园中开始了新的生活。春节期间,玉树的孩子给我传来一段视频,雪域高原,象征吉祥的玛尼石堆前,玉树孩子们深情地诉说:"耀华玉树心连心"。那一刻,我知道,耀华文化已在玉树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在我看来,耀华"勤朴忠诚"的校训是耀华人执著求索的最深刻的表达,已内化为一代代耀华人执著求索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气质特点和精神风貌。"勤于学""朴于事""忠于国""诚于心",这里面蕴含着求学、做事、对待国家和做人的态度,内隐着激励师生不懈求索的动力。而今,耀华迎来了第85个年头,我不禁想起《耀华学校十年纪念刊》上的一段话,每每品读,都会令我警醒:
  夫教育英才,固有至乐;而神圣事业,亦属至难。在昔闭关自守,与世无争,私塾三五从师,且恐误人子弟,矧巨量学术团体,后起中坚,未能竞胜,不其害及国家。
  ……
  盖今日之校风,即他年之民德。青年之坚强意志,在沉着不在浮嚣;国民之程度提高,在充实不在虚美。欲为爱国之士,必先为有用之人。本校以"勤朴忠诚"为校训者,使人人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庶几耀华学生,自有其为耀华学生者在。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重点中学,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这些重点中学里聚集着大量的优秀生源,如果这些学校的眼睛只盯着高考和升学率,那就不仅仅是教育的危险,而是我们民族的危险了。
  当我们意识到危险时,我们就会反思,我们就会改变,我们就会寻找新的起点,每一个做校长的人,他的学校里都会呈现鲜活的教育图景,而他的脑海里还应该有无数的理想和愿景。他多么想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为校长的偏颇或者错误就像配错了药一样,毁人健康,误人生命。当我们看到学校的成绩的时候,也会不可回避的有许多问题难以做答。
  近来我总在想PUZZLE和GAMES的两种教学模式,是否也应和着中西方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些问题,比如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面对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式问题时却表现平平。中美教育改革的相向而行,是否也暗中弥补着两种文化脉动下教育的长久缺失?如今的学校,既需要揭开一个又一个神秘的面纱,让师生对新的神秘越发的关注,又要在师生共同的拼图或游戏中,让大家乐于再去发现新的秘密,打开更多的道路,以科学的精神,执著的态度,不懈的求索,确立更高的目标。
  浙江大学原校长竺可桢先生的一席话是否能让我们回味大学前的中学教育呢?"大学教育之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当下,我们每一个做校长的人,最向往的大都是要尽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媚时,不曲学阿世,留下一点对教育有益的东西。我们如果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那就真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