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视频播放

河北秦皇岛一中语文教师田菁菁试播(4分钟 ) — —田菁菁

视频介绍

河北秦皇岛一中语文教师田菁菁试播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1、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 2、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2)学生质疑后,教师归纳、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 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三、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研读第一节: 1、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2、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投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5、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研读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第二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4、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5、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研读第三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3、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以孝治天下为自己终养祖母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4、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5、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研读第四段:    1、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情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3、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5)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四、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1、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2、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3、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五、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相关视频

田菁菁

秦皇岛一中名师田菁菁讲高二语文:《陈情表》

发布于2014-06-11

4033人观看

排行榜

田菁菁简介

河北秦皇岛一中

职务:语文老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

校园风光

0e2442a7d933c8953c2d550dd11373f083025aafa40f2849500fd9f9d72a605976502c6c2834349b023b5bb5c9ea8238b7fd5266d01609244a946f6dd40735fae7cd7b899e51142fcb8065380cd7912327de1468ad345982b3b7d0a20cf4a8ccd53f8794a4c27d1eca19bbd81bd5ad6edcc451da81cb00d2fc1f4134970a304e9c6b6d8cd1c8a786c8177f3e67097c47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