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学校校训:
学校新闻
家,一个最温情的字眼,一个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一个最私人最真实的处所。家,装的是至亲的人。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才会邀约到家中一聚,倾心而谈。很荣幸,作为教师班主任,我得到了密友般的礼遇,得以走进学生们的家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也由此而衍发出了许多故事,还有故事后久久的感怀,深深的思索。
这一次家访我走进了学生的家门,却被他关在了他的房门外,任我如何柔声请求:“开开门,好吗?”,他就是不开门,让人好生困惑,不知如何是好。这可是多年家访不曾有过的经历!
介绍一下这位躲起来不见面的朋友吧!他叫小轩。在期中考试里成为班上进步非常突出的一个。因此,我特别奖励了他这次家访。当我跟小轩约这次家访时,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这天晚上,我如约坐轻轨前往小轩家所在的江汉路。一出轻轨站,就看到了小轩的父母,他们是专门来接我的。一见面,他们兴高采烈地争相跟我描述孩子回来说:“梅 老师要来家访”时的自豪表情和话语,还说孩子今天放学回家到刚才,已无数次地说“梅老师快来了,好紧张啊!”我听了,不禁笑了,说:“我又不是找上门告状算帐,紧张什么?”他父母说:“是啊,我们也这样说了!”
打开屋门,迎接我的是两位热情和蔼的老人――小轩的外公外婆。小轩呢?两位老人看出了我的疑惑,忙说:“他在写作业,马上喊他出来。”于是我们在客厅沙发上坐了下来。我简单地寒暄后,开始就小轩近期的各种进步对他的父母进行描述,交谈过程中,我听见两位老人轮番在一个房间门口边敲门边喊:“轩轩,开个门,出来呀,梅老师来半天了。”“轩轩,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轩轩,你太不礼貌了!我于是对两位老人说:“老人家,没事,我们先谈着,呆会儿我再去他的房间坐坐。”一面心里也暗暗奇怪:明明约家访时他是很高兴的,为啥我来了,他却不愿意见我呢?难道这孩子真的被家人宠得没个样儿了,或是有啥心理问题?
在与小轩的4位家长的谈话进行了近40分钟后,我决定亲自去敲门,但是显然不奏效,于是,出现了开头所述的尴尬的场景。
小轩的父母很不好意思,压住火气朝里面喊话:“你怎么回事?开门呀!”一边跟我解释说:“他的小学老师很厉害,他很怕这个老师,来家访时他也是躲着不见面。”听了这话我不禁一怔,心想:因为这次来的又是个厉害老师,所以他就又躲起来了?“厉害”到底是褒是贬?我对他“厉害”吗?不好吗?过分吗?难道我的好心关心全都是“驴肝肺”吗?这时他外婆悄声告诉我说,其实我上楼的门铃声一响,他就立马躲进了书房,像怕被谁吃掉似的。我不由得在心中叹一口气,我真有这么厉害吗!一瞬间,许许多多有关这个小孩的教育片段在我眼前闪过:他自习课小动作、鬼脸不断,我点名批评他,他几乎天天作业不到位,我让他补做完再吃午餐;他顽劣懒惰不堪,屡教不改,我又气又急,多次请他家长,家长与我一起教育他时家长流下伤心的眼泪,而他的表情又沮丧又倔强……可是为什么偏偏想不起我表扬、鼓励他的场景呢?噢,终于想到一个,是初一秋季运动会时表扬他报名当卫生志愿者。可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最近有吗?有,初二刚开学时我表扬他本学期学习自觉多了,也能守纪了。可是,比起那些许许多多次批评,这些肯定与表扬真的显得好少!想当年我小孩时多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啊!可这孩子一年来从我这儿得到了多少“正能量”,难怪这孩子会把我这“厉害”的老师关在门外!
想到这里,我再次轻轻地去叩那扇紧闭的门。隔着门,我对那个怕着我的孩子说:“小轩,梅老师过去批评你太多了,老师心太急了。现在老师要改错,老师今天是看到你的进步,真心高兴,专程来跟你家人一起分享喜悦的。你打门,我们一起坐一下好吗?”
终于,门开了,小轩忸忸捏捏、手足无措地站在门口。于是我们6个坐到了一起。不知为什么,这一次,我发现小轩原来很可爱,很懂事,很有上进心,很善交流。我发现我与他原来可以谈得很融洽,很愉快。记得当时他还有些害羞地告诉我,他想自己考上武汉二中,想入团,想多多在班上好好表现,我说:“我支持你!这些你加加油,都可以做到!” 当我结束家访起身告辞时,小轩主动与家人一起把我送到了电梯口。在电梯关的一瞬间,他抢着说了句:“梅老师,谢谢您!”声音很轻,但在我听来,真的很美妙。
坐在返家的轻轨上,我心中喜悦而又颇不平静。我想,家访应不仅是访家,更是访心。当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被费心教育的学生关在心门外时,不要愤愤不平,不要过早预判全是学生的错。要想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近他们的心灵,让师生之间少些情感的隔膜,让教育进入更和谐的境界,我们必须首先去打开自己的心,去检阅、去反思,去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教育者应有的大气、勇气,也是孩子该得到的公正、尊重与呵护——谁说出了问题就一定要由孩子负所有责任呢?难道只要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是对的,我们采取的任何教育措施、方法、态度就都是不容置疑的吗?而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以孩子的心来体会我们的教育时,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时候,我们做得不够好,不够合适,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对待后进生,不遗余力地严格管理,极为谨慎节制地表扬,真的是教育的最佳方案吗?
该感谢这个把我关在门外的朋友,感谢这次访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