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教育的个性特色,是学校自主发展重要内容,也是校长办学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办有特色的学校,打造特色品牌的确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梦寐以求的办学理想。
下面我就自己的认识和多年的实践,谈谈对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解。
一、学校特色的四个基本特征
教育家顾明远说:所谓特色,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是平平常常,而是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特殊性。学校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发扬自身优势所形成独具个性,符合教育规律,区别于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思路,有独有的措施,区别与他学校并取得显著成绩,为学校师生所认同,为其他学校及社会认可。学校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独特的、稳定的、优秀的品质即可称为学校特色,也可称为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品牌形成的基础,品牌是特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学校特色品牌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独特性,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二、优质性,优秀的校园特色;三、稳定性,来自于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稳定特征;四、发展性,学校特色一旦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发展的。
二、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认识
形成学校特色是一项系统工程,他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击工作,也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显示学校底蕴的内涵工程。
1、克服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什么是特色学校?怎么打造特色学校?在这一问题上一直争论不止,认识上的馄饨导致实践层面上的错误,造成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把硬件当特色,认为有超强的硬件和一流的教师就是特色;(2)小而多当特色,以多取胜,蜻蜓点水面面俱到;(3)以点当特色,以个别学生突出的成绩为特色;(4)把历史当特色,对学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绩只传承虚名,没有创新;(5)时髦当特色,盲目跟风,经常转舵;(6)外在形式当特色,只注重外表没有内涵(7)一刀切当特色,牺牲学生兴趣,强要学生发展同一爱好,发展同一特长。
2、明确学校特色的选择与定位
学校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特色确定要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未来,选择发展方向。脱离学校实际或不关注发展趋势的学校特色都是不成熟的。选择定位学校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学校历史。在办学传统中发现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取,使之升华,形成特色。
(2)分析聚焦学校现有优势,提升扩展为学校特色。
(3)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成学校文化特色。
(4)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建设成学校特色。
3、找准学校特色建设的着力点
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是一种促使学校充分开发办学资源、积极利用办学资源,实现教育功能的能力。实际工作中要找准方向、找准支点、找准落脚点。
找准结合点:特色建设与教师日常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要体现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流于形式。
找准落脚点:推进特色建设是学校办学的手段、途径,不是办学目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检验学校特色建设成败的关键点、落脚点要看教育质量如何,要看学生是否享受到了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育,是否获得全面发展。
找准支撑点:支撑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这里“大师”比“大楼”更重要。三、学校特色创建中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一:普及推广太级文化,培育学生运动习惯
2007年,我县准备省督导评估过程中,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学校开发了太极和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两个学科。开发太极课的物质条件是:杨春永老师是中国武术家协会会员,孙氏太极第四代传人,师承张振华学生,并且学校有大约30多老师正在研修太极。从理解上我们认为通过太极课于修身健体于一身,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健身功能于一身,即弘扬了传统体育,也增加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注重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我们逐渐规范太极课教学,形成有计划、有课时、有目标、有考核、有总结。既有个人考核,也有班级团体表演,使得太极在我校扎根,并蓬勃发展,其“自然、和谐、厚德”的文化底蕴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取得另人满意的成绩。2008年、2009年、2011年连续参加全国太极拳传统武术比赛。曾荣获保定市个人第2、第4、团体第5的成绩。并多次参加涞水县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
实践二:打造精品校刊,培养读书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紫藤萝》是我校目前精心培育的一本校刊,,其实她早于2005年就创刊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我们经过分析学校实际,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于2012年复刊,复刊后全面改版,从形式到内容焕然一新,从单一学生习作,到有名家介绍、教师专页、学生优秀作品、师生书画等,且校刊印制精美图文并茂,因此复刊一期就全校师生所喜爱,师生争相传阅。我们趁热打铁即刻成立了文学社和校刊编辑部,聘请河北省名师杨雅清老师为辅导员,指导文学社成员进行各种题材的写作。为了发挥校刊的辐射作用,我们教务处同语文教研组一道把文学社的范围扩大,凡有兴趣的同学每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活动日,每次一小时,由杨雅请老师主讲,其他语文老师轮流讲座,每次参加培训的学生多达300来人,老师讲得精彩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校刊编辑部由学校教务处同学校电教组负责指导,教他们编辑、上色、插图等技术手法。我们又因势利导,把校刊建设与语文阅读指导课联系起来,甚至语文课上校刊的习作作为教材来分析,使校刊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作用。通过校刊的辐射作用,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实践三:培育学校核心文化,为孩子未来奠基
特色学校建设必须培养自己独特的核心文化。加强外显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营造特色氛围,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用这种办学理念来熏陶影响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使他人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把“爱心”与“责任感”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来培育,“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的横幅高挂在学校进门的屋顶;“责任为先为学者自强不息,爱心立身立仁者厚德载物”的楹联和“左边是爱心,右边是责任”的主题浮雕,时刻提醒二中师生充满爱心,肩负责任;“若水回廊”主题长廊把爱心与责任贯穿于国家、社会、校园、家庭,延续影响着学生人生每个发展阶段,做到爱心可持续发展。经教代会讨论2013年我校校训更名为“仁爱尽责,厚德立身”。以彰显学校核心文化。
为使核心文化不落空,我们把“爱心与责任感”教育与学校德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每学期德育处组织”放飞爱心,与爱同行“主题教育活动月”和道德为先,知行合一”做负责任的中学生活动月;每月一次主题班会;科任教师定期谈心班会等多项教育活动,使得学校核心文化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和参与。
只有把学校核心文化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才会使之落地生根。我校所实行的“小组管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为爱心与责任感教育进课堂搭建了平台。小组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学本身就是传递爱心,小组中每个组员的分工负责就是对责任感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就达到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把爱心与责任感教育的核心文化延伸到了教育教学的深处。
学校坚持文化兴校的理念,校园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设了和谐、振奋、积极向上的氛围,赋予学校以底蕴、灵气和朝气,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所学校在稳定中发展,往往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局部突破只要持之以恒,聚焦优势就能发展为学校的个性特点,成为特色学校。我校的学生通过3年的初中生活,养成了健身和读书的习惯,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富有爱心,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原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上一篇:课堂,校园最美的风景
下一篇:县级中学如何跻身省级名校之列
论文排行榜
精品论文
推荐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