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学校新闻
时下里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繁多,众说纷纭,人们争相在各种相关杂志上各抒己见、标新立异,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目不暇接之后竟有些让人不辨南北了。掩卷细想,我的教学对象是谁,我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我应怎样去教,由此而形成的教学思想不就是我的教学观吗。理念来自于实践,实践发展着理念。那么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老师怎样做教学效果才好,这就足见一个老师的教学观是否科学,是否有价值了。联系多年来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想来想去,我认为语文教学,系于“用心”二字 。
一、用心沟通学生——架构情感的桥梁
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是老师服务的对象。脱离了学生,一切教学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已没有任何意义。长期以来,语文老师总觉得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总担心备课的心得学生领会不了,总抱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调动不了,可是我们有多少人考虑过学生心理的感受?当我们站在讲台上,俨然是大作家的代言人,陶醉于自我欣赏之时,殊不知学生早已是一头雾水、丈二和尚了。学生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渐渐的也就不再去想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语文课也就越来越没有兴趣了。语文老师也对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馈而开始感到伤心、无奈,进而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惫和无聊,这样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就导致许多时候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实现不了,语文课教学效果差的最终结果。
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以亲切的情感关怀。人们总在说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缺乏合作精神,沉迷于庸俗文化,不懂得感恩等等,似乎你所面临的是“垮掉的一代”,而事实上,当今多元化的世界,决定了每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向性。高中生“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希望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他们希望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独立评价自己、他人的行为及社会事件。”(《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一版,第392页)可见学生个性的差异,被大人们消极的扩大了,恰恰是现在的学生更渴望与人沟通,更需要人们的理解。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语文老师有更方便的条件和机会给学生以情感关怀。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先生说过:“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 2001年第一期,第2页)要知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应指望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在情感体验能力上与老师一致。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劳动,鼓励他们做语文课堂的主人。每位老师都应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揣摩他们在课堂上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了解什么,进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老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倾听学生的讨论或发言,要和学生平等地交换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鼓励他们有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在你的课堂上他们很重要,而且他们受到了尊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了。
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语文教育家钱理群先生曾在《以“立人”为中心》一文中写到:“真正创造性的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决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运动: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潜力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这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语文学习》 2000年第一期,第10页)许多时候,某一学生的错误答案,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更有进一步引发全体同学深入探讨的价值。
二、用心解读教材——探寻人文的宝藏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浓缩了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人情物态,字词句章彰显着民族语言的无限魅力,诗词文赋放射出中华文化的万丈光辉。这样好的教育资源,如果被我们语文老师轻慢、粗浅的处理掉,那可真是罪莫大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对今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作出了规定:“(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尽管这里面有的术语在表述上可能不尽科学,但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已毋庸置疑。
第一,教者要有敏锐的眼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指的是文学鉴赏的多元性,而一个语文老师能否从一篇课文中发现对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却要看一个老师的思想水平了。
巴金先生的散文《灯》是一篇对人生、对社会、对民族命运充满深刻思考的文章,可是我们许多教者却很随意地把这篇文章理解为只是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者对光明的向往。于是课堂上就有了这样的问题:文章中几处写到灯光?结尾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在学生作了一些莫衷一是的回答后,老师照着教参,给了几个牵强的解答便草草收场了。而这篇文章的关键是:作者的噩梦是什么?为什么写到的几个与“灯”有关的材料,都发生在海上或河里?用这样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学生才会注意“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再联系时代背景,就会更深的体会“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灯”的拯救作用。于是学生自然对文本有了深层的鉴赏。
第二,合理定位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决定着作为中学语文老师的我们没有必要为培养文学家而努力奋斗,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以及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些目标在每一堂课上也不必面面俱到,要结合具体内容,重点突破某一项就好。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确定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不能脱离单元、学期、学年的整体目标。
第三,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老师都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个道理,多年来被提倡的“大语文观”,早已深入人心,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不需要争论。问题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真的以职业的敏感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是不是能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信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近几年来中考、高考越来越多的开放性试题,也为我们进一步树立“大语文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用心选择教法——创造美妙的境界
教师有了好的教学思想,有很厚重的知识底蕴,可是有时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个时候可能就是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教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特点密切相关。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否营造一种为学生带来精神愉悦的美妙境界。
(一)教无定法与教学模式。关于教学方法的理念,多年来也是不断地被归纳总结、不断地发展更新。如果着眼于学生、教材、教师的相互作用方式,对教学中人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加以系统的明确,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样式:教师主讲的方式;学生自学的方式;师生之间多边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方式。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提示型教学法、自主型教学法、共同解决型教学法。
“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二版,第57页)一般说来,提示型教学法适合于习惯接受学习的学生,自主型教学法适合于探究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共同解决型教学法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讨论,多边地、积极地探讨学习内容,激发并引导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适合于全体学生。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不应该有也不需要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二)思考的空间与美的回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体会到产生新的思想、理解某一真谛、深入了解世界的秘密的欢乐时,精神活动才能获得思想,才能产生出对精神财富的渴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年5月第一版,第124页)学语文是离不开想象力的。一言堂、满堂灌的老师无疑是在野蛮地折断学生思维的翅膀。好的语文老师总会把学生领到仙山洞府的门前,师生一起寻找升堂入室的钥匙,然后,学生进入这片美妙的天地,快乐地采撷这里的奇珍异卉。
两年前,我曾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中的赵谦翔老师的一堂唐诗鉴赏课。课上他对《寻隐者不遇》一诗的处理很有匠心。他先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出自己能感受到的这首诗的哲理蕴味,在老师用心倾听学生踊跃发言后,他点明了情趣与理趣的不同。然后,赵老师让学生们凭想象各自描述一幅画面,并说说你在画面上想突出表现什么,要说明理由。这一设计让听课者不住地赞叹,这个问题解决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就自然地突破了。谁知在学生充满想象的描述之后,赵老师又问学生:你认为诗中的“我”和“隐者”都应该穿什么色彩的衣服?学生的讨论顿时热烈起来,很快便有学生答出:“我”穿紫色或红色,“隐者”穿灰色或白色,因为,紫色或红色代表着官场,代表着紫陌红尘;灰色或白色代表着隐逸,与山中的云雾融为一体。老师在征求同学的意见以后,马上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课上得如此,真是妙绝!
(三)教法与教师的个性风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个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教师是否已经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呢?也许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与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即使在严格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之中,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有思想的独立空间,也必须把课文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精神、人文要义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再加上教者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就会形成教者的个性风格。当然,这一切要以学生乐于接受为前提。那些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坛上开风气之先的风云人物,都是凭自己对所教课程的独到理解,以自己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而成为一代名师的。
当代语文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于漪老师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第一版,第3页)“用心”二字既体现为师的责任,也彰显着为师的智慧,既衡量了为师的水平,也树立了为师的风格。这样想来想去,我认为语文教学 ,系于“用心”二字 。