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基于《专业标准》重构教师文化
校长论文

基于《专业标准》重构教师文化

作者:黄永明 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1222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3/12/17
分享到:

作者简介:黄永明,1966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起任副校长,2003年起任校长,2008年任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校长至今。无锡新区首批“专家型校长”,无锡市教育科研带头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基石。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于二0一二年出台了《教师专业标准》(分中学、小学、幼儿园三篇)。实施意见中说,它是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和共同实施。
    《教师专业标准》与以前出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说是姊妹篇,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二00八年进行了修订,因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而《教师专业标准》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进入“活跃期”的背景下出台的。说是“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基本准则”,但细究内容之后发现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格、更规范的要求。本文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例,其内容涵盖四个基本理念,三大维度,包括十四个领域,六十三条基本要求。而观照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落差颇大,相距甚远,非一般教师所能企及。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实则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目标追求,一种共同愿景,是一个过程,一直“在路上”,永无止境。基于此,重构教师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以期通过良好教师文化的创生,积极践行教师专业标准,逐步建成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专业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和结合方式,是教师在教育理念、师德修养、专业技能和内涵发展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和价值取向。它又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范畴,是教师群体基于学校、课堂,通过特定的职业活动而形成的具有深刻时代印记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但当前,长时期以来形成的教师文化存在诸多问题:师德师风不再如古,观念理念惯性惰性,知识技能狭窄缺失,课程意识淡薄滞后,合作意识欠缺,教学方式单一,价值取向保守等。而教师文化具有精神性、融合性、独特性、可塑性等特征,具有导向、示范、凝聚和整合功能,对实施专业标准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学校要通过重构教师文化来推动教师群体践行教师专业标准。其实也就是在执行、践行、履行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中营造出新的教师文化。据此,可以说践行专业标准和建构教师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内容,重构教师文化应着重打造师德文化、理念文化、学习文化、研训文化。

    一、师德文化——涵养教师职业道德
    目标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应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要有认同感、价值感、使命感。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实施策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德建设永远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任务,学校要通过“由外而内”、“由他律到自律”、“引导与督导相结合”的途径,建立、健全、完善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活动机制、考核机制,以此来涵养教师职业道德,营造高尚的师德文化。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是国家层面出台的规范,具有导向性、权威性、规律性和科学性,它是教师践行师德的指针和基础,学校要让教师反复学习、诵读、理解、体悟,做到心知肚明,烂熟于心。并可据此提炼出本学校的教师誓言、誓词和师德承诺,反复吟诵,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2)、培育教师职业使命感。职业使命感,意味着因为对某项工作内蕴价值发自内心的认同而自觉地忠于职守忘我奋斗,甚至不惜自我牺牲。用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具有职业精神的教师是不需要人去管的,也不需要评他先进……在他们身上我们见不到一丝的倦怠与慵懒,只看到他们急促的脚步,专注的神情,富有神采的眼睛。”学校要通过知行合一,多管齐下,涵养和守护教师的职业使命感。
    (3)、注重教师形象设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在学生、家长面前,在各项各业中,在社会上,树立自身特殊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树立作为学生的“护花使者”、“心灵按摩师”的形象,树立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清道夫”的形象。不少学校都有作为自己学校教师的形象设计表述语,如“兼具精气神和健力美”;“你不一定拥有伟岸的身躯,但你应拥有高尚的灵魂;你可能没有俊秀的脸庞,但你应有美丽的心灵;你可能没有不凡的气质,但你应有超脱的品质”;“有渊博的学识,有高尚的品格,有睿智的头脑,有对事业的满腔热情,有对学生的真诚关爱”;“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等等。
    (4)、寓师德教育于活动中。学校要创设载体,搭建平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师德教育活动,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德行得到熏陶滋养。如开展师德模范优秀事迹宣传活动、师德师风评议活动、以师德为主题的各种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爱岗敬业奉献标兵、年度教育人物、感动校园人物、师德高尚好园丁、我身边的最美教师、月度之星等等)、教师形象大讨论活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活动等等。
    (5)、完善师德考核机制。①考核方案的出台应有科学的流程;②考核方案应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③考核方案应具有导向性、激励性、针对性、可操作性;④考核应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⑤考核方案必须严格执行,决不能当儿戏,哪怕有一些矛盾、冲突、碰撞;⑥对一些特别重要的考核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⑦将考核结果与评选评优、绩效考核、全员聘任、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等挂钩。

    二、理念文化——更新教师专业理念
    目标要求:在“专业理念”维度方面,《教师专业标准》围绕“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三个领域提出了十四条基本要求。经认真解读可以概述为,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育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实施策略:因文化“惰性”,理念的更新并非易事,而更难的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必须按部就班,有序推行,分步实施。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要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务必进行大量的培训,甚至必要时可采用“行政命令式”、“逼迫式”来“赶鸭子上架”,这是起始时最原始的办法。
    (2)、学校引领与自我体验相结合。只有从自身心底生发的新理念才是最可贵的。
    (3)、专家分析与自我认同相结合。引用“外脑”,探求未知,产生共鸣,填补空白,弥补不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谈理论,难以奏效,如“墙上芦苇”,如“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体认,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反哺理论,反复循环,才能促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并指导工作实践,教师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才会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
    (5)、突破思维定势,树立坚定信念。长时期惯性的思维方式,固定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制约了教师新思想、新思维的形成,但并非是坚不可摧的森严壁垒,新思想、新观念的大量涌现必定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格局与方式,这是一种规律,学校要坚信教师自身会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充分的自信和充足的时间准备。
    (6)、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而《教师专业标准》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师应努力践行之。在此依据我的理解作一阐述。对于“教育”,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读:从“教”来说,可以引用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从“育”来说,我认为,教育要培养习惯,完善心智,发展个性,提升人格,为幸福人生奠基。所谓“教学”,其内涵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教”和“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要“会教”,更要“教会”, 学生要“学会”,更要“会学”。教师眼中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人,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需要不断完善,而人是有差异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被信任、尊重、理解、肯定的愿望,人有各种层次的需要,人的发展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是集知识与智慧于一身的智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三、学习文化——拓展教师专业知识
    目标要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体包括四个方面: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实施策略: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唯有不断学习,而学习就像一个人走路,是自己的事,作为学校要构建学习文化,使教师置身其中,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形成文化自觉。
    (1)、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学生发展、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社会发展、自身发展的需要。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将不适应,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学校要启迪、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生涯规划设计。
    (2)、营造学习氛围,构建书香校园。学校要把教师阅读当做一项工程项目来抓,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系列,来营造阅读氛围,创设阅读条件,丰富阅读内容,享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让教师在读书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3)、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学习型团队。学校要依托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人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影响、促进,相互探究、交流、协作、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团队的力量,维持组内成员持续努力的学习状态。
    (4)、创新学习内容、途径与方式。《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通识性知识,为此我们应更多地进行跨界学习,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知识,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等。同时要不断拓宽学习途径,不断改变学习方式,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瞬息万变、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介质的各种学习方式层出不穷,作为教师也应不断适应,尝试学习,会有新的效果。另外学习的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向文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影视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外国同行学习,向国内“外行”学习;等等。
    (5)、行政领导与专业引领相结合。这是一种刚性管理与柔性指导相结合的组织教师学习的策略,就是俗称的“软硬兼施”法。

    四、研训文化——锤炼教师专业能力
    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
    实施策略:作为教师,应把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看做是一种义务,而作为学校,应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因此,加强校本研训,营造积极的研训文化是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是赋予教师的权利,是锤炼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内容的专业性、针对性、时效性:研训内容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以补充、更新、拓展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涵盖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执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师生有效沟通交往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运用、每一个教师作为管理者的修炼等等。
    (2)、方式的多元化。教师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参加研训活动,学校具体可采用自主式、互动式、合作式、分享式、开放式、名师式、展示式、论坛式等研训组织方式。方式的多元化更能营造积极的氛围,激发参与的热情,增强培训的效果。
    (3)、对象的层次性。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的教师设置相关的研训项目。如新任教师上岗培训,年轻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培训,中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所有教师全员通识、普适培训,专任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班主任专题培训,行政干部专项培训;部分教师学历进修,骨干梯队菜单式研训,中层干部项目管理轮训等等。
    (4)、管理规范化。教师研训属教师教育范畴,只有加强管理,规范操作,提升执行力,才具有生命力,并生成学校的研训文化。一要成立专门机构如“教师发展学校”或“教师发展中心”等,且委派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统筹规划、按需施训、注重实效、改革创新。二要出台具有导向性、针对性、实效性、激励性、可操作性的具体细则,严格执行。三要依据人事管理中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条例、规定督促教师完成各项研训任务。如《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其中对教师培训方面有严格规定,“教师完成培训学时是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未完成规定培训学时的视为继续教育不合格,不得评先评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新教师未完成上岗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此办法在推动教师研训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教师专业标准》是学校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重构教师文化,践行《专业标准》,是学校和教师共同的愿景和追求。作为学校一要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学校绩效管理机制。作为教师,一要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二要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三要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学校成就教师,教师发展学校,学校和教师是同呼吸共命运、血脉相连的联合体。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